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档案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档案建设;心理档案管理
正文
关于心理档案建设的研究文献多是针对心理档案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以我校心理档案建设开展实践为依据,以科学性、专业性和规范性为引领,旨在促进我市心理健康档案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心理档案的建设是心理老师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掌握新生心理状态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档案是对学生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状况描述、心理测试解释、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相关资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并真实反映学生心理特点的总和[1]。心理档案的资料应该包括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静态资料一是学生的基本信息收集卡包含了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状况、人际关系、学习经历、对学习生活状况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事件;二是心理测评结果以及心理辅导记录及干预方案。动态资料主要是来自班主任老师、班级心理委员及家长的反馈信息。我校心理档案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这样能更全面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心理档案的建设
(一)前期准备工作及现场施测
(1)方案制定及培训工作
学校心理普查及后续访谈工作是一项大工程,仅靠学校几位心理老师很难完成这项工作,这就需要校领导重视以及班主任、家长等其他老师的配合。心理档案建立一般是在新生入学后两周到一个月左右开展的工作,心理老师提前形成方案包括:筛查的时间、地点、步骤以及需要班主任配合完成的工作,并向主管校长请示,在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后,并分别对班主任团队和心理委员团队开展培训工作。之后班主任负责学生基本信息收集卡的电子版收集。
(2)量表筛选
心理老师自主选取量表,并创建学生账户及密码。对于新生可以结合MHT(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量表(PHQ-9)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适当补充16PF人格量表、自我效能感等测验,以建立全面的学生心理档案。
(3)场地、时间安排
需要信息技术老师提前到机房试测设备及调试网页。心理老师把握好时间,提前告知班主任各班测评顺序表和学生账户密码。
(4)现场测试
利用自习时间有序的组织班级进行现场施测,心理老师负责宣读测试指导语和现场答疑,并提醒学生及时提交问卷,信息技术老师需要负责电脑主页控制和网络保障。
(二)筛查及访谈结果反馈及干预
1.确定访谈名单
访谈名单一是心理老师根据不同量表的计分标准,划分出疑似心理危机的学生名单;二是班主任结合日常观察,圈出疑似心理危机的学生名单,三是心理委员结合日常观察,上报近期有异常行为的学生名单。当一名学生名字在名单里同时出现2次及以上时,优先列为访谈对象。
2.预警学生访谈
将平台预警的学生和一部分随意抽选的没有预警的学生按照2:1(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比例,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是艰巨的任务,访谈一名学生大概需要20—30分钟,每学期访谈人数至少近百人。访谈工作预计要一个月完成,如果等访谈全部完成后再开展危机干预工作可能会造成高危个体干预不及时。所以在访谈时按照预警登记表从高到低进行访谈,并且及时进行干预或转介工作。
3.结果反馈及干预
(1)针对每一个班级,将心理测试结果及相应的建议反馈给班主任。(2)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心理老师要以“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为主要访谈目标,根据不同的状态将学生列为正常、一般心理危机、严重心理危机和重大心理危机。
(三)心理档案存档
将学生的基本信息收集卡、心理测评结果、心理访谈评估记录表、高危学生干预方案及追踪记录等装订成册,形成纸质心理档案,作为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参考的重要依据。目前我校是一生一档,心理健康学生是电子心理档案,筛查出的危机学生输出纸质档案并编号存档,心理档案保存时间为学生毕业后三年。
二、心理档案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生入学后建立心理档案对未来危机干预工作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全员心育人的一种方式。
(一)心理教师层面
心理教师在心理档案建立过程中,能更全面了解本届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收集到一手资料,为今后开展一些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指明方向。
(二)班主任层面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人物,是班级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班主任需要了解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便于日后能及时关注到需要帮助和鼓励的学生,观察学生的生活学习表现,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心理老师沟通,为班级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学校管理层面
我校政教处是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在心理档案的建设中,发现预警学生并上报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政教处。政教处对于危机学生的情况掌握也是非常必要的,便于一旦发生突发危机事件,能及时给出应对措施。
三、关于心理档案建设的思考
当前发达地区的心理档案建设工作相对比较成熟,但发展中地区心理档案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省心理档案建设工作也参差不齐。根据我校心理档案建设的实践经验就是先把这项工作做起来,在做中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完善这项工作的过程。以下是我对这项工作的思考:
(一)制度完善,专业规范
心理档案在收集建档中,心理老师要清晰工作流程,并规范使用量表、表格,要真正落到实处,避免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做此项工作。
(二)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关于学生的心理档案,需要有专门的老师负责管理,对心理档案进行编码并及时更新和维护心理档案系统。查阅时注意遵守保密原则,无关人员概不外阅。
(二)倒逼小学、初中心理档案的完善
工作中发现,初中阶段是出现心理问题最多的阶段,很多预警学生的问题始于初二,初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带入高中。所以初中阶段的心理档案的建设也非常重要,通过了解学生初中心理档案,对分析学生心理问题成因有很大帮助。
(三)全员参与
要做好心理档案建设工作,即需要心理老师专业和规范性操作,也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班主任、家长、信息技术老师、心理委员等的支持和配合。
(四)心理老师界限要明晰
心理老师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明晰界限。尤其在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工作中,如有自伤、自残甚至自杀倾向学生,经自杀风险评估已经超出我们工作职责,心理老师应该及时上报学校并进行转介工作,这也是心理老师的自我保护。
四、结语
心理档案的建设实施过程中即筛查出了潜在的高危个体,也增强了新生、家长、老师的心理健康预防意识,促进新生对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了解,同时心理老师也能了解整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需求,为以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子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的内容与方法[J].中国学校卫 生,2004,2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