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渗透策略
正文
引言:新课程标准倡导跨学科学习,强调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以拓展学习的领域。将小学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语文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树立劳动平等的意识,尊重并热爱劳动,自觉参与劳动,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模式正变得日益多样化。学科融合教育正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旨在从综合的角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索有效的劳动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开拓更广阔的学习途径。
一、新课标下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在新课标指导下,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劳动教育的实施,学生能够接触到与劳动相关的丰富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不仅能够扩充他们的语言储备,还能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技巧。在描述劳动过程和体验劳动成果时,学生必须运用生动且精确的语言,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实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歌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德和劳动光荣的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伟大和崇高,从而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参与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感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懂得感恩和回报。参与劳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种自信心的提升可以激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努力地追求进步和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尽管意义重大,但也面临若干挑战。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陈旧观念的束缚,学生容易受到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可能形成盲目崇拜金钱、物质至上、不劳而获和自我中心等不良思想,这会阻碍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的课程体系构建和教育理念可能过分依赖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由于劳动教育不被纳入考试范围,它可能遭到轻视,进而导致学生在内心对劳动缺乏尊重,出现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技能不足等问题。家长可能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劳动素养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提升。他们可能将社会实践活动视为学校强加的任务,而没有认识到其本质功能和作用。部分教师在观念上可能仍然将劳动教育放在次要位置,导致劳动课被随意占用。教师可能过分强调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和保障可能不足,这限制了劳动教育资源的丰富性。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可能不够,缺乏相应的氛围和支持。教师可能未能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从而影响了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仍面临师资短缺的挑战。部分教师可能缺少劳动教育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经验,这使得他们难以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由于缺少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教师在策划劳动教育课程时可能遭遇难题,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可能单调,缺乏创新和多样性,难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可能不够健全,缺乏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态度进行有效评估的方法,这导致劳动教育的效果难以进行量化和评估。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学校和教师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新课标下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立足语文教材,挖掘劳动元素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融入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元素,这些元素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这些教材内容为依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劳动要素。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语文知识解读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其中不乏许多歌颂劳动精神、赞美劳动模范的优秀篇目,这些篇目通过展现榜样的力量,为学生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偶像。以教学《胖乎乎的小手》这一课为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通过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行为,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讨论课文中描述的劳动场景,让他们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体验,从而在实际交流中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和尊重。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语文知识,还能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积极的引导和培养。教师还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劳动元素,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例如,在教授《春晓》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春天的劳动”主题绘画活动,让学生在绘画中表现春天的生机与劳动的美丽。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能在创作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在教学《小猫钓鱼》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拟钓鱼的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耐心和坚持的重要性。通过模拟钓鱼,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劳动过程中的挑战与乐趣,从而在实践中学习到劳动的技能和态度。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还能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体会劳动的价值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形象化和直观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创造出充满活力和趣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劳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收录于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它生动地记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江西地区,亲自带领战士和当地乡亲们一起努力挖井,成功地解决了沙洲坝人民长期以来面临的饮水难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当地乡亲们在井旁立起了一块纪念碑,以此来铭记这段历史,饮水思源,不忘挖井人的恩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播放一段关于挖井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挖井的艰辛和劳动的不易。通过视频中的画面和声音,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及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模拟挖井的场景,使用沙盘和小铲子体验挖井的过程,从而加深他们对劳动过程的认识。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还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感恩之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劳动教育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爱。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劳动的正确认识。
3.完成作业实践,构建劳动通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教育理念,强调了知识的实践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觉劳动、主动劳动的意识,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终身劳动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为学生构建“理论+实践”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先结合课文中的劳动相关内容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尝试将理论内容以实践的方式进行表达,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学习闭环,构建实践作业劳动通路。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然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劳动实践活动,如种植花草、制作小手工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劳动的辛苦与快乐。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的清洁工作,如打扫教室、整理图书角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负责任,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能在劳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增强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完成作业实践,学生能够构建起一条从理论到实践的劳动通路,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结论:总之,教育应追溯其根本。教师需遵循课程标准的指导原则,运用语文课程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他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相关元素,并将其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的熏陶,劳动意识得到加强,劳动技能得到提升,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这也能拓展语文教学的范围,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茂. 小学语文课程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J]. 中国教师, 2024, (05): 103-105.
[2]曾梅娟. 劳动教育撬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支点[J]. 新教育, 2024, (14): 23-25.
[3]薛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J]. 名师在线, 2024, (13): 77-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