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
正文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转变,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乎学生的语言技能,更涉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以小学语文的单元整体教学为框架,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通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双重创新,期望在培育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其阅读与表达技能的同步提升。这一探索代表着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深入实践,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贡献新的视角与思路。
一、根据课标精神,定位任务目标
(一)目标设计需为学生阅读与表达的发展指明方向
制定“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时,教师必须紧密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深入考虑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确保目标既符合教育要求,又能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草船借箭》为例,这一经典课文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优质材料,更是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的极佳选择。目标设计上,教师首先要明确基础性的阅读理解目标,即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拔高目标,设计具有思辨性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诸葛亮为何能成功借箭”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需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锻炼其思辨能力。教师还可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出“草船借箭的策略在现代社会有哪些应用”等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跨学科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思考与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视野,增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二)目标设计要形成进阶化的目标体系
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灵活运用多种策略与方法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与交流,共同探究课文中的深层次问题,还可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结构,整合知识点,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小马过河》一文为例,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教师可让学生围绕“小马过河”主题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理解;思维导图绘制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所蕴含的哲理进行梳理和归纳;情境创设环节,教师则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小马过河的场景,深入体会小马在过河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与成长历程[1]。
二、基于任务主题,设计教学内容
(一)根据任务主题,统整教学内容
实施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时,教师应以任务主题为核心,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梳理与巧妙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内容堆砌,而是基于对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科特点的深入理解,将相关内容有机融合,形成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
例如,教授《守株待兔》这一经典寓言故事时,教师可将该故事作为切入点,整合其他相关的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构建以“寓言故事中的智慧与反思”为主题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这些寓言故事,发现其中的共通之处与差异点,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哲理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为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现实性,教师还可引入与主题相关的现实案例或社会现象,可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守株待兔”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模式,并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思维或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样的整合与拓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2]。
(二)基于任务性质,建构结构化知识
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根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性质,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呈现。通过构建清晰、有序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化认知结构。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为例,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教学时,教师可围绕“西沙群岛的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主题,构建结构化知识框架。这个框架可包括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海洋生物资源等多个维度,通过引导学生按照框架进行阅读探究,教师能帮学生建立起对西沙群岛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教师还可利用这个知识框架设计一系列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比如,让学生基于框架中的某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做一次主题演讲;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结合框架中的内容,为游客介绍西沙群岛的独特魅力。这些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能力[3]。
三、创设学习情境,统筹活动流程
(一)活动安排要灵活,突出变通性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因此,教师在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注重活动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活动方案,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文本阅读,了解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系列具有思辨性的活动。例如,安排一场“鲁滨逊生存技能大比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探讨并展示鲁滨逊在荒岛上可能用到的生存技能;开展一次“鲁滨逊精神内涵探讨会”,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鲁滨逊身上所体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精神品质,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表达。这些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同时,教师也需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表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活动难度和节奏,确保活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4]。
(二)情境创设要适切,突出关联性
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与学习任务群紧密关联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展开学习与思考。
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穿越时空的学习情境,通过展示京张铁路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以及詹天佑的生平事迹等相关资料,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亲身感受詹天佑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比如,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詹天佑事迹的新闻报道,或者让他们以京张铁路建设者的口吻写一篇日记,记录建设过程中的点滴感受和思考。通过创设这样适切的学习情境,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詹天佑的爱国精神与创新品质。情境与任务目标、教学内容的紧密关联也能确保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与能力[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过对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深入实践与探索,深切体会到该模式对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显著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引导在阅读中深入思考,通过表达精炼语言,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未来必须继续深化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精雕细琢,确保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筑牢根基,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未来人才。这一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以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万致,陈顺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思辨性表达"教学路径的建构[J].语文建设, 2022(22):4.
[2]王亚芳.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视角与策略[J].世纪之星—小学版, 2022(16):3.
[3]方黎琼.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5):34-36.
[4]俞斌.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研究[J].教育参考,2023(02):83-87.
[5]刘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0):5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