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融入策略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李江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 邮编256656

摘要

初中时期的语文教学一直承担着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对于传统文化而言,不仅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且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和认同感。可见目前基础内容、理论知识的教学,其重点不再放在学生把握的实际情况之中,而逐渐转向学生是否能够立足于传统文化这一方向抓好内容、知识重难点部分当中。为此,在进行现阶段的教学过程时,教师需要找寻契合实际情况的方式进一步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融入策略研究提出观点。


关键词

初中时期;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融入;

正文


引言

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继续生存及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今后、未来的伟大复兴[1]。所以如果想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新时期的教育愈发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情况。在此基础上语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承载者,往往肩负着诸多的使命。对此,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应当在接下来内容、知识的教学之中,更为注重、研究如何弘扬与传播传统文化,其原因在于语文是一门具有着社会性、情感性等特征的科目,能够对学生思想等多方面产生明显的影响,就很容易为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继承目标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在了解实际情况的角度内基于传统文化的融入向学生传递更多的内容和知识。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传承与继承意识。

一、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分析

其一,目前基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播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变更为的多元化和有趣化,这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但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在身心方面的发展并不成熟,尤其对周围多方面的信息有着明显的好奇心,但针对传统文化的内容、知识,其了解却并不是全面的。以文学为例,班级内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相应的兴趣,总沉迷于网络平台之中的小说。这说明这部分学生追求快餐式的阅读,逐步导致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承,其难度是增加的,就难以实现有效传播的根本目标。

其二,近年来,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节日,许多学生的关注是较少的,更多学生容易受国外节日的影响,如:倡导庆祝的圣诞节、万圣节等等,这导致学生极易忽视现阶段传统节日的庆祝[2]。除此之外,班级内较多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及从教材之中汲取传统文化元素的能力,这使得教师只能向学生传递教材当中比较简单的内容、知识。

总的来说,为改善上述提到的教学情况,初中时期语文教师要积极找寻满足学生多过程需求的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入的方法、方式等等。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才能够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拥有成熟化的继承与传承能力。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目前的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递有关内容、知识时,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把握情况,而且还需要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如下分析:

(一)寻找契合传统文化特征的素材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魅力。为引导学生极快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这一时期教师进一步寻找契合传统文化特征的素材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素材的展现,既让学生在学习内容、知识时很快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让学生的文化素养、情感认知更为的成熟化。基于此,在素材寻找的过程内,教师需要注重选择具备着经典特点的传统文化作品,像:《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这样的作品往往具有着明显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入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哲学思想,如:道家思想等等,这切实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感知到传统文化的所在魅力。

除此之外,教师要通过介绍、说明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习俗等素材,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期间教师需要进一步注重素材的灵活性、趣味性等一系列特征,也就是借助不同的形式展现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素材,如:诗歌、绘画等等,这很容易使得学生进入轻松的氛围内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尤其采取数字化、网络课程等形式,让传统文化真正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这就极易使得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传统文化,最终确保其在课堂等多场合的进度及进展[3]

(二)创建情境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感知

 

在初中语文基础内容、理论知识教学中,情境创建一直是一个比较有效的策略,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极快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背景,还能够丰富学生在文化方面的感知。那么在这样的过程内,教师需要针对文章情境和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素材,切实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等多方面实际情况的教学活动。利用刚刚提到的活动,容易使得学生在活动内深入学习文学作品之中的传统文化素材,以此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整体印象。

例如:在“第四单元---17短文两篇---爱莲说/周敦颐”内容中,在学习本篇文章的知识时,学生可以立足于深刻的方向感悟到传统文化当中“清雅自然”的审美特征和“莲”的象征意义。这样的素材往往都能够借助创建情境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有关基础内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如:这一时期的教师,在充裕的时间内,进一步引导学生前往校园等多场合的池塘、公园等等,切实在观察等方法之中了解“莲花”的生长环境、形态等多方面的特征,这极易让学生感受到“莲花”的美及“清雅自然”的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教师要通过文学情境的创建,进一步指引学生对作品情境等多方面的内容、知识进行长时间的分析和解读,以从根本上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不难看到,上述提出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学生在今后、未来可能遇到文学作品所使用的审美能力、解析能力等多方面的技能,而且还有效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如:在教学时,教师在熟知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其展开较长时间的文学阅读。这样的方式会确保学生对作者“周敦颐”笔下的“爱莲说”有着深刻的认识及认知。

(三)将课外阅读作为补充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解

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要意识到扩大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的重要性,而不仅依赖于教师在课堂等多场合传递给自己的基础内容和理论知识。其中最为有效、简单的方法主要指的是阅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基于此,这一阶段的教师,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可以罗列出每周推行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任务,或者选择假期的时间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布置相对应的阅读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和阅读有关的内容、知识时,教师要积极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建议,或者要求学生在契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引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在课堂等多场合的传统文化素养。除此之外,进行初中生课外领域的阅读教学活动对当下语文课程授课等过程的质量是极为关键的。所以,教师应当在有限的时间内举行满足学生需求的多类型课外阅读活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基础内容、理论知识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多过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其中为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切实发挥传统文化在教学等多过程的教育意义,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标准之中的要求,践行如上提到的寻找契合传统文化特征的素材、创建情境丰富学生的文化感知等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仙山.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0(13):107—109.

[2]郭兴福.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措施[J].学周刊,2020(3):130—132.

[2]李润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22(04):20-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