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初中地理、高阶思维
正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倡导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并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方案强调综合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旨在完善综合课程的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地理作为一门承载多领域知识的学科,其内容具有跨学科的潜质。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历史、科学、数学等学科内容,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素材,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梳理学科概念,确定跨学科学习主题
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与核心概念,只有在充分理解这些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核心概念包括地形、气候、资源分布、人口变化、生态环境等内容,而这些主题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与联系。例如,地形变化与物理中的力学原理相关,气候变化可以与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化学中的温室效应,以及物理中的大气运动结合。通过明确这些交叉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的框架下深入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多重因素。
构建跨学科学习主题的第一步是对学科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和提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关联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例如,“城市化与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可以跨越多个学科进行整合。地理学科中,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是核心议题,教师可以从城市扩张、交通网络布局、人口迁移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进程。然而,这一主题并不仅限于地理范畴,它还可以与数学、科学、历史、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进行整合。在数学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城市人口密度变化、土地利用效率等内容;在物理课上,学生可以研究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热岛效应等问题;在历史课上,学生可以探索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轨迹,理解社会经济变迁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在多个学科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对“城市化与环境保护”这一复杂问题的立体理解。他们不仅学习了不同学科的知识,还能通过结合各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手段,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环境保护方案。例如,在地理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城市扩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建设生态城市等建议;在物理课上,他们可以学习并讨论如何通过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等手段降低城市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数学课上,他们可以通过模型构建预测城市发展的趋势,并评估不同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性。
二、依托乡土资源,设计学习情境
跨学科学习的设计不仅需要基于理论知识的框架构建,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当地特色资源,这样才能使学习具有真实感和参与度。乡土资源,指的是本地特有的自然、文化以及社会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从而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大大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在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并形成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例如,在广州这座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独特的亚热带气候、珠江流域的水文条件以及岭南文化,都是设计学习情境的宝贵资源。以珠江流域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设计一系列跨学科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在地理课上了解珠江的水系和流域特征,还可以在科学课上学习水污染的形成及其防治措施。在历史课上,学生可以探讨珠江流域的开发与广州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理解历史发展中水资源的利用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影响。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和观察珠江的水质变化,并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水污染成因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这些过程中,广州近年来实施的河涌治理工程可以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学生不仅能看到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还能分析治理工程的实际成效,从而在跨学科学习中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种基于乡土资源的学习情境设计,不仅能使地理知识更加生动,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情境化的学习,学生对家乡的环境和文化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无论是在环境保护方面,还是在城市发展的讨论中,学生都能通过乡土资源的应用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习体验。
三、运用高阶思维,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高阶思维是现代教育中强调的重要能力,它不仅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对信息的分析、评估和创造性应用。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复杂的、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探究。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学科的核心知识,还能提升他们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综合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如“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这样的跨学科问题,让学生运用高阶思维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广州的气候特点,并根据近年来的气候数据,探讨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影响。接下来,他们可以结合科学知识,分析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建筑结构以及居民生活的影响。例如,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影响城市排水系统和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甚至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
学生可以在历史课上探讨城市化进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不同时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分析气候变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还需要评估不同应对措施的效果,并尝试提出创新的城市发展策略。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可以提出关于如何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议,结合数学中的数据分析工具,模拟未来可能的城市发展趋势。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让他们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通过不断分析和评估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从而在应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挑战时具备更加全面的思维能力。
四、指向跨学科特点,测评育人价值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中,测评不仅仅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工具,更是体现教育核心价值和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学科测评方式通常侧重于学生在单一学科中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测评内容也多为客观题或短答题,这种形式虽然能够有效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但很难充分体现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要求。而跨学科学习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在复杂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在设计跨学科学习的测评体系时,必须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测评框架,以便全面考察学生的各项能力,并反映跨学科学习所追求的育人价值。
跨学科测评的首要任务是打破单一学科的测评框架,转向更为综合的测评方式。教师不仅要考察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要评估学生如何在复杂的情境中整合这些知识,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测评学生的地理学习成果时,不仅仅要看他们是否能够准确描述某个区域的地形特征或气候状况,还要评估他们如何结合历史、经济、科学等学科知识,分析该区域的发展潜力,提出可行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应用能力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展现。
例如,在“城市化与环境保护”这一跨学科学习主题的测评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基于广州城市发展现状的综合性任务。该任务不仅要求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分析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和资源分布,还要结合环境科学知识探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历史学科的背景分析城市化的历史根源,并应用经济学知识提出在发展中平衡环境保护的策略。测评的重点不仅是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复述每一学科的知识点,更在于他们能否将这些知识整合在一起,以多学科的视角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测评过程中的另一个关键点是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没有单一的标准答案,教师需要通过开放性问题、项目式学习等方式,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解决路径。因此,在测评时,教师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还应重点关注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任务中,教师可以评估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能够打破常规思路,并在现实情境下具备一定的可行性。这样的测评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能有效提升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对能力。
结语:
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模式构建,不仅是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回应,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梳理学科概念、依托乡土资源、设计学习情境、运用高阶思维以及科学的测评方法,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提升综合学习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丹丹,仇清泉.融入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3(06):76-80.
[2]杨洁.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内涵与设计要点[J].地理教学,2023(12):3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