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史春晓

山东省莒南县西城小学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教师要重视读的训练,要把学生读课文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这样,语文教学将不再是学生被动的抄写、组词、拼合词语、组装句子,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学生们通过熟读背诵而自得的充满灵性的感悟,是乐此不疲的探索,是充满了激情的有价值的创造。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核心素养

正文


2022版新课标颁布,培养 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编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现象。其中朗读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小学语文朗读的必要性

1、发展学生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学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编写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2进行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会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写的事物开关、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观潮》,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里。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朗读中,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对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美、音乐美的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3、发展学生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功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二、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策略

1. 读书读书,贵在读熟

书声琅琅是古人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因为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是理解和记忆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试想,一个人读起书来,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沟纹,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2.熟读精思,心知其义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充分说明读书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为此,我们总是在学生做到了对课文能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地读,不过这时是带着问题而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哪是重点词,哪是重点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呢?通过一读再读,从而加深印象。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这篇课文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爱戴,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但对于学生年龄小,了解总理事迹不多,所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首都人民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长安街两旁迎送总理的灵车?他们等了多长时间?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这样的一对反义词哪?作者在向我们说明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边读边想,情不自禁的回忆起自己学过的《一夜的工作》、《一个降落伞包》等课文。周总理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日理万机,艰苦朴素,关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随之跃然纸上,也肯定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一下子把自己同总理的感情拉近了,原来总理就是这么一个为国为民操碎心的人。学生对周总理的爱戴,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3 .方法科学,形式多样

 多读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重复地读,要讲究方法,形式多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不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还应认真的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训练中,教师要明确训练目标,在朗读的不同阶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其次,教师以身作则,范读引领。“打铁还要榔头硬”,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钟爱朗读,那么自己还真需是把硬硬的榔头,不然怎么能使那一位位试与天公比高的调皮小子们信服呢?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唤起学生的感情,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让学生达到忘我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浏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训练与指导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也能取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