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土木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施工质量
正文
引言:在土木工程中运用混凝土浇筑技术,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土木工程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尽管浇筑混凝土使土木工程结构的强度得到提升,但是实际施工中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从而降低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整体质量。为提升土木工程混凝土质量,土木工程混凝土浇筑前应当对土木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制定混凝土浇筑方案,以此充分发挥混凝土浇筑在土木工程中的优势。
1土木工程混凝土浇筑的作用
1.1提升结构稳定性
混凝土浇筑具有更高的强度与耐久性,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进行混凝土浇筑有助于提升结构的稳定性、承载力、均匀性、密实性,使土木工程结构能够对抗更强的载荷。
1.2提升施工效率
混凝土浇筑有助于提升土木工程施工效率,表现为混凝土浇筑不受土木工程面积大小的影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节省土木工程施工中因选择工艺而消耗的时间,使土木工程施工质量、速度得到明显提升,施工效率得到保障。
1.3满足施工需求
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形式多样,适用于混凝土浇筑梁、柱、楼板等部位施工,施工人员可结合实际情况对混凝土浇筑方式进行调整,施工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对应的模板,展现出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浇筑施工的灵活性。
2土木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要点
2.1施工准备
土木工程在开展混凝土浇筑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要求进行充分准备,对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可行性、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最大限度上确保混凝土浇筑满足土木工程施工需求。施工前对图纸进行仔细核对,在此基础上明确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案,将浇筑、质量控制、养护等作为方案重点内容。按照制定的混凝土浇筑方案筛选合适的建材,对建材质量进行检查以确保其满足混凝土浇筑施工需求。
2.2配比设计
对混凝土进行合理配比为确保土木工程混凝土浇筑质量奠定基础,混凝土配比过程中应注重水泥、水的用量,严格把控水化热对混凝土整体质量的影响,使混凝土达到土木工程混凝土浇筑要求。施工人员在进行混凝土配比时,可结合实际情况将适量粉煤灰加入混凝土中,以此进一步提升混凝土性能。
2.3充分拌和
混凝土配比完成后开始对混凝土原材料集中拌和,为确保拌和充分、均匀,拌和过程中使用搅拌机替代人工搅拌,需要注意的是在混凝土拌和前,质检人员应当对进场的泥、砂、石、骨料、外加剂等混凝土原材料进行严格检查,要求进场水泥应具有复试报告、砂石不携带大量泥土、骨料未发生风化、减水剂的减水率满足土木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要求[1]。
混凝土拌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土木工程混凝土浇筑效果,搅拌过程中原材料的加入顺序与混凝土拌和效果密切相关,混凝土原材料拌和过程中,应依次在搅拌机中加入石子、 砂子、 水泥,直至其搅拌均匀后再加入清水,将加料时间控制在<2min,在此期间搅拌机持续运行。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充分搅拌,有助于降低混凝土发生离析的风险。表1所示为不同体积的混凝土拌和时间。
表1 不同体积的混凝土拌和时间
混凝土体积 | <30L | 30—50L | 50—75L |
拌和时间 | 4—5min | 5—9min | 9—12min |
2.4浇筑作业
土木工程混凝土浇筑应充分结合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明确混凝土浇筑的高度、体积。为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在正式开展浇筑施工前施工人员对混凝土进行取样检测,此外还需要对模板、钢筋等进行检测,以确保其强度是否达到施工要求。土木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高度进行严格控制,以此最大限度上防止混凝土发生分离[2]。
实际作业中可选择分段分层连续浇筑的方式,并插入振动棒进行充分振捣,确保振动棒能够匀速、均匀振捣,防止在同一部位持续振捣或混凝土表面泛浆时停止振捣。混凝土浇筑分段施工降低混凝土水热化发生风险,以此降低混凝土受到温度影响而出现裂缝。
2.5混凝土养护
土木工程混凝土浇筑作业完成后,进入混凝土养护阶段,在此期间将混凝土内外温差、表面湿度控制作为工作重点。施工人员需要在混凝土达到水热化最大值前,将其表面温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此有效防止混凝土湿度快速变化、内外温差过大导致混凝土浇筑后出现裂缝。
在土木工程混凝土养护初期,在其表面覆盖塑料薄膜进行保湿,以此有效降低混凝土水分蒸发率,使混凝土拥有充足的水分,有效避免混凝土开裂。需要注意的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的薄膜应呈现交错状,且每一张薄膜紧密连接,控制每两层薄膜边缘的搭接长度在10—15cm之间。当混凝土内外温度差为负值,此时可按照交错覆盖的方式在混凝土表面覆盖麻袋以此达到保温的效果。混凝土内外温差>25℃且表面温度迅速下降,此时应增加在混凝土表面覆盖的麻袋厚度,以此使混凝土温度达到施工要求。直至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气温一致,此时可将其表面覆盖的麻袋去除,并在混凝土表面适当洒水进行养护,混凝土内外温差为正值的情况下,此时可在混凝土表面适当洒冷水降温,使混凝土抗裂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3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以C项目为例
3.1项目概况
C项目是一座1层框架结构四合院,东西长度33.7m、南北宽度18.0m。C项目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为进一步提升项目质量,对C项目底梁进行混凝土浇筑。
3.2基础作业
3.2.1分层填筑
C项目在开展基础填筑作业期间,严格根据设计方案对纵向水平分层填筑进行控制,并在填筑完成后进行压实。压实作业期间对压实的厚度进行严格把控,最大厚度为30cm、最小厚度为20cm[3]。发现施工现场存在地形起伏,此时按照由低到高、由四周向中心的原则开展分层填筑作业。C项目在边坡两侧均超填30cm,以此确保基础压实度达到设计标准要求。
3.2.2摊铺整平
C项目填筑一层垫层,使用装载机进行初平,装载机无法达到的区域由人工进行初平作业,要求初平后垫层纵向、横向保持平顺均匀,为后续机械碾压设备均匀接触地面创造条件。
3.2.3机械碾压
对初平后的垫层进行机械碾压,对于部分垫层厚度、平整度未达到设计要求的垫层区域应立即进行修整,使修整后的垫层厚度、平整度满足机械碾压要求。机械碾压作业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由周围向中心、先慢后快、纵向进退的原则,以此确保无偏压、死角现象。为进一步提升碾压后垫层平整度,由压路机对垫层进行复压,C项目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使用这振动压路机,将轮迹重叠宽度控制在40cm。
3.3混凝土浇筑
3.3.1施工准备
C项目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混凝土施工准备,准备内容包括设备、材料。
(1)设备
C项目使用转型放大基础,施工期间严格依照转型放大基础的施工工艺与标准。梁底使用混凝土结构,C项目的混凝土配制方案为现场拌制,使用塔吊运输混凝土。
(2)材料
①钢筋。C项目为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要求,严格按照项目设计方案选择优质钢筋,要求进场钢筋需要带有出厂合格检测报告,检验员对钢筋质量进行核实,钢筋质量达标后允许进场。
②砂石、水泥。因为砂石、水泥是制备混凝土的主要材料,所以砂石、水泥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混凝土的质量。C项目对砂石、水泥进行严格筛选,使用优质的砂石、水泥制作混凝土,以确保混凝土质量符合项目要求。
③混凝土拌和。优质的砂石、水泥是保障混凝土质量的基础,科学的拌和方式为进一步提升混凝土质量创造条件[4]。C项目在开展混凝土拌和作业时,严格以混凝土拌和试验配备方案为依据进行配料,C项目施工人员通过称量的方式确保各配料的掺入量满足拌和要求。
3.3.2钢筋捆扎
鉴于C项目施工现场钢筋类型多样,施工人员在开展钢筋捆扎作业前核对钢筋型号,在此基础上确保捆扎钢筋型号一致,以此避免型号不同的钢筋被捆扎从而影响钢筋的强度。为避免发生位移,C项目施工人员在捆扎钢筋的过程中将地圈梁上部纵向钢筋贯穿中间节点,要求钢筋锚固长度、伸过中心线的长度均应达到项目设计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项目设计图执行划线,钢筋捆扎完成后,将其固定在基础插筋下端,配合“井”字形结构加固,有效防止振捣作业期间钢筋发生位移。
3.3.3模板安装
C项目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安装模板,最大限度上避免模板安装后发生跑模、漏模、变形等现象。C项目使用组合钢模板作为基础梁模板,配合Φ48*3.5钢管加固支撑。模板安装完成后,施工人员测量模板的尺寸、标高、支撑结构,并将测量数据与设计指标进行核对,当发现测量数据与设计指标不符,应当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整改后再次测量,直至测量数据符合设计指标。
3.3.4混凝土浇筑
C项目使用塔吊作为混凝土运输方式,以真到设备作用部分的1.25倍为依据控制混凝土浇筑厚度。确保振捣棒均匀插入并逐点移动,避免发生遗漏的现象,使振捣密度得到提升。采用赶浆法以梁底一端为起点开始施工,梁节点钢筋密度较大,浇筑过程中使用同等级小粒径混凝土,最大限度上降低空洞出现风险,C项目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重视接缝处、插筋处振捣,使混凝土振捣后密实度达到项目设计标准,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施工人员使用木抹子抹平混凝土表面。
3.3.5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养护作业的效果与混凝土质量密切相关。C项目对混凝土养护作业予以高度重视,在混凝土作业完成24h后开始混凝土养护作业,确定养护周期为14d[5]。鉴于C项目施工周期较长,横跨夏、秋两季,而夏、秋两季温度差异较大,因此C项目在不同季节使用不同的混凝土养护方式。
(1)保湿养护。因为夏季平均温度较高,所以C项目在夏季对混凝土进行保湿养护。当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施工人员在混凝土表面依次覆盖塑料膜、土工布,定期在混凝土表面洒水以确保混凝土表面湿度,防止混凝土湿度不足出现干缩、裂缝等现象。表2所示为C项目夏季混凝土保湿养护措施。
表2 C项目夏季混凝土保湿养护措施
结构部位 | 拆模前 | 拆模后 | |
侧面 | 带模养护 | 混凝土结构表面覆盖塑料薄膜或保护层 | |
上表面 | 分层面 | 覆盖土工布、定期洒水 | 覆盖土工布、定期洒水至下层浇筑 |
永久暴露面 | 收面的同时覆盖塑料薄膜与土工布 |
覆盖土工布的同时注重对混凝土保温、保湿 | |
后浇带 | 封堵两端并在顶端加盖防雨布,混凝土浇筑完成后24h开始养护,确定养护周期为14d |
(2)保温养护。C项目部分混凝土浇筑作业在秋季完成,进入秋季后气温相比夏季明显降低,C项目在秋季对混凝土采取保温养护措施,以此避免混凝土强度受到低温影响而下降。C项目对混凝土进行保温养护期间,将防火玻璃棉覆盖在混凝土表面,控制玻璃棉彼此间搭接长度在10—15cm内,以此确保搭接严密。表3所示为C项目秋季混凝土保温养护措施。
表3 C项目秋季混凝土保温养护措施
结构部位 | 拆模前 | 拆模后 | |
侧面 | 带模养护 | 包裹塑料袋与保护层 | |
上表面 | 分层面 | 凿毛后覆盖保温层并持续养护至上层浇筑 | |
永久暴露面 | 收面同时覆盖塑料薄膜,混凝土初凝加盖土工布,保温养护周期为14d | ||
后浇带 | 封堵两端并在顶端加盖防雨布,并增设碘钨灯。混凝土浇筑完成后24h开始养护,确定养护周期为14d |
结束语
土木工程在运用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时,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施工要点,并在基础上对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应用进行合理把控。为充分发挥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优势,土木工程应参照项目设计选择合适的混凝土运输方案、配比方案、拌和方案、浇筑方案、养护方案,为土木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夏良.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技术措施分析[J].建筑与预算,2023,(08):74-76.
[2]郭仁飞.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分析[J].砖瓦,2021,(08):182+185.
[3]贾广鑫.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1,(08):85-87.
[4]张栋梁.土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技术措施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01):35-36.
[5]周昌海.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9,9(03):197-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