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承德地区农村冬季取暖问题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碳”背景;承德地区;农村;冬季取暖;问题;对策
正文
需要注名:基金项目:2024年度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43025)
实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发展的重大任务。在此背景下,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村取暖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承德是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区域,其主要能源是煤、油和天然气,而采暖方式仍然以煤炭为主要燃料。在承德地区,由于环境污染等多种原因,目前在冬季供暖过程中,存在着相当严峻的环境问题。
一、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标准化研究现状
清洁能源取暖,是指采用高效清洁的取暖设备和方式,以替代传统燃煤、燃气、燃油等采暖方式。“双碳”目标下,国家提出了“3060”目标,即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河北省也提出了“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使用清洁能源取暖成为必然趋势。但当前,我国承德地区对农村清洁取暖尚未制订相应的规范,现行的清洁供暖规范主要包括乡村建筑节能设计、清洁能源利用、清洁供暖评价、清洁供暖设备、清洁供暖技术等。在这些内容中,清洁供暖评价的标准占了半数以上,而建筑节能设计、清洁能源利用和清洁取暖评价等内容的比重相对较低。关于清洁采暖的分类标准,现行的分类标准多为团体标准,鲜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农村清洁供暖的标准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为了支撑农村清洁供暖的标准化和标准化,有必要加大标准制修订的力度。
二、承德地区农村冬季取暖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低成本建筑结构改造标准,标准实施效果不佳
根据《河北省农村低成本建筑结构改造技术标准》(DBJ02-93-2019),对于“有条件的”改造对象,要求必须在围护结构满足基本功能、具备可修复性、具备节能、环保、安全等要求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节能改造;“无条件的”改造对象,则必须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节能改造。而承德地区农村房屋大多为砖混结构,这种建筑结构不满足上述要求。例如,外墙无保温功能,窗户主要是单层玻璃,门窗缝隙漏风严重等问题,致使建筑内部能量消耗过大,很难达到节能建筑的需求,亟需制定相应的建筑结构保温方面的技术规范,提高农村建筑的保温性能。
2.2缺少取暖设备检验技术标准,设备节能型与可靠性有待商榷
农村地区由于历史遗留因素,取暖设备类型较多,如有燃气壁挂炉、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热水系统等。其中,以太阳能为热源的热水系统,在可靠性和节能方面都存在不足。究其原因,是因为承德乡村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且多集中在高山地带,冬季光能利用效率很低。此外,当地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所以对太阳能热水器的需求也很大。当前,承德农村市场上销售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其品质高低不一,且价格相差很大,部分产品为普通产品,无品牌、无专利,可靠性、节能效果低;也有部分品牌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在室外安装时无法保证其正常使用,存在漏水、漏水等隐患。
2.3取暖资源与“双碳”发展需求不符,环境污染问题大
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的取暖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火炕、火墙;二是烧煤、烧炭、烧柴等;三是使用生物质颗粒、炭化生物质颗粒、碳基燃料等。以目前承德地区农村取暖资源为例,传统取暖方式主要是以煤炭为主,采用煤炉燃烧方式,以柴草作为辅助燃料,在不具备电采暖条件的地区或偏远地区使用;其次是采用秸秆等生物质材料进行气化加热。但近年来,承德地区农村居民的取暖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火炕和火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碳基燃料成为农村取暖的主流,承德地区农村冬季取暖主要以燃煤为主,其中散煤占60%左右。调研中发现,承德地区农村居民取暖方式主要有蜂窝煤、蜂板和煤炉等。其中,蜂窝煤主要以散烧煤为主,蜂板以小蜂板团煤为主,煤炉则以小型蜂窝煤炉和小型煤炉为主。从环境角度看,传统散烧煤的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等大气污染物,且散烧煤的燃烧效率较低,因此也存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从经济角度看,随着燃煤价格的上涨,使用成本也在逐年上升。但是根据“双碳”发展要求,未来我国农村居民的取暖方式将由传统的以煤炭为主转变为以电力为主,甚至是清洁能源为主。
三、“双碳”背景下承德地区农村冬季取暖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建立完善的建筑结构改造标准
农村地区冬季取暖方式的选择还受到房屋结构、房屋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完善的建筑结构改造标准,则会导致“一刀切”式的强制改造,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可能引发新的安全隐患。因此,承德地区应建立完善的建筑结构改造标准,并结合当地农村地区特点制定合理的建筑结构改造方案。
在承德市农村地区,新建房屋往往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房屋结构比较复杂且功能相对单一。如:承德市平泉县老营盘乡三合村村民委员会为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村庄居住环境水平,新建三合村村委会办公楼。该建筑为砖混结构平房建筑,总建筑面积约为1520平方米。由于该建筑的墙体结构、门窗、屋顶等均采用传统工艺建造,且外墙和屋面均采用传统的建造方式进行施工。由于该建筑为砖混结构平房建筑,房屋的保温性较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该建筑属于农村地区典型的危房改造对象。另外,部分农村地区因修建时间较早、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而出现了一些危旧房屋和危房。如:承德市围沟门区三合村村民委员会修建于2007年1月;承德市平泉县老营盘乡三合村村民委员会修建于2007年7月;承德市平泉县三合村村民委员会修建于2008年1月等。因此,对于承德地区农村地区已经出现的危旧房屋和危房应进行分类整治和改造。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危旧房屋和危房应进行拆除;对于一些基础设施不完善且自身结构较为脆弱的危旧房屋和危房应进行修缮加固处理;对于一些建造时间较早且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危旧房屋和危房应进行综合整治、加固改造或新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承德地区农村地区应当做好危旧房屋和危房需要的改造工作,统一危旧房屋和危房的认定、设计、施工等标准。
3.2建设完善的取暖设备检验技术标准,提高设备节能效果
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提升承德地区农村冬季供暖设施的效能,应采取如下措施: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农村供暖设施的安全使用。2018年,河北省颁布《河北省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技术导则》,明确该项目的安全性及有关要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另外,中国标准化组织《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0736-2018)于2018年8月颁布,明确了我国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基本原则与需求。因此承德地区应当针对农村供暖设施的安全使用规定,亟待尽快制订相应的标准。其次需要严格监督供热设施的质量,加强对农村供暖设施的质量监督管理,改善设施的使用效率,保证广大农民的冬季生活。要完善对农村供暖设施的管理制度,有关部门要根据农村地区各类供暖设施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强化对供暖设施的质量进行监督、检验、验收,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置、整改,并制定处罚措施。再者需要建立健全督导、考评体系。建立农村供暖设施的监督、检测及效果评价体系,对供暖设施进行抽检、检查,发现有问题的,及时处置。另外,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采用清洁能源代替采暖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要加大对农村清洁供暖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对清洁供暖的认知与接受度,通过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宣传,让农民明白清洁供暖的益处和优越性,要把清洁取暖工作列入村规民约,使农户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清洁取暖的工作中来。
3.3迎合“双碳”发展需求,使用新能源取暖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撑,同时也为清洁供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高,从“煤、油、气”逐步向“水、电、风”清洁能源转变。承德是我国以清洁取暖为主的地区,在传统化石能源逐步向新能源方向发展的背景下,应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要求,加快新能源科技的研究与应用,积极开展新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实现清洁取暖。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承德地区采用新能源供暖是一种发展方向。近几年来,随着“煤改气”和“煤改电”的大力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的冬天供暖问题。另外,结合《承德市“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发展规划》(《规划》),在承德地区开展了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风力发电和生物质热电联产等新能源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四、结语
本文立足于承德地区农村冬季取暖问题,通过对承德地区农村冬季取暖现状进行调研,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结合“双碳”背景下农村冬季取暖新要求,从建筑节能、绿色能源、节能设备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为承德地区农村冬季取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春辉. 基于"双碳"目标的城乡规划策略[J].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2022(6):1579-1580.
[2]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推进"1258"双创生态体系建设[J]. 华北电业,2022,5(8):35.
[3] 王选,马骊,李效禹,等. 承德市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农村既有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研究[J]. 中国勘察设计,2022,3(7):89-93.
[4] 袁静,王选,马骊,等. 基于既有农村住宅能效提升的常规清洁取暖方式经济性分析[J]. 暖通空调,2024,54(3):19-23,117.
[5]郭凤佳,胡路路,宋帅帅,等. 农村冬季取暖现状及村民采纳清洁取暖意愿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J]. 安徽农学通报,2023,29(6):139-142.
[6]赵梦雪,冯相昭,杜晓林,等. 典型区县农村冬季取暖"煤改电"推进案例分析[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45(3):33-36.
[7]李文超,王梁,靳立. 北京市农村地区村庄冬季清洁取暖改造方式及成效[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45(3):67-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