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牟迪

利川市团堡镇初级中学 445420

摘要

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引领,对大单元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创新,形成整体化单元教学指导模式,促进学生对语文大单元内容深入学习和探究。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引领,重点针对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深度探究,提出了大单元教学指导措施,旨在能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单元内容深度学习理解。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正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大单元教学指导活动,应该发挥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全面促进学生对大单元课程内容深度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对语文课程知识深度探究,引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思考。鉴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活动创新设计,构建特色教学指导模式,形成单元整合教学效果,助力学生对语文大单元内容自主学习,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学习成效。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重要作用

(一)提升初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采用大单元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从而大幅度升初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对语文教材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语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这样一来能够让初中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语文教材中的知识,以此来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二)提升初中学生语文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大单元教学模式可以对传统语文课程形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这样一来初中学生会被较为新颖的课程形式所吸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将全部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此来更深入的学习语文知识。然而语文大单元教学所具备的特点就是以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视为整体部分,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语文知识,从中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在语文教师的辅助下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另外,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还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动脑思考能力,在此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主题意识

在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采取了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来编排内容的方式,其中,人文主题更是教材中文章选择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实施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形成良好的主题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单元的人文主题,从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获得发展。然而,从实际的大单元教学来看,部分教师在制定单元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单元导语给出的提示,最终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千篇一律,并且过于强调单元基础知识,导致学生对单元人文主题的关注十分不足,无法较好地将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更多的场景中去,阻碍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发展,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出大单元教学的价值,也限制了教材价值的发挥。

(二)忽视内容关联

在实施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引导学生展开系统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单元主题。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以单篇阅读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导致学生无法较好地理解文章之间的共性以及文章的个性,从而阻碍了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也无法较好地形成完整的单元知识框架。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有效策略

(一)提炼大单元主题思想,设定核心素养目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炼大单元主题思想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石,而设定核心素养目标则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基于新课标的指导,教师在备课阶段不仅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更要从宏观视角出发,把握整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在提炼主题思想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新课标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解析,然后围绕核心素养的内涵对大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加以设定,引领大单元各项教学活动创新实施,优化单元教学指导成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深度探究学习。

例如,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中,教师基于本单元课程内容,可以先提炼教学主题思想,然后围绕主题思想,设定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目标,指引大单元教学活动创新实施。具体分析,本单元核心主题思想生活的记忆,教材中精选了多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背影》《永久的悔》等,它们共同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在平凡的生活记忆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围绕主题思想,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指导的过程中,可设定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具体目标如“基于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并运用表达情感的词汇和句式,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中的情感线索与哲理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深刻理解能力”;“期望学生能欣赏文中细腻的情感描绘与独到的生活观察,激发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创造力”;“借助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珍视人间真情,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人文关怀如此,教师从单元整合角度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促进各项教学活动创新实施,就能全面优化大单元整体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创新单元教学方法

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强调教学内容的整合,因此围绕单元主题思想规划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中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大单元教学内容体系,然后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从大单元教学视角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学指导。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探索情境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文本内容;在合作学习中,可开展分组讨论、交流思想,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形成研究成果并进行展示。如此,教师构建大单元教学组织模式,促进教学方法全面创新,就能提高单元整体教学质量,使大单元教学创新实施。

例如,在围绕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然后基于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创新大单元整体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对单元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探究,切实增强学生大单元综合学习体验。具体围绕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时,教师紧扣生活的记忆”核心主题,将《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及《美丽的颜色》四篇课文深度整合,同时,对教材中、课外与此主题思想相关的文章纳入到大单元教学内容体系中,旨在使用不同人物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与价值,学习传记写作的方法。在对大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后,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亲历”文中事件,感受人物情感,在依托情境化教学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情感后,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引入任务探究教学,设置如“探究传记中的真实与虚构”“分析人物性格与成就的关系”等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在引领学生对大单元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和系统学习后。教师可以引入项目驱动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编写个人小传”或“小组合作完成名人传记”等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传记的写作技巧,体会选材、构思、语言运用等多种学习模式,从而提升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传记文学的理解和热爱。在整合大单元内容并全面创新教学方法后,教师就能促进学生对大单元内容深度探究,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助力,使学生语文学习探究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优化大单元教学评价,形成整体反馈引导

在初中语文大单元中,教师从单元整体视角开展教学评价,应解析核心素养的内涵,促进教学评价全面创新,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深度学习,使学生对课程知识主动探究,有效增强学生对大单元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学习。鉴于此,教师应该围绕核心素养的内涵设定大单元整体教学评价指标,在教学评价后构建多维引导模式,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能在学习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例如,在围绕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思想开展大单元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面向核心素养目标,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在教学评价中重点评估学生本单元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从而形成良好教学评价反馈,深化学生思想认识,使学生高效化参与大单元课程内容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准确定位核心素养的引领,重点对单元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规划,能引发学生对大单元整体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强化他们对语文大单元内容的综合学习体验。鉴于此,教师在改革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核心素养目标,促进教学活动创新设计,有效鼓励学生深度探究学习,使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得到相应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洪涛.初中语文传统文化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0):34-36.

[2]米银霞.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3(31):91-93.

[3]支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以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J].新世纪智能,2023(99):45-47+53.

[4]刘志远.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26):56-59.

[5]单雪萍.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思考[J].甘肃教育,2023(01):65-68.

[6]潘茜娜.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06):27-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