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正文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内涵:深度解析
核心素养,作为21世纪教育领域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在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解决复杂问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它不仅关乎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素养。以下是对核心素养定义及其关键组成部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详细解析。
(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它不仅仅是指母语或外语的听说读写技能,更包括语言的理解、运用、评价及创造能力。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语言能力体现为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字面意义与深层含义,能够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或文言形式进行表达和交流,以及具备初步的文言文鉴赏和批判能力。通过文言文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语言素养,还能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它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多个维度。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文化背景,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假设、探索新知,从而锻炼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言文学习中的思辨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开放的思维视野。
(三)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个体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意味着通过诵读、品鉴、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培养其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审美品位。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核心素养的深层内涵,它要求个体在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文化传承与理解体现为通过文言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文化精髓、道德观念等,培养其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同时,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文化,形成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资源匮乏
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学资源匮乏是一个普遍且严峻的问题。在许多地区的教材中,文言文的篇幅相对有限,且所选篇目多为经典之作,虽然这些经典篇目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但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由于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辅助材料和教学方法,难以对文言文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也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逐渐降低,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佳。
(二)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侧重于知识传授,教师通常采用讲解、背诵等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语法结构,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在这种机械性的灌输方式下,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难以真正领略到文言文的魅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难以达到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即“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文言文成文年代久远,其表达方式、行文风格与现代文化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之教学方法的单一和缺乏创新,学生往往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提升小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关键,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以下是一个具体的小学语文上课活动案例:
在讲解《狐假虎威》这篇文言文时,教师首先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逐句朗读文言文,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式的停顿,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美感。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通过模拟对话的形式,深入理解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建构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道理和寓意,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熏陶。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注重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一个具体的小学语文上课活动案例:在教授《学弈》这篇文言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学生同时学习下棋,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逐句阅读文言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细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弈秋是如何教两个学生下棋的?”“两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等,让学生深入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回答。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理解了文言文的内容,还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教师还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或者编写类似的故事,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这样的教学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文言文的知识,还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与创造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为了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教师应深入挖掘文言文中的审美元素,如优美的词句、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解和引导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描写自然景色的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自然,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审美感受。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和修辞手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强化文化传承与理解,弘扬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以下是一个具体的小学语文上课活动案例:在教授《三字经》选段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三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诵读,引导他们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如“人之初,性本善”所蕴含的性善论思想,“孝于亲,所当执”所强调的孝道文化等。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以“传统文化与我”为主题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文言文的知识,还强化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弘扬了传统文化,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也更加热爱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四、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的培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强化诵读训练、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文学鉴赏与艺术创作、拓展文化背景知识和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系2023年度邢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3M023
参考文献
[1] 商晓红.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新探[J].语文教学通讯, 2023(20):56-58.
[2] 蔡燕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课内外, 2022(25):0070-0072.
[3] 陶芝.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 000(010):4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