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进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探析——以亳文化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地方文化;小学语文;策略;亳文化
正文
项目编号:S202412926005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亳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中反复提到的重要理念,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①。”语文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和真实性,这就要求语文课要以学生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俗话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只有把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语文才能“活起来”。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文化。课标中多次强调语文课要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把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的语言环境相结合,那么地方文化就是很好的提高核心素养的媒介。
地方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凸显语文学科的文化功能,更可以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从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中学习先辈们勤勉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地方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直观真切地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进而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亳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亳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地方文化——“亳文化”,体现着亳州人民祖辈的智慧与辛劳。亳文化是多种文化形态的总和,主要包括史前文化、帝都文化、老庄文化、曹魏文化、医药文化、休闲养生文化、宗教文化、商贸文化、古井酒文化、方言民俗文化等②。“亳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容并蓄,让它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丰富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药学价值更是受到学者的热爱和研究。亳文化作为地方文化,丰富的内容资源和教育资源为小学语文课程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和案例。
学生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首先必须认同和热爱中华文化,进而才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理应让学生了解、学习和品味。
二、亳文化进小学语文课堂的现实情况
目前,亳州地区大部分小学已经有意识的开展“亳文化”进课堂的活动,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在继承和弘扬“亳文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学经典》这样的地方教材的普及和使用,更是加大了学生对“亳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程度。但是在调查和研究中仍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亳文化的传播存在以下问题:
(一)“亳文化”内容丰富,但小学语文课堂涉及单一。
亳文化作为地方文化涵盖面广,从文学到哲学,从药学到酒文化等,无不体现着它的丰富性。小学语文课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更是地方文化发扬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语文教材的选文限定,课堂中往往更多与亳文化中的文学资源相融合,比如《草船借箭》时拓展亳州历史人物曹操;比如讲《悯农》,就会着重强调作者李绅(亳州人),学习老乡节约粮食的好品质,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这样的渗入对亳文化的传承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是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只把眼光放在亳文化的文学层面,只关注到诗词名人,那么亳文化的丰富内容就被无形中削弱了。
(二)“亳文化”内涵深厚,但课时有限,渗透困难。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不少教师表示每天的课程安排较紧凑,如果一节课所讲知识和亳州文化没有关系,教师就不会进行“亳文化”延伸和渗透,如果有涉及,也是短时间短暂的讲解,不会进行系统的讲解。亳文化是厚重的,如果只是蜻蜓点水似的知道老子、庄子、曹操、华佗,不深入到亳文化的深层,难以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更谈不上继承和传扬,反而让学生养成流于形式的阅读习惯。
在有限的课时里,如果想要学深、学透、学精亳文化的内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上有内容的语文课,这对教师本人的知识储备和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亳文化”专业性强,但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亳文化涉面广泛,类型丰富,从老庄哲学到三曹文学,从二夹弦到晰扬掌无不体现它的丰富性和专业性。正因为此,一线教师如没有系统学习和掌握,就不能游刃有余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比如清末以来,就活跃在皖北大地上的“二夹弦”,它被称为稀有剧种,目前一线教学中教师很少涉及,最主要原因是教师了解不够,知之甚少,长此以往该文化就会慢慢被边缘化,给传承和发扬带来困难。
由于学校缺少专业的亳文化研究教师,为了宣传和学习亳文化,不少学校已经行动起来,邀请专家进校进行讲座,但是由于场地等因素不能保证所有的同学都能了解和走进“亳文化”,如果学校有专业教师,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四)实践范围狭窄,弱化当地文化资源
语文课已不再是一门理论课程,而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语文学习要在实践中进行,要把学习成果带到实践中去。但是在真正实践时,教师在场地的选用上主要集中在校内,因为考虑到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外出实践活动场地宽广,管理有难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就弱化或忽视当地文化资源,比如亳州的亳州市博物馆、亳州市展览馆、曹操运兵道、华佗庵、花戏楼等亳文化的承载地,就没有作为教学资源利用起来,实属是对文化资源的浪费。组织困难、安全隐患确实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不能因为存在的问题而弱化学生对亳文化的最直观感受。
三、亳文化进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
地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产生于本土本乡,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持久性的教育意义,以具体文化作为教育内容,能够鼓励学生增强乡土情怀和文化自信③。小学语文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理应承担起推动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充实语文课堂,并且加大校园多元课程的开发,将这些多样的文化资源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受深入探究其背后深刻的文化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改革教学方式,跨学科促亳文化发展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要积极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出“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现今社会互联网发展如此快速,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一线教学和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式上要做出改变。
跨学科合作教学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融合的课程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内容丰富的亳文化就可以通过跨学科合作教学进行传播,比如语文和体育合作教学“五禽戏”“晰扬掌”,语文与音乐合作教学“二夹弦”,语文与科学合作教学“中药文化”,语文与道德法制合作教学“老庄文化”等。当然跨学科合作教学会因为不同学科教师的学科背景、知识水平、专业能力等差异,在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阻碍,但是这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们打破瓶颈,敢于创新,才能为亳文化的传播打开新局面。
(二)整合课程内容,巧妙融合亳文化
义务教学阶段教师授课受到课时多少的限制,这就需要教师整合课程内容,巧妙的将亳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例如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学院附属学校的尹静老师,她提到亳文化可以在“文本解读时适当拓展,在口语交际教学时适时结合,在单元习作中有效融合,在文化熏陶中及时渗透”④,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融入方式值得推广和学习。当然,这也要求教师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利用好亳文化这个丰富的教学资源。
亳文化的传递当然不能干扰正常的语文教学,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在正常语文教学时自然有效的融合,不仅不用占用额外课时,反而能够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达到学以致用。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挖掘到位,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去挖掘同类更多的有价值的亳文化。
(三)加强教师培训,建构亳文化师资团队
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亳文化的研究上是有一定优势的,学校应该鼓励语文教师学习和研究亳文化,帮助教师与亳文化相关团队建立合作联系,由专业人员为教师进行培训,构建一个亳文化学习链接,让教师学得专业,教的自信,这样教师方能更专业更好地开展“亳文化”有关的教学活动或社团活动。另外,学校可以为教师开设“第二网络学习平台”,构建亳文化网络学习资源,教师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亳文化版块进行学习,提高教师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设置安全管理部门,为亳文化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实践,文化的感受更不能脱离真实情景。小学语文教学中亳文化的引入除了理论知识外,大可组织学生走入亳文化,去真实感受亳文化,在实践教学中拉进学生与文化的距离,让学生能真实的触摸传统。学校领导要重视课改后学科要求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上给与一定的支持,设置安全管理部门,为学校实践教学工作保驾护航。
地方文化与教学的融合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文化与教学的融合不应该是生硬的,更不应该为了融合而融合的,它需要考虑的因素除了文化外,还应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正明,魏宏灿,张立驰.“亳文化”概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6.
[3]张敏.立足山西地域文化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J].文化产业,2024,(28):154-156.
[4]尹静.建构体现语文素养的课堂将地方文化适度融入语文教学——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文本教学为例[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新课改背景下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究(第一辑).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学院附属学校;,2022:2.DOI:10.26914/c.cnkihy.2022.043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