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本书阅读在高中生语文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王 棋

长春市实验中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整本书阅读在高中生语文素养培养中的应用。通过对高中生语文素养重要性和整本书阅读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分析,确定高中生整本书阅读存在的困境,其中有兴趣不足,时间管理难度大,对深层含义理解的挑战,高考导向和全本阅读之间的矛盾等。研究并提出相关应用策略,包括制定灵活多样的阅读计划,将课堂教学与个人阅读相结合,提供多元化教学资源及引导,统筹高考导向和整本书阅读等策略。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高中生;语文素养

正文


引言:在目前教育背景之下,对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变得更加重要。语文素养既与学生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有关,也影响学生文化素养与思维能力。整本书阅读这一深度阅读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是在实践中也遇到了很多挑战。本研究将对如何以整本书阅读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进行探究,对实施中所遭遇的困境进行剖析,并给出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对高中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1. 理论基础

1.1 高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素养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更是其社会交往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在当今社会,语文素养的培养对于高中生来说尤为重要。首先,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这对于学习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沟通以及表达个人思想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次,发展语文素养可以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对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远意义。另外,提升语文素养也可以促使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整本书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而且能培养其阅读兴趣与习惯,促进其文学鉴赏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整本书阅读注重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文本,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时既能领会字面意义又能领会作者思想情感,领会作品深层含义和文学作品审美价值。通过全本阅读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进而开阔眼界、丰富情感体验、提升文学素养。同时整本书的阅读也能启发学生思维,督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整本书阅读在高中生语文素养培养中的难题

2.1 缺乏阅读兴趣和习惯对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挑战

阅读兴趣不足是高中生通读整本书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受长期应试教育导向的影响,学生常常把读书看成是任务,而不是乐趣,这样的心理状态造成了学生面对通读一本书缺乏内在动力与兴趣的问题。另外,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盛行的背景下,碎片化信息获取方式使学生更加偏好快速浏览,而不是深入阅读,进一步弱化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阅读习惯的缺失,也是困扰高中生阅读整本书的一个问题。养成阅读习惯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与练习的,但是很多高中生却还没有养成稳定的阅读习惯,这对高中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他们也许会更加习惯考前暂时抱佛脚的生活方式,不喜欢靠每天读书去累积知识、增强理解力。这一习惯的欠缺使他们面对一整本书的阅读倍感吃力,很难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

2.2 面对繁重学业压力,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时间管理困难

高中阶段学生要处理多门课程的学习问题,每一门课程都会布置很多作业与复习任务,这样就会让自己的时间变得很碎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很难找到持续而充足的时间去集中精力读完全书。甚至当他们愿意通读一本书时,往往会由于时间所限被迫放弃或者拖延。另外,高中生时间管理中也面临自我控制等问题。当学生遇到种种诱惑与纷扰的时候,常常很难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易分散。如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设备对学生的引诱,与好友之间的社交活动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从而使学生很难按规定时间完成阅读。这一自我控制能力上的缺失进一步增加了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时间管理上的难度。

2.3 难以理解和把握经典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经典作品中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深邃的主题思想等,这就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与理解能力。但由于高中生年龄与阅历所限,往往很难充分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与情感表达。经典作品在语言风格及表达方式上常常不同于现代语言,对高中生理解造成阻碍。比如古文里的典故,成语以及修辞手法,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才能够进行正确的诠释。另外,经典作品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变化通常是细腻复杂的,这就要求读者必须有强烈的同理心与情感共鸣。高中生阅读经典作品往往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不足,导致其很难深刻了解作品人物情感世界与生活境遇。比如,对某些以战争,爱情或者社会变迁为题材的作品来说,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生活体验,同学们也许很难充分领略作品想要表达的感情与想法。

2.4 高考导向与整本书阅读的冲突

在现行教育体系下,高考是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高中生学习与阅读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以高考为导向的学习模式通常强调对知识点的识记以及对应试技巧的把握,这种学习模式与全本阅读中提倡的深度理解以及批判性思维有一定矛盾。以高考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使学生阅读中更加重视知识点的抽取与记忆而不是从整体上深刻地理解与感受作品。这种功利性阅读方式,使学生面对一整本书的阅读,常常缺少耐心与兴趣,很难投入时间与精力对作品内涵进行深度挖掘。高考的应试压力使学生读书常常带着很强的功利目的,更加注重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而不是靠读书来提高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这种面向考试的阅读方式使学生面对全书阅读很难从应试思维中解放出来,也很难真正地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与价值。

3. 整本书阅读在高中生语文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3.1 制定灵活多样的整本书阅读计划,逐步培养高中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制订灵活多变的整本书阅读计划,既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通过精选覆盖不同样式,难度及主题的图书,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群体并满足学生多样化阅读需求。书中包含了小说、诗歌、传记和历史等多种形式,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助于扩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和知识储备。一项行之有效的整本书阅读计划应以比较简单的工作为起点,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向更有深度、更复杂的工作发起挑战。这一渐进式方法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增强阅读能力,还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并激发出持续的阅读热情。把所选书的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或者课堂学习相联系,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举办讨论,写作或者演讲等活动,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所读的书中内容以及自身经历,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并体验书中所蕴含的含义,提升阅读认同感以及亲近感。及时评估与反馈学生阅读表现同样重要。通过在充分肯定学生进步、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并给予相应奖励与肯定等方式,有助于学生树立长久的阅读动力、不断地保持阅读热情与激情。

3.2 结合课堂教学与个人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经典作品的内涵与外延

在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时,将课堂教学和个人阅读相结合,指导学生对经典作品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度挖掘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不同视角的思考与讨论,内容涉及文本文学特点,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生平。同时鼓励学生个人阅读时深挖作品内涵,并以阅读笔记和读后感的方式将理解与感受记录下来。组织同学们分组阅读同一经典作品并进行小组讨论,能增进同学间的沟通与协作,扩大对作品的认识与诠释。通过交流不同看法与感悟,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作品内涵、发展批判性思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此外还鼓励学生跨学科探索。结合经典作品及其他学科知识,指导学生站在不同学科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有助于其挖掘作品涉及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如综合运用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知识对作品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和道德观念进行剖析,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作品含义。鼓励学生课外时间个人阅读和精选有兴趣的经典著作,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学生在个人阅读与思维过程中,能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文学作品理解与鉴赏。通过将课堂教学与个人阅读相结合的形式,引领学生挖掘经典作品内涵及外延,有助于学生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上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发展,促进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理解及鉴赏能力的发展。

3.3 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整本书阅读中的理解难题

提供多元化教学资源与引导,对帮助学生攻克全本阅读理解难点具有重要意义。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不同形式教学资源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本书内容有更直观认识。通过演示有关视频,图片或者播放有关音频都能引起学生兴趣并加深他们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认识等等。在原著书籍之外,还能向学生提供有关背景资料,拓展阅读材料等,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内涵及背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这些附加的素材能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角度,有助于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的迷茫与不解之处。此外还举办了讨论与互动活动。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为载体,调动学生参与读书的积极性,增进其交流与协作。同学们在讨论中能交流对对方的认识与看法,有助于相互攻克认识上的困难,还能开拓思路。另外还提供个性化指导与咨询。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理解难点给予个性化引导与咨询,以帮助其解决特定问题。通过一对一地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了解同学们所存在的困惑,并针对不同同学的需要给予相应地帮助与引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促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质疑并寻求答案,逐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思考中能够对书上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攻克认识上的难点。

例如:以《红楼梦》为例,一项研究显示,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许多学生在理解这部经典著作时遇到了困难,其中有超过60%的学生反映对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方面存在理解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某高中语文教师采取了多种策略。首先,教师利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展示相关视频和图片,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通过播放相关音频,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此外,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和扩展阅读材料,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红楼梦》的内涵和背景。这些额外的材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视角,还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的疑惑和困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生通过互相分享理解和见解,不仅帮助彼此解决理解难题,还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最后,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具体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困惑所在,根据个人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一学期的实施,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调查显示,学生对《红楼梦》的理解度提高了30%,阅读成绩也有了明显地提高。这个案例表明,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指导在高中生语文素养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克服整本书阅读中的理解难题,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水平。

3.4 高考导向与整本书阅读的协调

高考对文学作品考查的范围有所局限,所以在通读全书时,可优先选用高考所考查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不仅能适应高考的需要,还能培养学生深刻认识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准备阶段学生可能时间较紧,所以需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以保证高考导向与整本书阅读的和谐。可在课堂教学时安排整本书阅读的专门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阅读与理解,还应确保高考有关知识点学习与复习。此外,还强调思维拓展与深度理解。通读这本书时,我们既要注意了解作品的情节及人物,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本书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作者意图及这本书与现在社会之间的关联。这能够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文学鉴赏能力并对其高考阅读理解给予更大支撑。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适当的评估方式。在阅读整本书时,可结合高考模式,设置作文,阅读理解和其他一些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阅读理解整本书运用于高考题型。这不仅能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还能帮助学生更好适应高考考试形式。在通读全书时,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理解,对比不同作品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发展其批判性思维与文学审美能力。

结束语:整本书阅读在高中生语文素养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本研究讨论,了解整本书阅读实施过程中需攻克的困难,并给出应用策略。这些战略的落实需要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管理者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保证将整本书阅读有效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之中,并最终推动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彦潼.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1,(34):129-130.

[2]陈自明.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81):30-32.

[3]洪松岩.以核心素养为本培养高中生语文读写能力[J].学语文,2021,(04):80-81.

[4]扎西东知.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J].新智慧,2021,(16):107-108.

[5]陈军.新高考背景下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方法[J].新课程,2020,(33):39.

[6]陈军.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与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0,(18):124-1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