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理念下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德育;家校合作
正文
引言:当代小学生的思想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现实问题使得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反映出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未能落实到位,探究全新的德育教育路径实属必要。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作出具体的职责划分以及构建完整的育人体系,已经成为一种优良的德育教育路径,对于深化德育教育工作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价值意义能够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这也成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重点课题。
一、家校共育理念下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小学德育教育内容设定不够全面和具体,主要表现为各个阶段所需要完成的德育教育内容不够具象化、德育教育资源比较单一和局限,这不仅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作用的发挥,还直接影响德育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
(二)家庭教育观念比较陈旧
家庭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和传统,这一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价值意义的发挥,即便学生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但传统的教育理念也直接使得家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家校合作连续性不够强
学生家长和学校在德育方面的合作连续性不够突出,这使得德育教育体系不够完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共性特点不够突出,家庭教育容易出现与学校德育教育主题相背离的情况。
(四)家校共育针对性待提升
家庭和学校开展深度合作的过程中,缺少对针对性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即对学生个体化差异的开发不足,这不仅影响德育教育的质量,而且阻碍了学生个体的长远健康发展。
(五)家庭教育执行效果不佳
家庭教育在执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时的执行能力相对比较低,这使得家庭教育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学校为家庭教育提供的帮助和指导不够深入,这也容易使得家校共育出现形同虚设的问题[1]。
二、家校共育理念下小学德育工作具体的应对策略
(一)制定明确的德育教育目标,确保德育教育内容完整性
明确的德育教育目标能够为家校合作作出总部署,也能让学校和家庭教育更加明确各自责任、深入现实开展具体的德育工作。因此,学校可以结合学生所处的学段、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不同时间节点设定德育教育目标。结合学生所处的阶段来看,一、二年级可以划分为第一学段,这一阶段主要开展对学生的基础德育教育,要求学生懂礼貌、讲卫生、自己事情自己做;三、四年级可以划分为第二学段,这一阶段主要要求学生懂得社会规则、能够对自身行为作出约束和规范、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五、六年级可以划分为第三学段,这一阶段展开就学生政治方向的引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校可以将阶段性德育教育内容制订为德育手册并发放给学生家长,这能够确保德育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为家校合作共育推进创造可能性。结合不同的时间节点加入特定的德育教育内容能够形成对基础教育内容的补充,也能达到助力德育教育内容更完整的效果[2]。比如,学校可以利用中秋节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国庆节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清明节带领学生怀念英烈、利用寒暑假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等。
(二)更新家庭的德育教育理念,确保德育教育工作先进性
家庭教育理念的先进程度直接影响家校共育的深入推进,也直接影响家校共育的工作质量。因此,学校可以主动更新家庭的德育教育理念,确保学生家长能够以先进的德育教育理念配合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前往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活动,学生家长可以在专题讲座活动中倾听教育专家所输出的先进教育理念、了解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总结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不足之处,这能够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走进每一个家庭,学生家长也能更加主动地配合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渗透对学生的家庭德育。另一方面,班主任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开展线上的教育分享活动,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给予学生家长更多表达的机会和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的机会。学生家长可以将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分享给其他家长、教师,教师也可以使用自身专业学识为学生家长提供指导和帮助,这同样能够提高家庭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保障家庭教育质量。
(三)打造家校合作的教育平台,确保德育教育合作连续性
家校共育之间需要打破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以此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整体效果,这不可避免地需要依托于家校合作教育平台的建立和支撑。因此,学校可以主动开发家校深度共育的教育平台,并在教育平台中开展连续性德育教育工作。学校官方网站可以作为家校之间开展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校可以在官方网站中上传校内德育教育活动以及近期的德育教育成果,学生家长可以结合学校的进度开展与之对应的家庭德育工作,也可以在学校官方网站中发布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意见,帮助学校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质量[3]。学校微信公众号可以作为家校之间开展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校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中上传德育课程资源,由学生家长利用课外时间锻炼学生一同观看和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家庭德育教育的进度,而且能够为家庭德育教育提供更多教育资源,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观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德育教育工作针对性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得需要展开的德育教育工作各不相同,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工作不仅能够保障德育教育效率,而且能够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学校应当要求教师执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案,在观察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推进家校合作。为了观察学生的个性差异,班主任教师可以主动从学生家长处了解学生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等,方便班主任教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成长和教育方案,也方便班主任教师深入学生内心,开展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此基础上,家校共育德育教育方案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班主任教师和学生家长可以联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比如,部分学生愿意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这一行为值得收获来自学生家长的肯定;部分学生能够主动捡起校园中的垃圾和主动与老师问候,这一行为同样值得收获来自教师的肯定,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表达对学生的认可不仅能够提高德育教育工作针对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主动性。
(五)落实针对家庭的扶持工作,确保德育教育工作执行性
在持续推进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学校对家庭的扶持工作一刻也不可停歇,这直接影响家庭教育对德育教育工作的执行情况。因此,学校应当开发更多扶持家庭教育的策略,并强调提升家庭德育教育工作的执行力。学校可以鼓励教师深入家庭实际开展扶持,让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情感更深厚。比如,班主任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家访不仅能够让班主任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家风以及家庭教育情况,而且能够让家庭教育收获来自班主任教师的指导,班主任教师可以及时指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学生家长指出改进问题的策略,家校合作中的潜在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4]。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扶持还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实现,即学生家长之间评选出家长委员会,委员会的负责人需要整理各个家庭的教育教育情况以及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及时将问题反馈至学校,学校主动为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必要扶持。
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论述内容展开分析可以得出,在家校共育理念指导下持续推进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带动德育教育工作完整性、先进性、连续性和针对性的有效提升。学校应当主动承担主要责任,及时做好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也应当充分意识到肩上的责任,积极配合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以学校为引领、以教师为纽带、以家长为补充,能够打造出全新的德育教育总体格局,并以此塑造小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以此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提供强有力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左廷伟.共育理念下小学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路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5):9-12.
[2] 蔡明珠.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3(4):4.
[3] 孙有功.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分析[J].今天, 2023(1):0239-0241.
[4] 蔡锦润.家校共育理念下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4(8):5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