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强拆的法律程序选择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冯玲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湖南省岳阳市 414000

摘要

依法强拆是优化空间布局、规范建筑建设、保障公共安全和维护法治秩序的必要手段,但其程序性要求和实施方式直接影响到法治的公平性和公众的接受度。在此背景下,文章围绕依法强拆应当遵守的法律程序展开探讨,从法律依据、分类程序、行政指导的作用、应急措施的合法性风险评估以及程序的重构与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程序适用模糊、程序启动与执行过程不透明等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通过细化程序标准、强化信息透明度和公民参与权来提升依法强拆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危房;依法强拆;法律程序;行政指导;风险评估

正文


引言

近年来,城市建筑物不断增加人们对于房屋的安全意识逐渐提升,因公共安全需要而实施的依法强拆案例逐渐增多。然而,强拆行为在实践中所引发的争议和冲突也在加剧,集中表现在程序适用模糊、权利救济渠道不畅、信息公开不足等方面。依法强拆不仅关乎政府执法的合法性,更关系到被拆迁人及社会公众对法治的信赖。

一、依法强拆的法律依据与选择

依法强拆的法律依据与程序选择是安全整治中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关键对于自建房安全整治中的强拆问题,仅靠一纸决定远不能达成法治所追求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根据《行政强制法》和《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于违法建筑的强拆往往需要经过从认定到作出处理决定再到执行的程序,涉及众多的行政行为,每个阶段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都有其相应严格的法律要求。[1];对于合法建筑的强拆并非仅仅是行政权力的“强制执行”,而是要求在依法评估、程序透明、合理性与公正性上的高度契合。强拆作为一项行政强制措施,其实施所依据的法律条款不仅关乎执法的正当性,更涉及民众对行政程序合法性的信任。在程序的选择上,不同情况下法律所允许的手段及适用条件各有不同,但均要求严格遵循法律授权和法定程序,从而为每一个强拆行为赋予正当的法治根基。

从操作层面而言,依法强拆中的程序选择不仅是“程序性的遵循”,更需要对程序设计进行合法性风险的前置评估传统强拆程序大多在应对违建等“显性”违法时得心应手,但在面对自建房中的隐性合法问题时,行政执法面临复杂情境。此类复杂情境包括拥有合法产权但安全隐患极大的建筑被划分为D级危房的合法建筑等。面对这些情况,仅凭通用强拆程序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引发赔偿风险,甚至造成行政行为合法性和公信力的双重损失。因此,程序选择应深度考虑建筑性质、使用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必要时可引入专家评估,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依法强拆的分类程序选择

在依法强拆的分类程序选择上,对不同类型自建房的程序适用,绝不仅是简单的法条选择与堆砌,而是对权利保护与程序合法性之间的审慎平衡。针对危及公共安全的D级危房,即便建筑本身属于合法结构,强拆程序也应先通过法定的风险评估,再明确行政裁量的边界。此类危房因其高风险性,通常适用快速的行政强制手段。然而在具体执行中,程序的选择必须防止滥用,以保障居民的财产权和安全利益。因此,在程序选择上,对危房应区别于一般违法建筑,以明确其拆除程序的特殊性。针对D级危房合法建筑的强拆,合理的程序设计能够确保不仅是以最低成本解决公共安全隐患,同时也维护了法治的透明与正当性。

对于违法建筑,若其并非D级危房,则程序设计需在程序正当性和行政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此类建筑虽然有明显的违法性质,但并未直接威胁公共安全,故在程序选择上,可以优先采用行政指导等柔性方式搭建与被管理者之间“柔和”的关系氛围[2]在执行程序上,通常采取先告知后限期整改、最终视整改效果决定是否强制拆除的程序结构。通过分层处理,既赋予了居民自我改正的空间,也对行政强制的使用进行了合理限制。

三、行政指导在依法强拆中的作用

,行政指导作为对传统依法行政的一种必要补充和一种灵活有效的行政活动方式,日益广泛地运用于许多国家的经济与行政管理过程中,起着补充和替代、辅导和促进、协调和疏通、预防和抑制等积极作用。[3]在依法强拆的执行过程中,行政指导的价值体现在化解强拆所引发的矛盾与社会冲突上,通过沟通、引导,使拆迁对象得以更深刻理解强拆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对居民生活依赖性强、情感因素深厚的住宅,行政指导使居民的自愿性拆除和政府的法治意图形成一致,减少了强制执行所伴随的高额成本和冲突可能性。行政指导通过柔性措施将执法行动提前导入了“和谐”的轨道,在不影响依法行政严肃性的前提下,缓和了居民对强拆的抵触心理,为实际操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稳定基础。

行政指导另一重要价值在于帮助公民明确法律界限与政策导向,以促进法律意识的逐步渗透。在这一过程中,行政指导在细致解答和规范引导中逐渐引导居民对强拆合法性及程序正当性的认可,从而在执行效果上实现政府和居民之间的理解与信任。行政指导的适时介入既使被拆迁人有了充分的改正机会,也避免了“一刀切”的生硬执行。特别在处理因认知障碍或法律意识薄弱导致的违法建筑行为时,行政指导通过程序性关怀和情理融入,使强拆具备了教化性与法律规范性的双重功能,不仅实现了目标拆除,更加强了法律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行政应急措施的合法风险评估

在依法强拆的实施中,行政应急措施的合法风险评估直接影响到合法性和社会接受度行政应急措施的应用应严格界定紧急情境,如公共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才具备适用的正当性。对此,风险评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求详细判断当前情境是否符合法定标准。为了确保措施的合法性,决策者不仅需要综合考虑房屋倒塌风险等安全隐患,还必须审视是否存在妥善的替代方案。在风险评估的具体实践中,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极为关键,特别是面临居民合法权益和公共安全的双重需求时,务必做到在保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侵权。

与此同时,行政应急措施中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还依赖于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和程序正义紧急情况下,虽允许相对简化程序,但并不意味着忽略被拆迁人的知情权和程序参与权。确保各个环节公开透明、信息明确,有助于降低执法的争议性,提升行政应急措施的合法接受度。合法风险评估不仅要求形式上的合规,还应注重权利与风险的均衡。即使在确凿的紧急状态下,决策者也须确保执行行动在影响最小化的原则下进行。

五、法律程序的重构与优化建议

在依法强拆的法律程序重构与优化中,设计合理的程序体系不仅涉及程序性合规问题,更深层次地体现了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与正当性。当前的强拆程序在适用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局限,例如标准不明、信息不透明、权利救济渠道欠缺,导致实际执法与法律效果的背离。因此,法律程序的重构首先应从明确的程序分级入手,对不同性质的建筑分类确立拆除标准。针对违法建筑与危房、合法自建房等应设计差异化的法律路径,以避免“单一化”处理的粗放模式。

信息透明与公众参与是优化强拆程序的另一关键点在程序设计中融入信息公开与公示机制,使强拆决定、程序启动及执行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并且保障被拆迁人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在强拆决定作出之前,应当向社会公众详细说明程序适用的原因和法律依据,通过公开环节强化强拆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同时,应为被拆迁人提供充分的救济渠道,建立听证、申诉等程序性权利,使其在行政决定中获得实质性参与机会。

结语

综上所述,依法强拆作为一种维护社会安全的行政手段,必须在合法性与正当性上保持高度一致。程序的完善不仅体现在法律条款的明确性上,更体现在程序运行的透明与规范。通过对强拆程序的分级、信息公开与救济渠道的健全,行政强拆的正当性得以有效增强。未来的制度建设中,依法强拆程序应朝向细化、公开化的方向不断改进,使其既能保护公共安全,又能兼顾个体权益,实现法治与公共利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杨士林,孙中华.试论违法建筑的认定及其处置——以济南市“拆违拆临”工作实际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1):90-96..

[2]旦周文加.行政指导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实现[J].区域治理,2019,(49):134-136..

[3]莫于川.法治视野中的行政指导行为——论我国行政指导的合法性问题与法治化路径[J].现代法学,2004,(03):3-13..

 

基金课题:2023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自筹课题“中心城区自建房安全整治法律风险防范研究”(项目编号:XSP2023FXC024);

作者简介:冯玲,1983年6月出生,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未定级(调任前为湖南省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主要从事行政法研究。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