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施工中的环保措施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市政道路施工;环保措施;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
正文
引言
在现代城市发展的浪潮中,市政道路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的关键环节,其规模与速度不断攀升。但与此同时,施工过程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愈发凸显,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市政道路施工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到的设备、材料等众多,很容易由管理不当、使用不当、操作不当等导致生态污染,不仅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威胁。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市政道路施工必须摒弃传统的粗放模式,积极探索并实施环保措施,实现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乃至后期维护的全过程绿色转型。这不仅是满足当代人对良好生活环境需求的必然要求,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历史使命。通过在市政道路施工中融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优化施工工艺与管理方法,有望在推动城市交通网络拓展的同时,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格局。
1施工前期的环保规划与准备
1.1环境影响评估与规划
在市政道路施工项目启动前,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环境影响评估。这要求组建专业的评估团队,该团队应涵盖环境科学、土木工程、生态学等多领域的专家。他们需对施工区域及其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展开地毯式勘查,详细记录地形地貌特征,如山脉走向、河流分布、土壤类型等;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包括动植物种类、数量、栖息地分布等情况;精准剖析水文地质条件,如地下水位深度、水质状况、地层结构稳定性等。同时,对社会环境进行全方位调研,涵盖周边居民分布、社区功能布局、交通流量及拥堵节点、历史文化遗迹分布等要素;还要对现有交通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分析道路网络布局、交通高峰低谷时段规律、公共交通设施配套情况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环保规划时,需明确施工各阶段可能产生的各类环境问题。在基础施工阶段,可能因大规模土方开挖导致扬尘污染、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在结构施工阶段,混凝土搅拌与浇筑易引发噪声污染、污水排放以及建筑材料废弃物堆积;在附属设施安装阶段,可能因电气设备调试产生电磁干扰,道路照明设施安装造成光污染等。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具体且可操作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2环保技术与设备选型
根据环保规划,精心挑选合适的环保技术与设备。在扬尘控制方面,除了常规的洒水车与喷雾降尘设备外,还可采用智能喷雾降尘系统。该系统能依据施工现场的扬尘浓度自动调节喷雾量与喷雾范围,确保降尘效果的精准性与高效性。同时,配备扬尘在线监测仪,与环保部门的监控平台联网,实现对扬尘数据的实时传输与远程监控。对于噪声控制,除优先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与设备,如新型的静音型空压机、低噪振捣器等,还可采用噪声隔离罩对高噪声设备进行全封闭处理,进一步降低噪声传播。在施工现场周边设置的隔音屏障,可选用新型复合材料,其吸声效果更佳且具备良好的耐久性与耐候性。在污水处理方面,安装先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该设备集物理、化学、生物处理工艺于一体,能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污水进行高效净化处理,使其达到甚至优于排放标准后再排放。此外,在施工设备选型时,充分考虑选用节能型产品,如采用混合动力施工机械,以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为施工场地配备智能照明系统,该系统能根据光照强度与施工区域人员、设备的分布情况自动调节照明亮度与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1.3施工人员环保培训
施工人员是市政道路施工的直接参与者,其环保意识与操作技能直接影响环保措施的落实效果。因此,在施工前要组织全面的环保培训。培训内容首先是环保法规政策讲解,邀请环保部门的专业人员详细解读国家与地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违法违规行为所面临的处罚后果,使施工人员深刻认识到环保责任的严肃性与重要性,明确自身在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责任与义务。环保技术与措施的操作培训方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类环保设备与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现场演示与手把手教学,如洒水车的正确驾驶与喷雾操作技巧、噪声隔离设施的安装步骤与调试方法、污水处理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故障排查要点等。同时,开展环保意识教育,通过播放环保主题的宣传视频、展示因施工污染导致的环境破坏图片展以及组织环保知识竞赛等形式,让施工人员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施工理念,将环保意识融入到日常施工操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只有施工人员从思想上重视环保,在行动上熟练掌握环保技术与措施,才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环保工作有效开展。
2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实施
2.1扬尘与空气污染控制
市政道路施工中的扬尘与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土方开挖、运输、材料堆放与搅拌等环节。针对土方作业,采用湿法作业方式,如在开挖过程中持续洒水降尘,对开挖后的土方及时覆盖防尘网,防止扬尘飞扬。在材料运输方面,对运输车辆进行严格管理,要求车辆密闭运输,避免物料遗撒。对于易产生扬尘的粉状材料,如水泥、石灰等,采用封闭式储存罐储存,并在搅拌过程中配备吸尘装置,减少粉尘外逸。同时,在施工现场设置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空气中的扬尘、有害气体浓度等指标,当指标超出规定范围时,及时调整环保措施,如增加洒水频次、暂停扬尘作业等,确保施工现场及周边区域的空气质量达标。
2.2噪声污染防治
为有效降低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多种噪声防治措施。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与时间,将高噪声作业如打桩、混凝土振捣等尽量安排在白天时段,并避开居民休息时间。对于无法避免在夜间或敏感时段施工的情况,必须提前办理相关手续,并向周边居民公示施工信息,争取居民理解。在施工场地周边设置隔音屏障,如采用吸声材料制作的围挡,可有效阻挡噪声传播。对施工机械进行定期维护与保养,确保其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减少因机械故障产生的异常噪声。此外,还可采用新型的降噪技术,如在施工现场安装噪声主动控制系统,通过发出与噪声相位相反的声波,实现噪声的抵消与降低,进一步优化施工区域的声环境。
2.3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水资源消耗与污水排放。为保护水资源,首先要优化施工用水方案,采用节水型施工工艺与设备,如高压水枪的节水喷头、混凝土养护的节水保湿材料等,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用水量。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如混凝土搅拌站废水、车辆冲洗废水等,必须经过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处理后的中水可用于施工现场的洒水降尘、车辆冲洗等环节,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在施工现场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简单处理后用于非饮用目的,如施工场地的绿化灌溉等,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对市政供水系统的依赖,降低施工成本并保护水资源。
3施工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回收
3.1固体废弃物分类与处理
市政道路施工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如建筑垃圾、废弃材料、生活垃圾等。对这些固体废弃物进行科学分类是实现有效处理与资源回收的基础。将建筑垃圾分为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回收利用两类,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如废钢材、废木材等,进行集中收集后交由专业回收企业进行加工处理,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则按照当地环保部门规定的方式进行妥善处置,如运往指定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对于废弃材料,如废弃的包装材料、旧模板等,也应进行分类回收,能重复利用的进行修复后再次使用,不能重复利用的则进行环保处理。生活垃圾则由专人负责收集,运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统一处理,确保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得到有序管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2危险废弃物管理
市政道路施工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危险废弃物,如废油漆桶、废电池、含油废弃物等。这些危险废弃物具有毒性、易燃性、腐蚀性等危险特性,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等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危险废弃物管理制度。对危险废弃物进行单独收集、标识和存储,存储场所要具备防雨、防渗、防火等功能,并远离人员密集区和水源地。定期将危险废弃物交由具有专业资质的危险废弃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确保危险废弃物的处理过程符合环保法规要求,防止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3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体系构建
为提高资源回收与再利用效率,构建完善的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体系。在施工现场设立专门的资源回收站点,配备相应的回收设备与容器,方便施工人员分类投放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建立资源回收台账,记录各类废弃物的回收数量、种类、回收时间以及去向等信息,以便对资源回收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加强与周边回收企业、再生资源加工企业的合作,形成稳定的资源回收产业链。例如,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生产企业合作,将回收的建筑垃圾加工成再生骨料,用于道路基层、人行道铺设等,既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又降低了对天然骨料的开采需求,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4施工后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4.1植被恢复与绿化建设
市政道路施工完成后,对施工区域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与优化至关重要。在道路两侧、边坡等区域进行植被恢复与绿化建设,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如耐旱、耐寒、耐瘠薄的草本植物和灌木等。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如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模式,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植被恢复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起到固土护坡、减少水土流失、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与粉尘等作用,改善道路周边的生态小气候,为周边居民和生物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与发展。
4.2道路设施的可持续维护
市政道路建成后,其设施的可持续维护是保障道路长期使用功能与环保效益的关键。建立定期的道路设施检查与维护制度,对道路路面、排水系统、照明设施等进行及时检查与维修,确保道路设施的正常运行,减少因设施损坏导致的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例如,及时修复破损的路面,可避免车辆行驶时产生过多扬尘与噪声;定期清理排水系统,可防止污水溢流造成环境污染。在道路设施维护过程中,采用环保型的维护材料与技术,如使用环保型的路面修补材料、节能型的照明灯具等,进一步降低维护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延长道路设施的使用寿命,提高市政道路的整体可持续性。
4.3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与应用
将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向更广泛的领域推广与应用。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将市政道路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经验推广到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桥梁、隧道、城市轨道交通等,形成全面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让公众了解市政道路施工中的环保措施与可持续发展成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与参与度,鼓励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出行、爱护环境等理念,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全社会关注环保、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5总结
市政道路施工中的环保措施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各个阶段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恢复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估与规划、环保技术与设备的选型应用、施工人员的环保培训,在施工前期为环保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扬尘、噪声、水资源等污染防治措施,实现施工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妥善处理施工废弃物并构建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施工后进行生态恢复与道路设施的可持续维护,并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城市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旖旎.绿色环保理念下市政道路施工中的注意事项[J].四川水泥,2019,(07):254.
[2]侯海维.市政道路施工节能环保问题及解决措施[A]工程技术发展论文集[C].太原市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促进会,太原市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促进会,2015:1.
[3]陈琼峰.市政道路施工节能环保措施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