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科学育人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探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李利霞 韩丽梅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向阳小学 成安县教育督导室

摘要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育人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该模式通过强化学校德育主阵地作用、优化家庭教育基石、提升社会协同育人效能,实现教育各方资源的有机结合。在此模式中,学校作为德育主体需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内容,家庭要加强对孩子的责任感与行为规范培养,社会需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三方协同,形成合力,从而提升育人效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

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育人

正文


引言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科学育人模式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该模式旨在通过各方资源整合,实现学校德育、家庭教育与社会育人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育人效果。学校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家庭注重孩子品德的奠基教育,社会为青少年成长提供积极的环境支持。此模式不仅符合立德树人核心要求,也推动德育工作创新发展。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协作体系,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了新路径。

一、构建三位一体科学育人模式的必要性与背景  

(一) 当前教育环境的挑战与德育需求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社会多元文化的渗透,当代教育环境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面。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大量复杂信息,社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缺乏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据全国青少年发展报告统计显示,超过50%的中学生在价值观塑造、行为规范和情感控制方面存在困惑,德育需求日益迫切。针对这一问题,当前教育环境亟需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构建更加系统化的育人机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德育形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

(二) 立德树人目标下的三方协同育人需求

根据《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教育部关于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通力合作。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承担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对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行为规范有重要影响,而社会通过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为德育工作提供广泛支持1。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协同作用下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行为自律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 构建科学化育人模式的现实意义

科学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育人路径,并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更全面的支持。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需形成协同育人合力,通过科学的方式提升德育成效。此模式下,学校以课程为载体进行系统德育,家庭引导孩子形成良好品德,社会则为孩子营造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三方共同作用,使育人过程更加立体和科学。

二、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核心要素与实施机制  

(一) 学校在育人模式中的主导作用

根据2022年全国中小学德育现状调查,超过20,000所学校已经建立了校园德育课程,包括爱国教育、行为规范养成、以及社会责任感培养等内容。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活动的学校达7,500所,学生参与总人次达到4,500万。各地教育局还推行“班级德育建设”项目,通过每学期至少一次的德育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践行道德规范。

(二) 家庭在道德品格和习惯培养中的基础作用

根据2022年全国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国内已有超过30,000个社区中心开设了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累计参与家长超过1亿人次。教育部还发布了《家庭教育促进法》,以此规范和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2。各地家庭教育讲座、心理辅导班等活动的开设频率逐年增加,年均达40,000场,直接服务家长近500万人。家庭教育在道德品格培养上的作用愈发突出,通过对家长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为学生的个性养成和生活习惯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保障,有助于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之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 社会在教育支持与环境保障中的协同作用

2023年全国共有超过15,000家公益组织参与了青少年德育活动,累计提供的教育资源达50万次,涉及文化传承、法治教育等多种主题。此外,各地政府和社区每年为青少年设立的教育活动资助达100亿元,包括支持乡村学校的图书室建设、城市文化中心的公益开放日活动等。多地还针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推出了“青少年社会活动参与计划”,仅北京市便有超过500所学校的学生参与了每年组织的德育体验活动。通过资源整合和教育环境的保障,社会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不仅丰富了德育内容,还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育人合力得以有效形成。

1:全国青少年教育支持资源概览(2023年)

类别

参与机构数

活动主题

年均参与人数(人)

年均资源投入(元)

数据来源

公益组织

15,000

青少年法治教育、公益服务活动

1,000万

30亿

教育部《2023年青少年教育支持报告》

政府支持项目

10,000

乡村学校图书室、社区文化开放日

8,000万

100亿

教育部门和社会福利机构联合统计

校外实践中心

7,500

红色文化体验营、自然科学教育活动

500万

15亿

全国青少年教育实践中心统计数据

三、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 优化学校德育方法的创新实践  

学校作为青少年德育的主要场所,需在德育方法上进行持续创新,以满足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近年来,许多学校引入了项目化学习、体验式教学等新方法,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根据2023年全国中小学教育报告,约有数千所学校在德育课程中融入社会实践,如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社区服务项目等,学生通过参与得以直接感受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教材的本土化与故事化也逐渐普及,特别是在小学阶段,通过引入本地文化故事,使德育内容更具亲和力。

(二) 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与合作机制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品德养成和行为规范起到关键作用,家长的教育方式、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根据《2022年家庭教育状况白皮书》显示,目前超过3500万家长参加了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但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为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各地教育部门推出家长学校项目,并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心理健康咨询3。北京、上海等地已设立家庭教育咨询中心,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内容涵盖如何培养责任心、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等方面,有效提升了家长教育水平。

(三) 完善社会育人资源的整合与管理  

社会作为教育的重要支持系统,通过提供健康的教育环境和正面资源,能够大幅提升德育效果。2023年全国青少年德育环境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区域内,超过2000家公益组织、社区中心和博物馆等参与青少年教育活动,涉及历史文化、自然科学、心理辅导等方面。多地政府部门采取监管和资源整合措施,针对校外教育机构、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公益项目设立准入标准,确保社会资源的正面导向。与此同时,各大城市广泛开展德育活动,如上海组织了“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周,成都通过“校园公益夏令营”活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服务。

结语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育人模式是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通过学校德育主导作用的优化、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持,以及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学校课程设置与活动安排相结合,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基础作用不断强化,社会提供健康的教育支持和环境保障,使青少年在多方协同下健康成长。该模式的全面实施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进一步提升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荣华,栾业伟.论新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模式[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0(04):100-104.

[2]孟继贤.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教育管理体系及实施模式探讨[J].求知导刊,2022,(12):20-22.

[3]张荩.新常态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研究[J].智力,2021,(28):31-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