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思政元素;小学语文;教学实施
正文
引言: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思政元素需重新调控现有的教学模式,对思政教育元素进行灵活应用,带动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一、将思政元素融入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语文课程思政需要以阅读教学作为立足点和切入点,带动学生进行综合全面学习。具体来说,阅读教学活动是语文课程的开端,教师基于文本主题,可带动学生研学知识理论和概念。此时,教师可以引进思政主题的阅读文本,或者在原有的阅读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带动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基于此,语文教师需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状况,明确将思政教育融入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确保目标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此外,教师可以挖掘出语文课本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思政资源,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基于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分层教学等多元化举措,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知思政知识。在阅读教学期间,教师还可以引进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也可以基于文本中的隐藏细节和线索,创造思政留白空间,带动学生从思政角度参与文本深入研学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阅读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探讨社会热点话题,从思政角度,树立起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引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依托思政主题,带动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突破某一方面的认知局限。因此,教师需要尝试在阅读教学中引进思政教育元素,开展课程思政,基于主题研学,帮助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例如,教师选择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其中,教师明确了将思政教育融入《狼牙山五壮士》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即让学生通过阅读,深刻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这一目标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了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如五壮士面对敌人时的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精神,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伟大情怀。同时,教师还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五壮士的英勇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此外,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五壮士和敌人,模拟当时的战斗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同时,教师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五壮士的行为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从而加深对思政知识的理解。
二、将思政元素融入写作教学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其核心素养的体现,学生在写作环节能够对语言构建运用、语言思维、审美表达以及文化意识等多个指标进行灵活应用。此时,教师也可以在其中串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对知识概念进行迁移延伸学习,做到知信行合一。为此,教师在写作命题立意时可以渗透思政元素,巧妙融合思政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通过设计一系列与环保、工艺、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带动学生参与思政学习探究。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写作指导环节强化对学生的过程性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观点、情感和价值取向,基于范文讲解、写作案例分析,鼓励学生理解和认同正确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作文中。除此之外,教师在写作评价时也可以融入思政,其中,教师可以对学生作文内容结构、语言进行点评,并融入思政元素,例如,评估学生是否在作文中关注实时热点;是否表达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结构评价方面,可以关注学生是否体现了个性和创新精神。在语言评价方面可以评估学生的语言是否规范得体,是否体现出情感和价值观。基于多元化点评,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进行高效管控,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品质。
例如,在一次写作教学中,教师选择了“绿色生活,从我做起”作为写作主题,这一命题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蕴含了丰富的环保思政元素。通过这一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面临的环保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并思考个人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责任和作用。这样的命题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从自身做起,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在写作指导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组关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环保问题的严峻性。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小学生,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具体的环保措施。接着,教师展示了一篇范文,范文中详细描述了作者如何通过减少使用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等方式,实践绿色生活。通过范文讲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正确的环保观念,鼓励他们将这些观念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在写作评价环节,教师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还注重评价学生的思政素养。首先,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内容进行了点评,评估学生是否在作文中关注了环保热点,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以及是否表达了正确的环保观念和价值取向。例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们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地球,因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表达了对地球母亲的深情厚谊。
三、将思政元素融入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创设情景,实现思政与口语自然结合。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如家庭、学校、社区等场所,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练习。并且,在口语表达中结合思政元素,如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爱国爱家,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式学习。但是,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应当具备连贯性,将语言实践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结合话题情景任务,带动学生在不同子情景中进行层次化探究,加深对思政概念和内容的理解。此外,在口语与思政深度融合期间,教师也需要搭建问题支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当使用礼貌用语;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关心,要求学生在交际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同时,也可以融入表达支架,结合因果联系、语言思维,鼓励学生巧妙组织语言,并且在其中融入思政内容,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地表达自身的想法。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托课文教材,挖掘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表达,并践行其中的思政元素,如谦让、勇敢、环保、节能。总之,教师需要从语言交际角度,鼓励学生在实践环节对知识概念进行灵活应用,达成知信行合一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一次口语交际专题教学中,教师以“社区小卫士”为主题,创设了一系列连贯的情景,包括家庭中的垃圾分类、学校中的环保宣传、社区中的公共设施维护等。这些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在每个情景中,教师都设计了具体的任务,如在家中与父母讨论垃圾分类的方法,在学校向同学宣传环保知识,在社区参与公共设施的检查和维护。这些任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了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爱国爱家的思政元素。在“社区小卫士”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搭建了一系列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垃圾分类的情景中,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对我们的社区有什么好处?”这些问题不仅引导学生了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还鼓励他们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为社区做出贡献。在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的情景中,教师提问:“当我们在社区中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怎样用礼貌的语言劝阻他们?”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学会了在交际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尊重他人、乐于助人。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融入思政元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重构现有的思政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重构现有的思政教育生态模式和架构,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蔡亚东,陈国锋.新课标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 2023(16):32-34.
[2]阿布都热苏力·司马义.文化自信下思政元素融入在乡村小学语文教学途径探析[J].语文课内外, 2022(24):0001-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