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正文
前言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引,教师应围绕学习主题精心设定学习任务,并巧妙融合学习方法、情境模拟、内容编排及资源整合等多个维度,同时强调课程的阶段递进与持续发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需高度重视教学的整体性规划,确保教学内容既系统又连贯,从而精准对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求。在此背景下,大单元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成为达成上述目标的有力抓手。
一、初中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当一个人对某项活动充满兴趣时,往往能事半功倍。对于初中生而言,语文学习常伴随着大量的背诵任务,这容易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降低学习动力。然而,在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将相互关联的语文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这一过程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重新点燃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之火。
2.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对于部分初中生而言,语文学科似乎仅仅局限于字词、文章及古诗等内容的学习,他们难以将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学而无用”的误解。然而,在大单元教学的视角下,教师运用巧妙的教学策略,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网,不仅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语文知识,还显著提升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
1.通过大单元教学掌握语文文体
初中语文课文的编排呈现出鲜明的单元文体一致性特点,每个单元内的文章均围绕同一文体展开,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广泛接触并深入学习不同类型的语文文体。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第一单元聚焦新闻消息类文体,第二单元转入人物传记,第三单元则是古文游记,第四单元为散文,第五单元说明文,第六单元虽同为古文,但侧重于议论性质。这种精细的文体分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当教学进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时,语文教师首先聚焦于文体教学。教师引导说:“同学们,我们现在翻开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包含了四篇精彩的古代文章和五首诗歌。大家先看看这些文章的标题,能不能猜猜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的文章呢?”学生们纷纷回应:“说理类文章!”“议论类文章!”教师满意地点头:“非常好,那你们能告诉我,这些文章分别讨论了哪些主题吗?”学生们积极思考后回答:“有讨论‘富贵不能淫’的,‘忧患意识’的,‘愚公精神’的,还有‘坚持的力量’。”教师继续引导:“真棒!大家通过文章标题就能大致把握文章的主旨,这在议论文中我们称之为什么呢?”学生们恍然大悟:“是题眼!”教师进一步强调:“没错,同学们在撰写议论文时,也要学会像古人那样,用简洁的语言精准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当然,这只是议论文的一个方面,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点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从《孟子》二章开始,一步步深入学习和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大家准备好了吗?”学生们满怀期待地回答:“准备好了!”
2.通过大单元整体教学体会人文涵养
人文涵养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精神特质,它的培育绝非短时间内能够达成,而是需要历经岁月的磨砺与点滴的汇聚。在初中语文的单元整合教学过程中,正如每个教学单元都精心配置了特定的文体类型,各个单元所蕴含并传递的人文精神亦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与侧重点。
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为例,第一单元聚焦于新闻消息类文章,这些文章以展现爱国主义情怀为核心,内容涵盖了横渡长江的英勇壮举、奥运金牌的辉煌荣耀,以及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历史性瞬间。尽管每篇文章的报道内容与视角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强有力地传达了爱国主义情感,旨在激发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深厚的爱国情怀。而当我们转向第四单元时,则会发现这一单元以散文为主,收录了五篇风格独特且寓意深刻的佳作。朱自清的《背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沉默而深沉的父爱;茅盾的《白杨礼赞》则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北方农民的坚韧与质朴;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探讨了生命的真谛;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则深刻反思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则以温柔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切热爱。这五篇文章从亲情、品格、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以及生活态度等多个维度,共同绘制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文涵养画卷,既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深刻熏陶,也是对人类美好品质的崇高颂扬。
3.通过大单元整体教学提升语文素养
素养教育的理念已深深植根于教育领域,它不仅局限于语文素养的培育,而是广泛渗透于数学、物理、化学等众多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在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采取双轨并进的策略,既要深入挖掘每篇文章的丰富内涵,又要充分利用单元教学的整体协同效应。
以《背影》一文为例,教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启发性问题:“当‘背影’二字跃入你们的耳畔,首先映入你们脑海的是什么画面?”学生们几乎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是父亲的背影。”教师进一步追问:“这份共鸣源自何处呢?”学生们纷纷回应:“因为《背影》一文深情地描绘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教师微笑点头:“确实如此,这正是文章情感共鸣的力量所在,它引领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父亲的身影。那么,在《背影》的字里行间,哪些词句让你们铭记于心,触动颇深?”学生们踊跃发言:“‘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反语,透露出作者深深的自责与懊悔;而‘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鲜活地勾勒出了父亲的形象,让人动容。”教师顺势引导:“看来你们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情感,还敏锐捕捉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那么,从《背影》这篇佳作出发,你们又能联想到本单元的其他哪些内容呢?”学生们争相提及:“《白杨礼赞》中坚韧不拔的精神、《永久的生命》里对生命意义的乐观探索、《我为什么而活》的深刻哲学思考,以及《昆明的雨》中对生活细腻入微的热爱。”
教师好奇地问道:“是什么让你们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呢?”学生们回答:“这些文章虽然题材各异,但它们同属一个单元,不仅在文体上有所呼应,而且在语言风格、情感表达上也存在着微妙的共通之处,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的人文世界。”教师鼓励道:“非常棒!接下来,请大家继续以《白杨礼赞》《永久的生命》等文章为引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自己还能联想到哪些内容,这次联想又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新的感悟。课后,不妨将这些联想与感悟整理成文字,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让我们共同在人文的海洋中遨游。”
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初中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使命,不仅要求学生扎实掌握语文知识,更强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能力。为此,大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因其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理论性与整体性兼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成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充分展现单元教学价值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慧慧.三层级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8):197.
[2]赵晓燕.大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学程”再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23(13):87-90.
[3]朱樟凤.新《课标》引领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6):130-132.
[4]刘佳.以大单元教学为依托,共筑优质初中语文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2023(12):4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