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播音主持; 创新创业能力; 培训策略; 创业教育环境;综合素质
正文
课题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应用型艺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水平提升策略研究——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课题编号:JRS-2023-1243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背景下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的发展速度,这不仅是高校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时代使命,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核心要义。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机制,以期更好地帮助其提升自身能力从而应对社会和就业市场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改革和试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和实践,包括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这对新时代播音主持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及高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创新创业基础条件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作为培养未来传媒行业专业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评价其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1]。创新创业能力不仅仅包含简单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更涵盖了大学生在复杂环境中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实施创新的全方位能力。其具体体现可以分为三个关键方面: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创新意识的动力。创新意识是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其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原创思维能力,这包括发现问题、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案以及在媒体创作过程中大胆实验和创新的热情。这种创新意识的形成不仅依赖于课堂教学,还需要丰富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石家庄广播电视中心与我校达成校台协同育人,我校播音学子主持、拍摄、制作的美食探店类短视频《冀食行乐》,已经在石家庄地铁移动视频播出。在该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不断激发创新意识,捕捉地铁移动电视的传播特点,创新短视频剪辑方式,最终顺利播出。
第二,创业素质是基础。创业素质是指学生在面对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时,能够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其中包含了商业计划的制定、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等内容。播音主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充分了解市场动态,熟悉行业规则,掌握基本的管理和运营技能,将大大提升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自身的创业素质,例如直播带货、新媒体账号运营等。
第三,社会适应力是关键。麦克利兰认为能力素质模型是指某一个特定任务角 色担任之中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综合 ,是基于战略发展需求的组织 ,通过竞争力的强化,将提升实际业绩作为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与流程,是一 种以战略角度、动态角度为依据来判断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全新标准[2]。这其中对高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适应能力则是在个人创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这包括了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抗压能力及对市场和政策环境的适应性等[3]。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面对快速变化的传媒市场和新兴的技术环境时,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能力结构和知识储备,以确保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稳健发展,够激发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二)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新时代,播音主持工作者始终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相连并且被赋予更多责任。高校应培养播音主持工作者、语言文字工作者、文化传播工作者,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在播音学子的内心根植一颗心怀家国的伟大种子,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基于此,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可分为多个维度,各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表现。首先,学术素质为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基础,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学生可以具备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其次,综合素质则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开放性思维模式与沟通协调能力。实践素质则反映在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上,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真实的创业经验,掌握市场运作和资源管理的方法。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同样重要,尤其在创业环境中,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有效的沟通可以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最后,心理素质方面,包括风险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些都影响学生在面对创业挑战时的心理状态。综合上述要素,构建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能力体系,才能全面提升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而言尤为重要,提升这些要素的综合水平,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任务之一。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术素质的培养是基础,这包括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和跨学科知识的积累。综合素质的发展尤为关键,强调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力。实践素质的提高在于通过实习、项目实践等实际操作积累经验。学校环境、社会资源和政策支持等外部因素也不可忽视。综合这些因素,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全面的教育支持,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困境
目前,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由于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比例分配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弱化,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足,理论大于实践。高校内部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往往偏重于学术研究成果,这也间接影响了导师履行职责的积极性。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指导和支持持不足。学校与企业单位的合作不够深入,仅停留在简单的项目中的某个环节,学生不能参与创作生产的全过程。缺乏有效的导师指导、不能深入参与实践项目、难以调配的理论与实践课堂比例,使学生难以获取创新思维的培养、创业技能的训练以及实际操作的经验。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个人发展,也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如何有效提升高校播音主持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激励机制和教育支持系统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中的作用
(一)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在提升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的作用凸显,其建立与实施是一个关键环节。激励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多样化的奖励方式和政策措施,激发学生内在的创业动力和创新潜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创新创业竞赛奖项等方式,直接奖励在创新创业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物质奖励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增强学习和实践的动力。激励机制应注重精神激励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讲座、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与成功的创业者直接交流,感受创业的激情与挑战,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信心。鼓励学生在校内外参与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磨练技能的平台,使高校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激励机制还应包括建立创业孵化平台和提供创业支持服务。高校应建设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并邀请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和咨询服务。
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需要从物质奖励、精神激励、制度保障以及创业支持四个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激励措施,全方位激发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能力,助力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实现更高成就。
(二) 教育支持系统的完善
教育支持系统的完善对于提升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至关重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支持系统,构建高效、丰富的资源平台是关键所在。通过校企合作,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和技能。完善的导师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资深教师和行业专家的指导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与此在线教育资源和创业大赛等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创新意识和方法。心理和职业规划的辅导服务不可忽视,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支持系统,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应对创业挑战的策略
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在应对创业挑战中,需要注重多方面的综合发展。提升专业技能,增加学术素质,通过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锻炼来积累经验。培养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在创业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团队关系。加强市场分析和商业计划的制定,熟悉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提高商业敏感度。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参与创业比赛和创新项目,获取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顺应市场的需求。
三、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打造多元创新的教育环境
创新教育环境的营造是提升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意潜力,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高校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创新教育平台。这个平台应当具备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学术研究资料、前沿科技信息、成功创业案例等。平台还应确保有开放、合作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碰撞,从而生成创新的创业理念。同时,高校还应该注重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在硬件设施方面,需要提供智能先进的生物传感实验室、AI智能虚拟主播实验室等高质量的实践场所,以便学生可以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升播音学子实际工作能力。在软件方面,应当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和业界专家进行授课与指导,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实用的创业指导。
营造创新教育环境还需注重文化氛围的建设。高校应当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孵化、工作坊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还能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为他们积累有价值的创业经验[5]。为了确保创新教育环境的持续优化,高校需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通过定期收集学生和教师对于创新教育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学方法。
最终,通过营造一个多元、开放、资源丰富且具有实践意义的创新教育环境,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为他们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奠定坚实基础。
(二)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
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对于提升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至关重要。这类课程应当针对播音主持专业的特点,融合理论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设置应包括创业基础知识、创业管理、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财务管理与融资技巧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创业所需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案例分析和模拟创业项目,鼓励学生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实战经验。邀请行业专家、成功创业者进行讲座与面对面交流,传授宝贵经验与洞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与灵感。在评价体系上,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包括课堂表现、项目设计、创业计划书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多维度的评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科学、系统、实用的创业课程,帮助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具备独特视角和创新思维,提升他们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实践创业经验和技能的培训
实践创业经验和技能的培训对于提升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6]。通过实际的创业项目和案例分析课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创业的整个过程,掌握商业策划、市场分析、团队管理等关键技能。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机会,使其在实际操作中积累宝贵的创业经验。可通过邀请成功企业家和创业导师提供讲座和指导,深入到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于此学校需给予学生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助力学生创新创新项目的落地,进而提升其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结束语
本研究对于提高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讨。通过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了大学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教程的设计与实施、实践创业的经验和技能培训、以及激励机制和教育支持系统的完善等方面预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策略。意义在于,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期能更好地应对当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挑战,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但同时,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侧重于理论研究和策略建议,对实践环节的探讨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后续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例如成功案例的剖析、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同时也可以拓宽案例选择,提供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视角。总的来说,适应新时代的挑战,促进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本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期待后续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能继续深化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远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J].广西教育,2021,(11):164-165.
[2] 马丽仪,何勤,陶秋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科技经济导刊,2017(32):144-148.
[3]王玲湘.提升外语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08):0047-0050.
[4]滕飞李文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9,3(16):194-196.
[5]凌蕴昭林壬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策略——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35(01):114-114.
[6]原梦阳.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分析[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03):217-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