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中大田杂剧作场戏初探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叶善俊 叶建锋

大田县文化馆 福建省三明市 3661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大田县朱坂村杂剧作场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宋朝,是该村宗族祭祀演剧,依靠宗族力量,承袭祖制而运作,作场戏的表演技巧、剧本内容世代沿袭传承。传承人廖国衡介绍,文江镇朱坂村杂剧作场戏(又称阔公戏是明朝中叶,朝廷派太监到朱坂村负责开采铁矿,太监期望安全采矿,从江西青州府请来保护神阔公(称张大阔公),促使了阔公信仰和与之相关的杂剧作场戏的形成,并流传至今,只限在廖、余两氏子弟使用南方官话和地方方言唱腔演出

杂剧做场戏作为古老乡村宗族模式与戏剧形式的表征与传承,在数百年沿袭的长河中不断磨合、共同发展。“作场”原为十年一届,逢辛年演出,《丰场总纲·序》称:“朱阳丰场之设,不知昉自何氏,创自何时,但十年一举,未尝或有间断。”,“拾年一次逢辛岁,拾夜又添二朝天”,明确记载作场演出规制,乡村民众生活的粗狂、古朴戏剧。1991年正式恢复演出,将十年一届改为五年一轮,元宵节结束共6场,演出之夜称“场夜”。

作场戏在剧目组织结构、表演形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保古剧遗风,还吸取或化用诸多唐宋诗词及其他民间文艺因素,朱坂手抄本《丰场总纲》所言:“保民众身家平安、麦生双歧,海不扬波,人特咸熙,太平有道。”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体现了对阔公神的崇拜和敬仰,也保留了古代宗族祭祀仪式、丰场的规制,还表达了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长期进行考察、调研、发掘、保护2017年申报的“杂剧作场戏(大田)”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杂剧作场戏戏台布景初探与赏析

作场戏戏台称为“花棚”、“场棚”或“场寮”等,搭建与拆卸过程有一定的传统规制与仪式戏台离地1.5米,台高约3米、宽11米,分三个区域,前棚深8米为演出场所,左右两边为啰哩队,乐队位于左上场门后棚深10米,供奉神舆、香位,陈列供品,供信士上香,前后棚之间用天幕相隔。戏台由4支8米象征一年四季的人字樑6根17、18米寓长青之意的花树构成台寮的“栋”12根长12米象征12个月的梁,24根长1.5米象征24节气的马丕(即桩),60根长4米,竖搭象征甲子年的大、小椗搭建而成。搭建过程中对于立花树颇有讲究,依其重要性分别为左栋、右栋左前角、右前角、左后角、右后角由抽签决定,其中左右栋位置须选择最长、最漂亮的两根花树。

作为前台后庙的戏台,特别之处在于神舆、香位、香炉不是安放戏台前,而是安放于戏台后部。这意味着阔公是场寮的场主,故在“阔公请神一出中,阔公以主人身份邀请村落及过往各界神灵,降临场寮,观赏演出。戏台顶部与周围悬挂、摆列信众还愿谢神所捐幕布、屏风、牌匾。戏台正中央悬挂一幅国画幕布图为迎客松、白鹤、八仙、金鱼、双龙等祈福村民风调雨顺、幸福安康。旧屏风年代多为民国九年,文字写有“十载丰场身说法”“风景依稀又十年”等新屏风18面,绿底黑字,内容或抄录诗歌,或新撰颂词增强观赏的趣味性和突显独特地域文化。

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戏曲艺术流传至今,其舞台布景巧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了地域文化特色,营造出与主题相协调的氛围。以祈福、驱邪、禳灾和祭祀为核心,布景设计汲取了《朱阳分丰场全本·序》中祈丰保民的主题,展现了尧舜时代的乐土。现代科技如LED显示屏、灯光和音响的融入,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同时,地域文化特色的结合如通过传统物料、新旧屏风的巧妙运用,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受到戏曲所传递的情感和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杂剧作场戏人物造型初探与赏析

古代傩仪、傩舞具有浓烈的宗教祭祀仪式色彩。随着社会的进步及文明的发展,受百戏的影响,在民间也不断朝娱人化技艺方向衍进,产生了种类繁多的傩舞、傩戏,有的被戏剧化为具有地方剧种的形态。朱坂作场戏的现场表演形式和传承内容调查发现,应是傩舞向戏剧化的衍变样式之一。杂剧作场戏的人物造型主要由面具以及服饰塑造而成,主要人物造型构成如下:

场师,着蓝灰麻布道服,宗族道坛中的道士,无面具。阔公,面具围黑色头巾,身穿水红色直摆,着黑脸面具,木雕,高35公分,面宽25公分。正妈,面具围红色头巾,身穿底印花半长衫外套,手持圆形折扇,着粉脸,木雕,歪嘴,脸高30公分,脸宽25公分。副妈,面具围红色头巾,身穿朱红长衫外套,手持圆形折扇,着粉脸面具,木雕,歪嘴,脸高30公分,脸宽25公分。判官,戴红官帽,红脸、鬚赤,身穿红底印花戏袍,手持红笔,无面具,红脸化妆。鬼将,戴武官帽 ,绿脸,身穿青底印花戏袍,手持开山蕉玉斧,无面具,绿脸化妆。金银花,头戴霓裳,各着红、浅绿色花旦戏服,手持折扇无面具。黑回回,头上螺器形后盖红色头巾,身穿黑底印花长衫戏服,黑脸,纸模,头上螺器形,头面22公分、18.5公分。红回回,头上螺髶形后盖红色头巾,身穿红底印花长衫戏服,红脸,纸模,头上螺髶形,头面22公分、18.5公分。白回回,头上螺醬形后盖红色头巾,身穿白底印花长衫戏服,白脸,纸模,头上螺醬形,头面22公分、18.5公分。牛头套头,竹篾编成牛头形状,白纸糊之,涂刷黑色涂料及绘画牛头面容。马面套头,竹篾编成马头形状,白纸糊之,涂刷白色涂料及绘画马面面容。招财进宝郎君,无面具,四人头上各戴红、白、绿、黑色花冠,穿白色长袖衬衫,外衬黑色刺绣马甲,肩衬粉、红、兰、绿色披兜,手持红色托盘。

(一)杂剧作场戏面具造型初探

戏剧面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精湛的制作技艺。它们既是表演的道具,也是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文化符号。而杂剧作场戏面具不仅保存了宋元时期的"戴面杂剧"形式,更与民间的"禳灾祈福"习俗紧密相连。

(二)杂剧作场戏服饰造型初探

戏曲服饰追求艺术的真实,通过夸张的表现形式,同时受古代民间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服装上体现了严密的世袭制度。在杂剧作场戏中,如阔公和正、副妈所穿的祖传服装,与金、银花所穿的普通戏服,在款式、质料、颜色和图纹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别,展现了角色的性格、地位和身份。剧中道具与服饰色彩搭配追求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理念的深刻映射,更体现了中庸平和的中国传统审美哲学。

作场戏服装以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和文化内涵,构成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不朽魅力。对戏剧服饰的研究可以从装饰性、夸张性以及符号美学的地方独特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这些美学特点的运用,不仅赋予了作场戏服装以高度的民间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三、杂剧作场戏表演形态初探

作场戏表演作为一种充满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民间古老戏曲艺术风格的形态,其美学欣赏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作场戏的表演形态是“一出丰场一出戏”,稳定的传承与活态变化并存,举行作场仪式时廖、余两氏子弟头戴面具,身穿戏服,白天游神巡境,晚上搭台做戏;目的是祈福禳灾,庆赏元宵,平安乡里,祈福驱邪。

(一)杂剧作场戏表演形式

作场戏演出是由啰哩嗹队、乐队和每一段的人物组成的花棚演职员结构。在花棚后方的正中间摆有田公的座位,田公左边是判官、右边是鬼将,田公前摆有一供桌二椅,鼓师在花棚出场口的左边,与判官位置并列,出场场门又称鼓道门,舞台两边各依前后顺序坐有1名喇叭手、1名卜锣杂剧表演和6名啰哩嗹队员,后台乐队在场口左边。每一出场人物从戏台的左场口出场、右场口退场。充分展示古人对戏台布局的智慧和哲理。

作场戏的齣目分为三个主要类型:首先是注重仪式表演的齣目,如请神、坐台,它们承载着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求;其次是以歌舞为主的齣目,如金银花、游春,展现了戏曲的优美与灵动;最后是那些以说白和滑稽成分为主的齣目,如巫婆降神、嫂说道情,它们以幽默诙谐的方式,为观众带来欢笑。

在表演艺术方面,科介、念白、仪式表演和发四句是杂剧作场戏的核心。丰场仪式及作场戏演出由场师(宗族道坛中的道士)掌持,凡剧中开场结束,重要角色的出场辞场,场师念“引戏”词、宣告发文、请辞等道教科法仪式;科介动作的撒花、结手、种豆等科介保留了祈保丰收农耕文化的特征;打四门和鬼将的开帐是武科动作,动作雄壮豪迈有气势;而回回舞动作简单朴拙,身体不停晃动,带有傩舞的仪式特点,也带有民间戏曲伎艺特征,又有滑稽喜剧的色彩。

杂剧作场戏形成“一出丰场一出戏,半从官话半乡谈”演剧传统,唱腔由俚曲、呤咏调、昆腔曲调、法典、大腔曲调,以徒歌演唱、打击乐伴奏、一唱众和的大腔戏声腔是其主要腔调,大腔戏唱腔采用真假嗓结合演唱外,即以“大嗓子唱高腔”,还结合当地方言演唱。多种曲调形态构成,形成多层音乐的历史沉淀。“啰哩”伴唱队 在人物进场和退场时唱啰哩曲进行伴奏,所谓“半是俚语半乡谈”、“依啰哩进退者上古之遗风也”,成为帮腔的重要形式。左右两侧各八人身着蓝色戏服、以八字形式排开的“啰哩”伴唱队,其中六人负责伴唱、外方各有一个锣手和喇叭手,以特别醒目的形式出现于棚台上,是专为台上仪式之“游场”和具有神格的人物上下场时而齐声高唱“啰哩嗹”,直至全场演出结束方可下场。这种杂剧“啰哩”伴唱队,可以说是中国戏剧独一无二的戏剧伴唱班,是古杂剧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杂剧作场戏表演内涵

杂剧作场戏每一出都是独立而互不关联,如果按角色妆扮与出目功能的不同,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类祭祀性仪式,是指神格角色人物,在场上表演不具备故事性,而是展示宗教性的仪式;第二类仪式性戏剧,通过戏剧场面来达到仪式目的,角色装扮上场后,以祈福意义的台词表现对地方的赐福。第三类是单纯的戏剧场面,注重于戏剧性冲突所带来的观赏性,铺排人物、讲故事,寓教于乐,传达儒家教化思想,有宋杂剧的色彩,也带有后期戏曲丑行的表演。

杂剧作场戏的演出形式、规制、角色体制、人物角色、科介动作、语言及妆扮等方面有宋杂剧艺术形态遗存,表演技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如:阔公:打扮碌碌秃秃,鬚似慈根,和尚不是和尚,师公不是师公,行动之时,摇摇摆摆来到花棚,在戏台上反复行走“三角台”和“老人做小娘行动”的双脚横向交叉踏步走,单边结手、跺脚。整套动作凝重有力,伴以啰哩嗹的节奏,显得肃穆庄重,带有很强烈的仪式气氛。戏神田公师父:是以人扮演的田公神人物,又是戏场宝座上供人祭拜的戏神像。戏台上坐的“田公”头挽双髻,身穿红袍,腰佩七星宝剑,双手还捧一尊清代木雕的小田公神像,此种现象极为罕见,上场的“田公”俨然是一尊神圣,近十二个小时不苟言笑,不得离座,直至演完受祭拜后退场为止,是将人们精神上的神灵具象化。

、结语

综上所述,杂剧作场戏是福建最古老传统戏剧形式之一,具有古杂剧遗存,又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色彩,是融合地域宗族、宗教,文人及社会各界的艺术形式美学。通过对其表演形态、内容、技巧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入欣赏和体验,观众可以感受到其古朴而庄严的美感、寓教于乐的教育性、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美学欣赏的过程也是一次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识的过程。

 

作者简:姓名叶善俊(出生年197010月),性别:男,籍贯:大田,学历:本科,单位:大田县文化馆,职务:副馆长,职称: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美术<油画>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