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有“备”无患——基于学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初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耿晓静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莘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旨在通过系统整合单元内容,促进学生学力提升。本文探讨了基于学力发展的单元整合教学策略,强调在备课阶段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灵活应用并拓展思维。该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旨在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本文提出的策略具有较高的原创性,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路径。


关键词

学力提升;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正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的学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整合单元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促进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然而,如何实现单元内容的有机整合,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与高效性,是当前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索基于学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通过深入分析与实践,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行的参考与启示,以期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其意义深远且重要。它强调将数学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整合,构建出一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知识框架。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数学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单元整体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创新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1]。此外,它还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师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教学重难点,确保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为学生的学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学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精准定位单元目标,构建整体框架
    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首先需要精准定位单元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和重点。以青岛版六三制教材四年级上册“线”单元为例,教师需要明确本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直线、射线、线段以及角的定义、分类和度量方法。
    为了确保学生全面且深入地掌握“线”单元知识点,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既要涵盖直线、射线、线段以及角的基本概念,又要深入探讨它们的性质、关系及应用注重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助于逐步提升学生的学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实例和直观的教具,如使用绳子模拟直线与线段,手电筒光线比喻射线,以及使用量角器直观展示角的度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直观感知。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还需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2]。例如,在教授角的分类时,可以提问学生:“直角、锐角、钝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可以如何转换?”这样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也促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深化了对角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整体框架,将各部分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整合单元内容,强化内在联系
    单元整合是整体教学的关键所在单元整合的深远意义在于它能够促进知识结构的内化与迁移。在“线”单元的教学深化阶段,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直线、射线、线段以及角在几何图形中的广泛应用,如它们在三角形、四边形乃至复杂多边形中的构成作用,以及角的大小变化对图形性质的影响。这种跨知识点的整合,不仅让学生看到知识点之间的紧密关联,更促使他们学会在更广阔的数学世界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为了增强整合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综合性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3]。例如,提出一个关于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分割多边形为三角形来求解,或者如何利用角的度量方法验证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这些问题不仅强化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考验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力,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强化实践应用,培养创新思维
    实践应用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强化实践应用环节,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青岛版六三制教材六年级上册“圆”单元为例,在“”单元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例如,在“设计圆形花坛”的任务基础上,增设“优化花坛布局”的拓展环节。学生不仅需要计算出花坛的基本参数,还需考虑花坛在校园环境中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如花坛与周边景物的协调性、花坛内植物种类的搭配等。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美学原理和生活常识,进行创意设计。
    为了增加实践活动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引入团队合作机制,让学生分组进行花坛设计,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4]。每个小组需阐述其设计理念、计算过程及设计亮点,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和建议。这种互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实践活动延伸至课外,鼓励他们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实地测量并绘制校园内或社区中的圆形花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进一步加深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起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重教学准备,确保教学效果
    “单元整合'备'无患”的理念,不仅是对教学活动的指导,更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考验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需深入挖掘教材内涵,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教师还需细致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及兴趣点,以便因材施教,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在分析教材时,教师应注重教材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把握单元内部的逻辑链条,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衔接关系[5]。通过梳理知识脉络,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此外,教师还需关注教材的拓展资源,如课后习题、阅读材料等,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了解学生方面,教师需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这些档案不仅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偏好及学习困难。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期望。
    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教师应注重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实效性。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6]。同时,教师还需关注教学活动的反馈与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顺利推进,教学效果得以有效实现。
     结束语:
    在探索基于学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征途中,单元整合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更为学生构建了系统的知识网络。通过精心设计的备课策略,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有效应对学习中的挑战。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全面发展方面展现出显著成效。未来,持续优化单元整合路径,深化教学策略创新,将是巩固教学成果、迈向更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者需携手并进,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共同开创小学数学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黄晓玲.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3):75-77.
    [2] 张博.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探索[J]. 数学之友,2024(10):31-34.
    [3] 黄景泉.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探析[J]. 少男少女,2024,8(27):68-69.
    [4] 徐林学.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J]. 新课程导学,2024(16):46-49.
    [5] 许亚芳. 基于学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2(6):98-101.
    [6] 朱萍. 论基于学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J]. 新课程,2021(28):102-10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