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聋校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入陶行知德育教育思想
摘要
关键词
陶行知;德育教育;聋校初中;信息技术;渗透
正文
在德育观念不断创新的今天,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始终是一盏明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我国各地的聋校为了使听障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得到提升,都开设了信息技术学科。因为聋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比较特殊,导致了课程在开展程度上具有不统一性,不同聋校在学习内容课时的多少上和课程内容的深浅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教材的内容也是重复的,导致了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学的都是同样课程,这样通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就会导致听障学生厌倦教材内容,也没兴趣去学习。教师如果只用单纯的讲授法去教学,教学流程就会变成“填鸭式”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效果肯定不好。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听障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调动听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无益的。
下面笔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为出发点,对陶行知德育教育在聋校初中信息所起作用进行论述,以期对聋校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起到帮助和提升作用。
一、将德育理念渗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聋校的各科教学,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前提都在于激发出听障学生的兴趣。陶行知先生说:“学生的兴趣被唤起后,他们就愿意全力去做事,这就是对‘学’和‘乐’两者密不可分关系的说明。”[1]又说:“学习的基础在于兴趣,兴趣越多的话,就起到了从事弥力、成效显著的作用。”[1]
信息技术学科建立的目的,在于给需要的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所以生活化的色彩存在于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许多名词、功能和概念上,经过加工后变得更专业化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对于抽象的概念,特教教师可以通过与生活产生关联和对情境进行创设的方式,把概念转变为具有形象化、简单化和生活化的功能,从而达到降低学习难度的功能,使教学内容有效地融入听障学生的生活之中。
例如,教学《使用Word文本框》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分析了教材,再精细加工和处理了教材内容,使得所建立出的情境和听障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密切关联。在课前准备中让听障学生大量收集各类名片,再在课中对收集到的各种名片进行观察,让听障学生在对比和观察中,有效地激发出创作欲望。例如用“我们能做得更好”等励志性的语言去激励听障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完成现实生活中名片的制作过程。在制作过程中,让听障学生对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深刻体验,把自己的构思体现在名片的制作上,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也使德育有效地渗透到课堂之中。
又如,教学《在Word文档中插入表格》这一课时,在课前准备中,笔者对听障学生进行了访谈,把他们所知道的表格种类记载到教案中,然后在课上对这些常用生活表格进行了展示,例如时间表、课程表和值日表等,再简要演示操作步骤,随后让听障学生进行实操练习,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化的教学流程中得到了激发,他们不但对生活中表格的作用有了较深的认识,也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这样不脱离生活实际的学习,不但具有提升学习效果的作用,德育教育的效果也达到了,起到了“双赢”的作用。
二、将德育教育渗入“任务驱动法”教学中
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理念中的重点在于“做”,这个“做”等同于“注重社会实践。”[2]“教学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特点在于把真实的教学环境用探索问题的方式创设出来,以激发出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他们进行真实的任务学习。怎样把“任务驱动”的教学特征在聋校初中信息技术课中体现出来呢?首先要认识到学习活动是在处理典型的“任务”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引导听障学生采用由易到难的步骤和方法去完成“任务”,学习思路也会因此变得清晰,学习方法也会得到提高。什么才是真实的“任务”呢?从整体上看,就是听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应与任务本身相符,同时这个“任务”应具有把听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出来的功效,还要使听障学生感兴趣,起到让听障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例如在《遨游网海》这一课中,笔者把学习任务提出:这几天老师的一个亲戚来老师家探亲,老师想在放假时带着亲戚去玩,同学们谁知道咱们镇江有什么好玩的景点,能推荐一下吗?有了学习任务的听障学生也就有了学习欲望,会在此时变得非常兴奋,马上置身于动态学习的过程中,乐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通过网站查找的方式,听障学生了解并感知了镇江本地的各个旅游景点,再介绍给老师和所有人。听障学生在如此活跃的生活化课堂气氛中,不但学习到新知识,也把学习任务轻松地完成了。
快速而广泛地传播是信息技术所具备的应用特点,所以特教教师应注意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具体任务后再引入课堂中,让听障学生在操作电脑完成任务后得到成就感,形成长期有效的对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的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听障学生学会各种设计任务,例如校报版面设计、校运动会宣传幻灯片、学校网页链接设计等,这些都是增强听障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听障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也得到了锻炼。这个过程就是对“做”的德育理念的体现。
三、将德育教育渗入互助小组学习中
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4]所以在参与信息知识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个听障学生都可以做小老师。
在聋班初中的各班级中,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操作水平上,每一个听障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都不同,所以必须精心探索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听障学生的学科教学方法。笔者平时在教学中注重以教学内容为执教依据,立足于听障学生的实际,并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实行“小老师”制度。要做“小老师”的听障学生,为了掌握好“小老师”所必备的技能和知识点,就会努力去学习。同时这些“小老师”在“教”的实践过程中自身也进行了学习,他们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所缺少的经验和知识。正因为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他们才会促使自己不断去学习,加深知识的储备量。而听障学生经过有效的“小老师”辅导后,在“学”的实践中也能很快找到自己在学习上的存在问题;同时因为他们有着和“小老师”平等的地位,存在着直接的学习互动和交往,又因为在宽容和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所以学习水平的提高更快,也勇于积极思考自由发言,这样的学习效果可以说是十分有效的。我这种放手让“小老师”去“教”的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所取得的实践活动效果和德育效果反而更佳。
四、将德育教育渗入听障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
梳理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德育理念,可以发现核心在于“创造教育”。[5]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潜力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所以应注意解放并培养创造力。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目标中,规定了应对听障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许多应用软件经过开发都在朝着人工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人们受到的信息技术教育比较多,现今很少能看到不会操作和使用软件的人,但是提高创作能力、培养信息素质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使用工具软件去创作各种作品。所以创新能力仍旧是重要的信息技术测评方式。
最低教学要求,是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重要基础,此要求允许听障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一方面在学习中能促使学习水平不同的听障学生把创造能力和个性取向表现出来;另一方面, 会促进起点不同的听障学生以原有基础为起点,得到明显进步;作品无论在方案、设计思路、风格、技术、信息组织上存在着什么不足,只要听障学生达到了最低教学要求,就应当给予认可和鼓励。
听障学生在此时已不把学习目标定为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他们最大的心愿是创作出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创作能力的测评方式,是怎样去培养发散性思维,怎样去使创造潜能得到发挥。教师应通过德育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充分表扬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并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听障学生,这样能有效培养听障学生创新能力。
五、结语
在聋校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入陶行知德育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笔者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融入聋校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能让信息技术课程紧密联系听障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他们适应的生活能力与自主意识,使德育在真实情境中有了落地生根的土壤。
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教育意义的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后人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我们应“学陶师陶”,认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对陶行知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借鉴,对陶行知教育精神进行充分发扬,勇于创新和探索教学方法,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大胆开辟教育教学之路,积极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让每一位听障学生都能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都具有自我发展机会,都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总之,陶行知德育教育思想能让听障学生充分感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背后的职业素养要求,有效实现了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的有机统一。在聋校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入陶行知德育教育思想,可丰富教学内涵、提升听障学生综合素养,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信息技术能力的聋校毕业生开辟了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08).
[2]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06):176-176.
[3]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06): 284-284.
[4]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05).
[5] 周鸿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