基于深度学习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路径初探
摘要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跨学科 学习任务群
正文
深度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知识,而是深入掌握知识的本质含义和逻辑结构,从而充分挖掘和领悟知识的深厚内在价值。这样的深层次学习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辨和创新思考技能。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通过跨学科设计来实现深度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就成为深度学习有效实施的途径之一。
一、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的意义
在国际评估中,普遍认为我国学生有扎实的基础能力,但在发散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上则显得不足。现实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常常是复杂多变的,孤立的知识点或技能往往难以全面应对挑战。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为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问题本质,动用他们的知识储备,建立高通路思维,在跨学科学习任务中实现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跨学科任务群的定位
在跨学科学习中,具体到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新课标是这样表述的:“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仍然坚守语文学科本位,在跨学科中聚焦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不是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站在语文学科立场上设计的跨学科学习,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是“主从”关系。语文学科的目标是核心,学习和产生成果也围绕语文学科,关联学科起到从属和服务作用。
三、依托语文教材进行跨学科主题设计
(一)找准学科融合点,创建活动主题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各个单元有不同的人文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会涉及特定的学科领域,例如历史、科学、艺术等。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是围绕“传统文化”进行编排的,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分别涉及了传统节日、科技、建筑、艺术等领域。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要“寻根”就要拓展学习时空,这种时空的延展有助于学生真正体会语文的价值,增强语文学习的内驱力,逐步确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建构学习资源,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主题为:古文化寻根之旅。整个单元以“穿越千年,寻根文化,共建文化寻根之旅云端展览馆”的大任务统领多个子任务,围绕主题一步步发现传统文化的“发达根系”,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阅读、梳理、探究,调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寻根文化”问题,拓宽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
(二)围绕核心问题,搭建学习支架。
1.合理安排课时,活动时间灵活组合
以本单元的《赵州桥》一课为例, 从认识赵州桥到探寻身边的古桥,学生融合各学科的知识,通过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完成整个活动流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围绕“穿越千年,寻根文化”的主题,开展“古桥文化寻根之旅”的子任务课时安排如下: 了解《赵州桥》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1课时) → 制作古桥档案袋,以导游的身份围绕一个意思把赵州桥介绍清楚(1课时)→ 对“中国的古桥”“我们身边的古桥”进行探究性学习,分工合作完成古桥档案袋,制作桥梁模型、图片、音频、视频等展示工具。(3——5课时) → 实地探寻身边的古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运用语文、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和美术等相关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1课时)。跨学科学习可以是由两三个课时组成的短线活动,也可以是为期一周的长线活动。
2.开发合理的学习工具
跨学科学习的问题或现象一般都具有真实性、开放性和多种路径解决的特征。开发出合理的学习工具,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实践学习、记录学习过程,展示或反思学习结果,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获得感。 它包含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说明、操作步骤和预期成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
跨学科的学习工具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纸质图表类;二是影像音频类;三是实物道具类。
(1)纸质图表类
随着学生在探究过程的不断深入,要设计相应的图表,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学习过程,记录探究痕迹。学生可以系统地记录他们的探究过程、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和初步分析。例如可以设计任务手册、思维导图,把它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支架(见图2、图3)。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组织和表达他们的想法,发现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
(图2 古桥档案袋 ) (图3 记录古桥特点思维导图)
(2)视像音频类
可以使用移动终端的手机、平板、电脑,还有照相机、录音笔等电子产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运用跨媒体的方式进行阅读、记录和表达,也便于学生创造性地呈现多种学习成果。(见图4)通过音频类的作品可以记录学生的思考过程、学习感受和实验观察,这种工具特别适用于那些更喜欢口头表达或需要在移动中进行学习的学生。
(图4 寻访身边古桥学习活动)
(3)实物道具类。
主要包括学生策划和参与活动需要准备的道具,例如可以让学生运用美术、数学、科学的知识,用纸皮、轻黏土、泡沫板等材料制作自己探究的一座古桥,通过制作探究活动的实验工具,营造任务情境的场景,提高任务实践的实效。
3. 提供多样化的成果展示平台
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多样的学习成果,既有制作表现类的,如古桥资料袋的展示,古桥模型的展示;又有解释说明类的成果,例如作为小导游,用自己制作的视频带领大家游览古桥;还有“古桥文化云端展览馆”,让学生把所有的成果上传到广州市智慧阅读平台,供人们观赏。(见图5)
(图5 “古桥文化云端展览馆”线上展示平台)
四、多维度多主体的连续性评价
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真实表现,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成果为依据”,兼顾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是跨学科学习评价的基本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内驱力、合作沟通能力、阅读思辨能力、创意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发展,都应体现在评价内容中,可采取双主体或多主体的形式进行评价。评价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激发挥了检查、诊断与反馈功能,也引导了学生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评价内容 | 自评 | 小组评 |
1.乐于小组合作和交流,用上多学科知识和能力比较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其中一方面,用照片、图表、视频、配乐、文字等方式展现成果。 | ★★★★★ | ★★★★★ |
2.在探究活动中能产生疑问或新的见解,融合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 ★★★★★ | ★★★★★ |
3.以“中华文化传播大使”身份,态度大方自然,语速音量适中地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其中一方面,受到听众的认可。 | ★★★★★ | ★★★★★ |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提升了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亲历深度学习的过程。我们充分认识到跨学科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需要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的路径,构建跨学科的学习主题、学习情境、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在深度学习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3】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8
【4】 夏雪梅.《PBL项目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觉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4.
【5】 夏雪梅.《PBL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4.
【6】 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4
【7】 郑国民,窦桂梅.《跨学科主体学习实践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