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合——以剪纸为例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陈晓梅

桂林市翠竹小学 广西 桂林 541002

摘要

本文就剪纸活动对于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深入探究。学生通过剪纸活动既可以加强动手能力又可以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与积极向上的态度。本文对剪纸教学任务群的设置进行了详细说明,内容涉及基础技能,创意设计,作品展示,生活应用以及合作交流,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剪纸水平和综合素养。同时剪纸活动还有利于学生体会劳动精神、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爱好和认同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剪纸艺术;劳动教育;课程融合;教学创新;教师素养

正文


引言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既是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的主要媒介。将剪纸内容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既可以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但是目前剪纸融入小学劳动教育仍面临着很多挑战,所以探索剪纸艺术和劳动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剪纸内容与小学劳动教育融合的背景与意义

1.1 剪纸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剪纸作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既是一种艺术传承,也是一种民间智慧。它特有的刀法与纸张配合,表现出了极致美感与技艺。剪纸作品往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和、美好和祈福,成了人们对生活的装点和抒发。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均显示出中国文化特有的魅力,并承载了丰富的象征与审美价值。

1.2 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与需求

小学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生在参加各项劳动实践活动中,能锻炼手脑并用,发展观察力,耐心及专注力。另外,劳动教育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培养责任感与合作精神,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劳动教育并不只是单纯的技能发展,而是全面素质发展的过程。

1.3 两者融合的意义与价值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融入剪纸,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和价值。剪纸这一传统手工艺能够给学生带来独特的感受,并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爱好和喜爱。与此同时,剪纸这门既需耐心又需技艺的手工艺,能够发展学生动手能力与想象力,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通过剪纸这种劳动教育形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体会到劳动带来的乐趣、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继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这一整合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又能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有益的扶持与帮助。

2.剪纸内容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2.1 当前融合的情况

目前在小学劳动教育当中,剪纸这一传统手工艺形式正在逐步融入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认识到剪纸不只是手工技能,它还是传承文化,发展想象力与动手能力的中介。于是,教育者开始结合剪纸来对学科知识进行革新,如运用剪纸来呈现地理,历史等学科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剪纸也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例如节日装饰,主题展览以及其他活动等等,向学生展示更多多彩的校园生活,增进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这一整合使传统与现代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给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带来了丰富多彩。

2.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小学劳动教育的剪纸教学正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首先,一些学校缺少剪纸专业教师,造成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对学生很难进行有效引导。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学生更加偏好电子设备,传统手工艺魅力渐弱,剪纸教学也面临学生参与程度低的窘境。另外,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源不足制约剪纸教学进一步发展,教学安排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3.剪纸内容与小学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

3.1 课程目标

3.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小学劳动教育将剪纸艺术知识技能目标融入其中,其目的是通过这一传统手工艺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艺术审美。学生在学习剪纸时,既要掌握图案设计,剪裁技巧,折叠方式等基础技艺,又要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学习时,同学们要能循序渐进地自主完成由简到繁的剪纸作品的创作,熟练地运用多种剪纸工具及素材。学生在技术层面把握的同时,也需要增强对材料选择,色彩搭配等方面的敏感性,继而增强艺术的整体鉴赏能力。剪纸这一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需要学生将个人审美观念与想法融入自己亲手创作中。这样既可以加强其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又可以开拓其创造性思维、促进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培养,并通过对经典剪纸作品的呈现与剖析,使学生体会剪纸艺术独特的魅力与丰富的内涵。另外,老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不同剪纸技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促使其创新创作并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学生经过系统学习与练习后,既可以掌握剪纸这一基本技法,又可以以此为基础去创造与表现,使其由技能升华为艺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逐步养成对剪纸艺术的爱好与喜爱,继而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同与自豪感。

3.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学习剪纸结合劳动教育时,要有一个完整的由观察——模仿——再到创造的过程。首先,通过老师的演示与细致讲解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剪纸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技法。现阶段,教师要着重阐述剪纸需要用到的工具,常用剪纸图案设计思路和具体剪裁步骤等,以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次,同学们经过亲身尝试、反复实践,逐渐掌握了剪纸技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不同剪纸技法进行大胆实验,敢于创新,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实践来逐步提高剪纸水平和以此为基础开展个性化创作。再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同学们既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参照,又可以在小组内各显其能,共同合作完成繁杂的剪纸工作。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促进了学生自信心与成就感的培养。同学们在学习的全过程中要不断反思与总结,逐步提高剪纸技艺与艺术水平。通过剪纸作品的展示与分享,学生可以得到同伴与老师的回馈,从剪纸作品中找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进行改进与完善。最后,教师也可举办剪纸作品的展览、评比等活动,以提高学生参与感与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剪纸艺术的浓厚兴趣与积极性。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将剪纸融入劳动教育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学生在剪纸学习过程中可以体会这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魅力与历史积淀,进而提升中华文化认同与自豪感。同时通过自己动手创作剪纸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与创造带来的成就感并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态度。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与沟通,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与观点,提高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合作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学生艺术学习的发展,而且对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人格塑造都有积极影响。通过学习剪纸艺术,不仅使学生获得本领,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通过将剪纸融入劳动教育中,使学生在获得一种切实可行的手工技艺的同时,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了劳动所带来的价值及意义。通过学习剪纸艺术,不仅使学生获得本领,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比如通过对剪纸艺术家创作故事及经典作品的介绍来激发学生对艺术梦想与奋斗目标的追寻;通过举办剪纸作品展示交流活动提高学生自信心、荣誉感;通过以剪纸为题材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价值与意义,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

3.2 劳动素养要求

3.2.1 劳动观念

在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劳动观念处于核心地位。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不仅有利于学生积极工作态度的养成,而且能够强化学生对于劳动价值的认识。一,培养劳动观念要注意从小就树立劳动光荣和尊重职工的观念,使学生懂得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教师要将课程设计与实际生活劳动场景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与故事来体会劳动的内涵与价值。另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摈弃体力劳动偏见、承认社会离不开多种劳动形式。学生在剪纸这种手工劳动中,既可以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又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劳动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对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2 劳动能力

就小学劳动教育而言,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能力既包括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也涉及规划,协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通过剪纸活动能够锻炼手眼协调,精细操作的基本能力,还能够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发展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增强独立思考与动手的能力。剪纸作为我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在检验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审美与艺术修养,对于综合素质提高具有积极影响。经过系统地培养与练习,会使学生劳动能力全面提高,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3 劳动习惯与品质

良好劳动习惯与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剪纸活动能使同学们养成认真负责和持之以恒的劳动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细致,耐心以及专注力等方面的培养,并帮助学生在工作中形成良好习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同学们在协作中懂得尊重别人,团结一致,增强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剪纸这一活动需要不断地重复实践,帮助学生形成锲而不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劳动实践后,不但可以增强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在工作中养成顽强的毅力与积极的心态,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3.2.4 劳动精神

所谓劳动精神,就是人们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与顽强的意志,它是劳动教育所追求的一个重要对象。通过剪纸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劳动中的辛苦与快乐,养成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品质。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并创造出美的事物,唤起学生对工作的喜爱与崇敬。另外,还应该激励学生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己,养成敢于创新和勇于挑战的品质。剪纸这门手工艺需要耐心与细心,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们的毅力与耐力,让学生们在工作中懂得坚持与忍耐。通过有计划的劳动教育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精神并对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

3.3 劳动任务群

3.3.1 剪纸基础技能任务群

剪纸是传统民间艺术之一,需要学生具备剪纸基本技能。该任务群以在同学间推广剪纸基础技法为主要内容,内容涉及剪刀运用,纸张选择以及基本图案剪裁方法等。通过教授这些基本技能,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剪纸的精髓,提高动手能力和细心程度。上课时,老师可通过演示,分步骤讲解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剪纸基本要领。另外,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耐心、细致度的训练,使学生在剪纸时体会成就感。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既可以提高剪纸水平又可以加强传统文化兴趣与认同。

3.3.2 剪纸创意设计任务群

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后就能进入创意设计阶段。该任务群以激发学生想象力为目标,精心设计了别具特色的剪纸作品。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各要素如自然景观,动物形象及传统节日图案中发现启示。学生在进行设计时,需学会把创意变成剪纸图案来检验其空间思维与动手能力。教师采用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构思。另外,促使学生将个人特色融入设计当中,创作出独创性强的作品。这一过程既可以促进其艺术素养的提高,又可以培养其创新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3.3 剪纸作品展示与分享任务群

作品的展示和分享,是剪纸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演示,同学们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促进剪纸水平的提高。在该任务群内,教师可举办剪纸作品展览供学生进行作品展示,邀请学生,家长及社区成员前来观看。同时教师也可举办剪纸作品分享会等活动,请同学们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与流程、交流自己的制作经验。这样学生既可以增强自信心又可以提高表达能力与社交能力。展示和分享活动也能调动学生创作积极性,推动学生在剪纸艺术中不断成长。

3.3.4 剪纸与生活应用任务群

剪纸既是艺术形式之一,又能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在这一任务群内,老师可指导学生把剪纸技巧应用于现实,如做节日装饰,礼品包装及家庭装饰品。通过这些具体运用,同学们能够领悟到剪纸的实用价值并加强对剪纸艺术的喜爱之情。教师也可鼓励学生运用剪纸技巧进行环保作品的创作,比如将废旧纸张再次运用到剪纸作品中去,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这样学生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学会了把艺术和生活结合起来,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发展。

3.3.5 剪纸合作与交流任务群

在剪纸教学过程中,合作和交流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该任务群内,老师可组织同学们开展小组合作剪纸,使同学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成长。通过分工合作使同学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共同创作剪纸作品。同学们在协作的过程中要互相交流与协调,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举办一些剪纸交流活动,如请剪纸艺术家到学校来演讲,或者带领学生去看剪纸艺术展览等,并通过这类活动,同学们能够开拓视野,了解更多的剪纸技巧与知识。这些合作交流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剪纸水平又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及交流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剪纸艺术作为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部分,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余时光,而且间接地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养。通过文章的论述,更深刻地体会到剪纸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劳动精神的培养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今后期望剪纸教学能不断深入,给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更大的生机和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爱. 浅谈小学剪纸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学周刊, 2022, (25): 169-171.

[2]庞宇. 传统剪纸艺术手法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艺术大观, 2022, (22): 76-78.

[3]周红艳. 浅谈幼儿园剪纸活动的实施[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22, (Z1): 105-107.

[4]张娴. 小学剪纸与美术融合探析[J]. 科普童话, 2019, (47): 91.

[5]罗淑滨. 让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 2018, (08): 15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