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文静

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三中学

摘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引领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做有修养、有素养、有品德的人,同时通过渗透有关法律法规常识,帮助学生培养法制意识,使他们学会遵法守法。本文根据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现状,对新课程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加以深入研究,进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品质与教学效果,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推动中学生全方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深化教学 策略

正文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构建、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引领、规范的行为指导,并培养他们法治意识,这对于他们未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各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该课程教学的创新方法,以更好地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固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利用社会中的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呈现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并没有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安排,只是将这些事例生搬硬套在学生的生活中,这就导致许多事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这让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2教学目标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法治常识,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和法律素养,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然而,由于受到地理、经济发展等条件的限制,尚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教学效果。

3无法做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结合

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教学现状。一部分教师依然遵循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还有一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过度运用网络资源,完全摈弃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以上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无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教师没有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科学设定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是无法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最优化的。

二、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原则

1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原则。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教会学生基本生活、劳动技术等,让他们学会和同伴的共同合作,以及感受自然社会环境、规划好自身的行为等。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根本, 并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等基础能力,并考虑如何使学生学有所获。当然,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中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需要把控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

2启发性教学原则。

中学生在现阶段思想敏捷、好奇心重,而且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坚持启发性的教育方式,应顺着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给学生给予帮助与指导,并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

3生活化教学原则。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选取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而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教导中学生怎样去生活,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必须努力做到生活化原则,并做到与日常生活紧密融合。又因为中学生都形成了相应的知识能力,所以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坚持生活式的教育理念也是必然的选择。而把生活化教育理念贯彻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首先是要根据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要求,把教学放在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去;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人生体验入手,加强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4趣味化教学原则。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渗透到趣味性的活动中。趣味的教学活动,能够使道德和法治的相关知识看起来更为生动形象,进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更为积极、自觉,从而更好地感知与掌握道德和法治常识。

二、提高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1强化课堂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使课程教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良好的品质,也能将习得的品质转换为能力。在组织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给予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自主权,自主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品质。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让友谊之树常青》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程的学习主题,编写情景剧,演绎自己和朋友在生活中遇到的矛盾以及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引导每一个小组的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主题进行情景演绎和角色扮演,在这样的情景剧中学生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与朋友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以及在发生矛盾之后自己内心的想法,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带领学生去体验,才能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类似矛盾时,学生通过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指导自己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2科学引入微课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出理想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首先,教师要学会科学引入微课教学。众所周知,微课教学的优势比较多,教师可以把一些重难点问题用微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更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微视频展开课前预习,使学生能够基本明确本堂课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从而节省更多的课堂时间,而且学生可以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来和教师讨论难点与重点问题。

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微视频进行课后复习。教师可以把教学过程录制下来,让学生结合微视频开展有针对性与目的性的复习。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真实的学习进度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利用微视频进行复习,充分帮助学生弥补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且,教师可以利用校园中的网络平台和学生展开沟通与交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向教师询问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效率。在道德与法治的微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指导家长来正确监督学生学习,增强对学生的学习约束力,可以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观看微视频的学习内容中去,真正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评价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评价是探究式教学的收尾阶段,学生应就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的结论向老师反馈,教师应对学生的反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指导。首先,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开展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活动、课堂参与以及和同伴的合作以及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不太好,但是他学习积极性高,教师在上课时也可以赞扬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评价内容开放化。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做一份书面报告,目的不是让学生上交材料,而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报告以整个探究路径为基础,学生需要自己搜集整理,对其进行分析和加工,用科学的精神进行论证。以“网上交友新空间时”一课为例。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将作业分配给各小组的学生,要求学生开展小型调查,以了解中学生网上约会的心理,编写简短的调查报告。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整合本课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动手研究,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能够了解如何正确处理网上约会。此外,学生创建的调查报告可以用作对本课学习效果的评价资源。此外,作为评价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选择优质的报告在课堂上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它是通过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实践,以使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规范。基于此,教师要结合网络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整合各科教学资源,为学生拓展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子祥.浅析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20(17):130-131.

[2]王睿.浅谈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J].高考,2019(33):4.

[3]罗廷江.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J].新课程(中学),2019(09):166-16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