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办院校“113”六位一体煤矿智能开采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王立环 秦云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对接智能化煤炭产业、唐山市传统产业升级和开滦“三柱一新”产业格局发展需要,校企共建集实践教学、岗位培训、企业真实生产、技术创新、技能大赛和社会服务“六位一体”的煤矿智能开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依托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发模块化课程资源、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满足煤矿机、电、采、运、通主体工种教学、培训、实习实训需求,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适应煤矿智能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关键词

校企共建;煤矿智能开采;六位一体;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正文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企办院校“113”六位一体煤矿智能开采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Z2023141

 


一、前言

煤炭智能化是世界煤炭开采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近年来启动了“Landmark”计划,探索先进、安全、高效的自动化技术和模式。煤炭智能化也是我国煤炭行业实现安全高效生产的迫切需要,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高校加强煤矿智能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指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产业深度融合,“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重点任务;河北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开滦)钱家营、东欢坨……等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推进开滦集团煤矿智能化建,需要一大批煤矿智能开采技术方面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作支撑。

煤矿智能化是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到2035年全国各类煤矿要基本实现智能化。高职煤矿智能开采专业群实习实践需在煤矿井下完成,因煤矿安全生产要求大多无法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要求,高职院校要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因此,校企共建煤矿智能开采实训基地,既可解决传统教学面临的难题,又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开滦集团“三柱一新”产业格局发展需要,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煤炭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建成体现真实智能开采场景的、企办院校特色明显的“113”六位一体省域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满足煤矿机、电、采、运、通主体工种教学、培训、实习实训需求,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煤炭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需求。

三、基地建设基础

学院是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省属高职院校,始终坚持“依托开滦,追索市场,服务企业,奉献社会”的办学宗旨,具有鲜明的“校企一体、产教相融;学培并举、集团发展”特色。学院按照“人才共培、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原则,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建有实验矿井,内设综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开拓工作面等,学院煤矿智能开采专业群是河北省创新行动计划(2022-2025)培育项目。

四、基地建设内容

(一)走访企业、调研需求,定方案建机制

贯彻落实《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服务河北省内、唐山地区煤炭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开滦集团煤矿智能化建设,选派骨干教师利用假期走访企业,调研煤矿智能化建设进度,收集煤矿智能化设备资料,调研分析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结合企办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制订了“113” “六位一体”省域高水平煤矿智能开采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确定了建设目标,即建成一个煤矿智能开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一个煤矿智能化实训实践平台,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能力提升服务、产品设计和生产服务、技术革新服务。

为了保证项目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由学院和开滦集团共同成立基地建设委员会,研究制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管理制度及推进措施,形成校企联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资源配置、成本核算、财产管理、生产实训等方面的责权利,为基地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

(二)建设“六位一体”的煤矿智能开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依据《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等文件,参考多家公司《矿井智能化建设技术方案》,开滦集团投入采煤机、电液控液压支架、输送机等综采工作面智能化设备38台套,设备总值3100多万元,与学院共建集实践教学、岗位培训、企业真实生产、技术创新、技能大赛和社会服务“六位一体”的煤矿智能开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通过全工作面自动化智能实践平台、综采工作面三维智能仿真平台和虚拟现实智能培训平台,集研发、测试、展示、培训为一体,重构了煤矿智能开采虚实一体实训体系。基地是河北省矿山智能化开采技术重点实验室,可体现真实生产过程、真实智能开采场景,可满足煤矿相关专业教学、培训、实习实训需求,可承接涵盖煤矿机、电、采、运等工种的技能提升培训、1+X证书考核和职业技能考核,能为开滦集团及煤炭类行业企业提供订单学生培养、学徒制培养、职工培训、产品设计与生产、科研研发及其他技术服务。

(三)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群是河北省创新行动计划(2022-2025)省域高水平专业群培育项目,专业群落实《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对接智能化煤炭产业,将工业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生产深度融合,为煤矿开拓、采掘(剥)、运输等岗位培养智能化人才,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专业群由企业技术人员、专家、学院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在岗员工联合组成“五位一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协同建立了“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育人机制,改革创新形成了“两依托、四平台、四层次、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培养、贯通培养、分层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充分体现校企共同育人,大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中两依托”是指教学依托“大师(名师)工作室”和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四平台”是指校内理论教学平台、企业技能训练平台、网络资源拓展平台、校企共建技术技能平台。“四层次”是指人才培养按照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拓展创新技能层级式培养,实现能力递进提升。“五融合”是指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企业先进技术和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融合、核心能力与岗位技能融合、真实生产和实习实训融合。

(四)校企联动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1.构建基于OBE的“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绿色智慧矿山煤炭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群与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人才需求侧对接的原则,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标准,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把企业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把“1+X”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大赛内容融入教学,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OBE+企业真实案例”、“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共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共建数字化、共享型教学资源

在推进煤矿智能开采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组成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团队,校企联合、分工协作,共同进行共享型、数字化“五层级、五模块”的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工作,实现了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目前,校企共建的在线开放课程有《煤矿开采方法》、《PLC及组态技术应用》等10多门,校企共建、共享、共用的虚拟仿真平台有煤矿智能开采在线培训系统、智能开采虚拟仿真实操考核系统、矿井应急救援指挥编辑系统与技能虚拟仿真技能实训平台系统等17个,校企共同开发的“互联网+”培训资源包有S7-300PLC、机电液一体化控制、S7-1200PLC、综采智能化及电液控支架等30个,能够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及社会学习者等多方用户需求。

3.构建多元、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根据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协同制定涵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的质量监控标准,借鉴企业职工考核模式,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强化过程性考核,注重增值评价、综合评价,实施“素质+能力”多元评价模式;推行“1+X”证书制度,引导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日常监控、评价,实现多维度网络数字化交互评价,进而形成教师、学生、企业参与的多元、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

(五)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以煤矿智能开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两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按照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校外导师分层次分类型培养原则,以“四有”、“六要”为目标,遵循教师职业发展的“成长—成熟—专业发展期”的三个不同时期的规律,实施青蓝工程、登高工程、灯塔工程、专兼互融工程和高端引进工程五大师资建设工程,通过“内部培养、生产实践、同行交流、企业引进”等方式,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计划,搭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平台;选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教学信息化等方面的线上、线下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完善竞赛激励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统筹规划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升教师实践能力;鼓励引导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积极承担“产、学、研”工作重任,不断提升教科研能力,打造了一支“政治硬、师德强、教风严、能力精、育人高”的新时代德技并修的“双师型”专兼互融师资队伍。

五、建设成效

(一)校企协同,产教融汇,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与开滦集团共建的煤矿智能开采基地,复现了煤矿井下真实工作场景,将企业工作流程、设备完好标准、操作规程等融入了实践教学,将教学环境和企业工作环境融为一体,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分工协作、轮换完成真实项目任务,引入企业考核标准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评价,有效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提升。通过基地建设,促进专业群内涵建设,对接数字煤炭产业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技能转型为核心,校企协同创新形成了“2445”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OBE的“岗课赛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了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开发了10多门在线课程和30多个培训包,有效推进了“五金”新基建,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研教融合,创新引领,有效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

依托基地搭建校企双主体技术创新平台,面向社会开展产品研发设计、产品中试、技术创新、中小学体验等服务,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相融共长,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科研和创新能力,形成了研教融合教学新特色,助推了煤矿智能开采专业群内涵发展。近五年来,专业群立项、结题教科研项目共49项,引入科研经费500多万元;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3项;编写教材专著14部,发表论文51篇。教科研项目获奖70项(其中河北省教学成果奖2项、煤炭学会科学技术奖17项,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2项)。

(三)虚实结合、产教融合,形成“五维度”培训新特色

专业群适应煤炭产业发展需要,高质量推动“产训结合”,促进产业链和职业技能培训链的有效衔接,持续提升培训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地见效。聚焦企业需求,提供精准服务,面向企业开展安全培训、技能培训、职能业务培训、高级研修专项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五个维度”的培训,形成“面向广、层次多、规模大”的培训特色。与基地配套建设的煤矿智能开采电控系统培训平台、煤矿装备开放式智能控制实践平台、煤矿智能化装备电液控系统实践平台、开滦集团智能化掘进实践平台、高仿真虚拟智能开采系统实训平台,可解决传统教学面临的难题,可以开展教师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各类人员就业培训、服务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等活动。

综上所述,煤矿智能开采实训基地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开滦集团“三柱一新”产业格局发展需要,有效推动了产学研赛培服相融共长,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综合素质、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0〕283号.2020-2-25

[2]《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国能发煤炭规﹝2021﹞29号.2021-6-5

[3]《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2016-3

[4]《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 2019-1-24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10-12

[6]秦云等.企办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探讨.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