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任瑞婕

青岛工学院 266300

摘要

新时代民办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应聚焦于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优化治理结构,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科研服务能力,以及塑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策略旨在通过内部改革与外部合作,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正文


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高质量的高校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以及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1.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使命

1.1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先导

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仅是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关键,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高质量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意味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以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1.2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民办高校科学治理的“钥匙”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是民办高校实现科学治理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民办高校能够更好地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这包括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估,以及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民办高校建立起一套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治理模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3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标志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衡量民办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不仅体现在教育质量的提升,还包括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模式的优化以及教育服务的完善。民办高校通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可以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和教师资源,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同时,高质量教育体系也是民办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有助于学校在新时代的教育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1]

2.制约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障碍

2.1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

民办高校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往往存在权力集中、决策机制不透明、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种治理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和自我纠错能力,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独立性,进而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2.2办学模式同质化严重

许多民办高校在办学模式上缺乏创新,过度模仿公办高校或其他成功民办高校的模式,导致办学特色不明显,缺乏竞争力。同质化的办学模式使得学校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也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2.3师资力量整体薄弱

师资力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民办高校由于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的教师。师资力量的薄弱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限制了学校在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成为制约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障碍。

2.4科研水平普遍不高

科研是提升高校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民办高校在科研投入、科研团队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科研水平的普遍不高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学术声誉,也限制了学校在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制约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

2.5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办学特色是民办高校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然而,许多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特色,导致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独特性。办学特色的不鲜明使得学校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也难以吸引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制约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2]

3.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3.1夯实立德树人背景下党的全面领导

民办高校应深化党的建设,确保党的领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民办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德育教育,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举办主题教育活动、实施德育实践项目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民办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师德师风好的教师队伍,通过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提供专业发展平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活力,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人才支撑。民办高校还应优化教育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3.2构建共同治理的现代民办本科高校治理机制

民办高校应建立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和校友等多方参与的治理结构。例如,浙江树人大学通过设立校董会,吸纳当地官员、企业家、教育专家等多元成员,共同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实现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民办高校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包括明确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如上海建桥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设立审计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确保学校运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民办高校可以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提升教育质量。例如,北京城市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实习基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治理,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接受社会监督。如广东白云学院定期发布学校发展报告,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建议。民办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黄河科技学院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强化学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

3.3聚焦产教融合的多元化区域性合作育人模式

民办高校应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强、适应性广的教育培训。民办高校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合作育人模式,包括但不限于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际合作等,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双元制教育、实施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民办高校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通过联合办学、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途径,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发展空间。民办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意识和国际视野,通过开设区域文化课程、组织国际交流项目、参与国际竞赛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竞争力,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持。

3.4培育“双师双能”的高素质专业化优秀教师队伍

民办高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定期举办教师研修班、学术交流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例如,某民办高校与清华大学合作,每年选派教师参加清华大学的暑期学校,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设立科研项目、提供实践基地、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某民办高校与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师实践基地,教师可以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通过实施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薪酬激励等措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某民办高校设立了“教学名师”和“科研创新”奖项,对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民办高校还应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如教学型、科研型、管理型等,满足不同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例如,某民办高校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科研和管理三条职业发展路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4]

3.5打造应用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成果

民办高校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明确科研方向和重点,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例如,某民办高校与当地政府合作,成立了“地方经济发展研究院”,聚焦地方特色产业,开展专项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通过设立科研基金、提供科研条件、优化科研环境等措施,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培养科研人才。例如,某民办高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和教师开展科研项目,鼓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机构,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实现科研与产业的有效对接。例如,某民办高校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专门负责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帮助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找到市场应用的途径。民办高校还应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青年科研骨干、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等方式,提升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某民办高校引进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建了跨学科的科研团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民办高校要加强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展览、参加行业交流会、发布科研成果报告等方式,提高科研成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例如,某民办高校定期举办“科技成果展”,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吸引了众多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

3.6打造错位发展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民办高校应明确自身定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特点,确定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避免与公办高校的同质化竞争。例如,某民办高校地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托区域优势,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形成了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群。民办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实施校企双导师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例如,某民办高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的双导师制度,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民办高校应注重课程体系的创新,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项目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某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大量的实践课程和项目实训,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实践,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民办高校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例如,某民办高校从企业引进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将行业最新的技术和经验带入课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民办高校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职业发展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例如,某民办高校设立了学生发展中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5]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高质量的高校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理念到实践操作进行全面革新。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未来,高校教育应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思明,苍瑶.浅析新文科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劳动保障,2024,(06):83-84.

[2]胡国庭.民办本科高校绩效管理现状及优化建议[J].商讯,2024,(11):140-143.

[3]叶凌寒.治理能力现代化引领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研究[J].海峡科学,2024,(01):187-190.

[4]罗晶.民办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教育家,2023,(18):22-23.

[5]刘亮军.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01):15-1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