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创新:卫视平台文化节目的传播策略与效果评估
摘要
关键词
文化传承;卫视平台;文化节目;传播策略;效果评估
正文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命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文化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已逐渐构筑起国家软实力的坚实基石。文化传承保证了国家与民族历史智慧和价值理念的延续,而文化创新则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及审美紧密相连,为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省级电视台的卫视频道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不可缺少,它们凭借广泛的覆盖网络以及节目内容的多样化,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传递给数以亿计的观众。卫视频道通过创新的节目形式和内容,不仅可以促进文化的现代表达和国际传播,还可以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卫视平台在制定传播策略及评估效果时,需格外审慎与精细。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传播策略和效果考核上,卫视平台文化类节目的实践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卫视平台如何通过节目内容、形式、互动方式对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分析,以期揭示当下传播策略的成效与提升的潜在空间。
二、文化传承视角下卫视文化节目的内容构建
(一)分析传统文化元素在节目中的融入方式
第一,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与传说的现代演绎。新时代下卫视平台可以运用当代的叙事手段与视觉呈现方式融入传统元素,现代性语言的运用与幽默元素的加入以及科技手段的运用使经典故事重新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下。例如,《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这些电视节目以现代方式重新演绎传统文化与经典故事,以现代传播手段进行传统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在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当代视角对经典进行重新审视与诠释,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为现代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与气息。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承在节目中的融入,往往通过故事讲述、技艺展示和互动体验等方式实现。例如,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通过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结合现代舞台艺术和高科技手段,将传统工艺、民俗和历史故事生动地呈现给观众。此外,节目还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如剪纸、刺绣等,让观众直观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节目不仅增强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第三,地域文化的特色呈现。将地域文化融入节目当中,一方面可以加强节目的特色,调动观众的观看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地域文化的保护[1]。
(二)探讨文化创新在节目内容中的体现
第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现代审美的要素与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结合在一起。在节目内容中创新为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把古典诗词与现代竞赛形式相结合,在选手的诗词接龙和知识问答中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融入现代视觉效果和音乐元素,使古典诗词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二,新媒体技术下的文化表现形式创新。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下,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例如,通过AR技术,节目《国家宝藏》让文物“活”起来,观众可通过手机观看到文物的三维立体图像,甚至与之互动。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也使得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增强了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卫视平台文化节目的传播策略分析
(一)节目策划与定位策略
第一,受众细分与精准定位。受众细分、精准定位是节目策划定位策略中的关键。如《朗读者》通过邀请名人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结合个人故事分享,以触动观众情感的方式,瞄准热爱文学、寻求心灵触动的受众群体,对追求文化深度、情感共鸣的受众进行精准定位。在受众细分下实现精准定位,提升节目吸引力和影响力,节目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情感表达满足了特定受众的精神需求。这样节目就可以更有效地与目标受众产生连接,增强品牌忠诚度。第二,节目主题与内容的差异化策略。在节目的策划和定位策略上,吸引观众的关键在于题材和内容的差异化。例如真人秀《奔跑吧兄弟》,就是以差异化的策略打造了一种独特的节目风格,将竞技、娱乐和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节目在注重游戏环节创新、好玩的同时,融入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使节目内容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可谓别具一格。节目通过这种差异化的内容设计,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现代娱乐形式创新的同时,成功地吸引了广泛的受众群体,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青睐。
(二)营销与推广策略
第一,社交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在当今社会,提高电视与网络节目的影响力和提高观众的参与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利用社交媒体与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传播和互动沟通,具体以节目《奇葩说》的事例来说明。《奇葩说》通过在以微信为主的社交媒体上展开话题讨论与观众互动,使节目内容得到迅速传播并由此引发讨论的效应。另外《奇葩说》还以在有良好受众基础的各种短视频平台进行内容发布,吸引年轻受众群体为手段进行内容传播和与观众互动的尝试。并且以直播的形式进行互动沟通的尝试,以节目本身的吸引力和观众的黏性为根本目的。第二,跨界合作与品牌联动。例如,《中国好声音》与多个品牌进行联动,通过在节目中植入品牌广告、联合推出限量版产品,以及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互动营销,实现了品牌与节目的共赢。此外,节目还与音乐、时尚、旅游等不同领域的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如与音乐节合作举办演唱会,与时尚品牌推出联名服饰,这些策略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也拓宽了观众群体,增强了节目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这种多元化的合作方式,节目能够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同时为品牌带来更高的曝光率和用户忠诚度。第三,受众共同参与的口碑营销。口碑在卫视平台文化节目的传播与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观众通过共同参与口碑营销可以加深对节目的依赖性,从而为节目营销带来正反馈。例如,《极限挑战》就通过观众投票的环节,让观众来决定嘉宾的去留,这种方式极大地增进了受众的参与感,让受众也能切实参与到节目互动中来[2]。
(三)播出与互动策略
第一,多元化的播出渠道与形式。新时代下,卫视节目应当满足不同观众的观看习惯。例如,《声入人心》便在电视、网络视频平台、手机APP等多渠道播放,节目同时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通过直播、弹幕等多种形式发布幕后花絮、观众反馈,实时收集观众意见,提升节目互动性。此外,节目还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通过粉丝见面会、主题演唱会等线上线下活动提升观众参与度,提升节目影响力。在拓宽节目传播范围的同时,这种多元化的播出互动策略也让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连接更加深入。第二,实时互动与观众反馈机制。这种即时反馈机制不仅增加了节目的互动性,也让观众在节目直播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对节目结果的直接影响,《中国新歌声》通过设置网络投票环节,让观众实时为自己喜爱的选手投票。此外,节目还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征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节目组也根据这些反馈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调整,让节目与观众的需求更加贴近。这一策略在增强收视体验的同时,也为节目内容不断优化创新做出了贡献。
四、卫视平台文化节目的效果评估体系构建
(一)传播效果的量化评估指标
第一,收视率与市场份额。在传播效果的量化考核中,节目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是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收视率通常是指观众人数占潜在观众总人数的百分比,直接反映某档节目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收视规模和收视号召力。而市场占有率则是指某档节目在特定时段的收视比重,它反映的是节目在竞争环境下的表现。节目制作方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了解节目的受众基础,了解节目的观众忠诚度,了解节目与竞争对手的相对位置。此外,在现在的传播情况下,还可结合观众满意度调查、社交媒体互动量、网络搜索热度、节目专题等其他量化指标,对节目传播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为节目不断完善、调整市场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第二,网络播放量与社交媒体热度。评价现代媒体传播效果的重要量化指标是网络播放量和社交媒体热度。网络播放量直接反映了包括视频收视次数、收视时长、收视覆盖面等数据在内的节目在数字平台上的受欢迎程度。而社交媒体的热度,则是通过对社交平台上节目讨论量的分析,话题标签的使用频率,用户分享以及点赞次数的分析,来对节目的热度进行衡量。这些指标不仅可以显示节目的即时影响力,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将在社交网络中得到体现。节目制作方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对节目的网络影响力进行评估,对内容策略进行优化,并为提升节目吸引力和观众参与度制定更有效的市场推广方案。
(二)传播效果的质化评估维度
第一,文化传承效果:观众认知与认同度。以观众对节目所传达的文化内容的认知和认同程度为主要考核维度的文化传承效果。这其中既有观众对节目文化内涵的认识,也有观众对文化价值的接受,更有观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文化元素的感悟。评价时,观众对节目文化元素的感知、情感反应、行为改变等,可以通过观众调研、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比如,考核节目有没有提升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有没有唤起观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参与,节目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有没有促进等等。为节目内容的优化和文化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这些品质化的评比,可以深入了解节目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影响力[3]。
第二,文化创新效果:节目创意与接受度。以节目创意的独特性、创新性和观众的接受度作为文化创新效果的品质化考核维度。这就涉及节目如何被观众感知和评价,在内容、形式和叙事手法上的创新。评价时,节目的创新度和观众的接受度,可以通过观众反馈、专家评审、案例研究等多种方式进行衡量。例如,分析节目提供的角度新颖或表现形式新颖,观众对这些创新内容的反应和评价是否成功地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此外,节目是否启发观众思考、是否推动文化对话与沟通、对推动文化发展与变革有无助益等问题,也应在节目中进行考察。通过这些考核,为今后的节目创作和文化传播提供指导,使节目在文化创新方面的效果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第三,社会影响力:舆论导向与价值引领。作为传播效果的品质化考核维度,社会影响力主要聚焦于节目在塑造和引领价值观方面对公众舆论的导向作用。这其中既有节目内容对受众思想的影响,也有反映社会话题、传播积极价值的内容。评价时,其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节目引发的社会讨论、媒体报道、大众点评等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评价。此外,节目要考察节目对正面解决社会问题有没有促进作用、对公众社会责任感有没有增强、对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有没有帮助等。通过这些测评,可以了解节目在优化节目内容、强化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和社会价值观的塑造起到参考作用[4]。
五、结论与展望:卫视平台文化节目的未来趋势
在传承创新上,卫视平台文化类节目成绩斐然。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手法,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成功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比如传统的故事和艺术形式,通过融合现代音乐、舞蹈和视觉艺术而获得新的活力。此外,节目还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节目的互动性,通过互动环节和社交媒体的融合。现在的传播策略和效果评估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还是有不足之处。一方面,在跨文化的传播与在国际上的影响上,卫视平台节目的力度还需要加大。另一方面,节目在文化传承、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品质化考核被忽略,考核体系过多依赖收视率、网络播放量等量化指标。这或将造成节目内容同质化、浅尝辄止的局面。展望未来,在拓展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的同时,卫视平台文化节目还应继续深化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节目内容要更加注重深度,更加多元化,这样才能符合不同受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彭钢.打造电视文化品牌 提升广西卫视平台影响力[J].视听, 2018(10):010-011.
[2]丁智擘.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J].传媒, 2019,22(11):016-017.
[3]贾美伦.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传统文化艺术化呈现与创新性运营[D].吉林大学,2023.,45(23):67-68
[4]杨勤,陈淼.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节目的创新与传播[J].戏剧之家, 2019,34(18):092-0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