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摭谈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标 ;综合性学习;实践策略
正文
2022版新课标颁布,关注核心素养,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语文综合性教学是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它包括学生在作文写作、口语应用、阅读理解等多个方面的学习表现。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前进的过程。目前,教学方法不当、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综合性学习的进程。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告别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性背诵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勤于实践,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综合性学习策略。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
综合性学习是指能够兼顾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学习,是一种需要学生更投入、更主动参与来获得更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师授生受的学习方法,以学习系统的人类已成就的文化知识为主。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不仅形式多变,而且已经延伸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双翼”,两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又相对独立。自改革开放以来,教师与家长都在重视语文的课堂教学,迫使学生紧盯语文教材。直至期末考试,学生也没有看见实践教学的影子[1]。考试内容多以应试答题为主,用成绩单一的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老套的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应现代多变的教学活动,并且制约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不再是课堂上的“言说”与“做题”,而是学生通过不断“践行”及大量应用才能得以提升。首先,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自觉性,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学生通过对课本内容进行实践活动,通过阅读和对生活中的体验,切身地去感受人物性格,领悟到事件的是非曲直,自觉地接受着集体荣誉、爱国精神方面的教育。这样鲜活生动的教育方式与教条式的课堂灌输模式相比,更具备说服力。其次,小学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感情色彩。语文科目的学习自始至终都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交织,诸如爱与恨、善与恶、乐与悲等等情绪形式。通过多种多样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趣,让每一个学生从小就洋溢着浩然正气,凝聚着爱国主义情怀。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创新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方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应迎合教改的全新理念,增加“互动式”体验的教学时间,积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后,与小组探讨与学习。例如,教师在教授四年级《走进童话》的课程中,教材要求学生编童话、演童话、讲通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一些经典童话并集中在课堂上交流这个童话都教会了我们什么道理;在编童话时,学生通过抽签自由组合成小组,深入构思童话故事的内容,最后通过投票评选出最具创意童话;在演童话时,学生自觉出演相应角色,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分别投票,最后为冠军小组颁“大导演”奖。教学的方式应根据课程的内容不断变化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丰富教学手段创建美育情景
不同情景会影响学生的视觉享受,学生通过美育可以激发自身想象力、锻炼思维能力,有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以“探索太空奥秘”为主题的综合性课题教学为案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春江花月夜》的乐曲,从而为学生营造出明月当空、浩瀚无垠的广阔场景。例如以“寻觅春天的踪迹”为主题的综合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户外踏青,用相机记录春日的阳光、青草、白云的美丽景色。通过照片和视频可以再现换了而美丽的画面,加深并培养学生对美丽事物的感知。
3、重视综合性学习实践总结
实践活动的结束不代表教育的结束。小学语文综合性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处理好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切不可脱离实际。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积极参加拓展活动、义务劳动、志愿者服务,不仅能让学生提升自主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本质。教师应在每次实践活动后进行有效评价及总结,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习活动中的亮点[3]。对于实践中表现良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对实践能力差的学生,委婉地进行引导与鼓励,让学生在实践中正视自己的不足与优势。
4、巧用教材,实践综合性学习
基于新课标中有关综合性学习的阐述,本文认为在未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组织综合性学习的第一步就应从教材出发,深化挖掘教材中可以用于综合性学习的素材,以此确保综合性学习方向的精准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帮助学生收获最佳的综合性学习效果。以人教版小学4年级语文“蝙蝠和雷达”这一章节课程为例,从这一课程素材出发,笔者围绕“人与自然”主题指导学生展开了综合性学习实践,一方面,为学生组织了可以融入到生活中探索自然的小活动,让学生们回归到自然中,在自然环境中阅读这一章节的内容,力图借此激发学生们阅读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其他综合性学习举措的落实打下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从教材中提及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借此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综合性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讲解4年级语文“文成公主进藏”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基于学生对历史上有关文成公主故事的兴趣指导学生展开探究,从中深化学生对这一语文课堂的了解,实现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5、巧用技术,实践综合性学习
现代化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广泛应用为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也提供了先决条件,由此,笔者认为在后续实践这一学习方法时,教师也可以尝试将各种各样现代化的举措应用到课程中,借此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拓宽课堂的辐射范围,同时帮助学生收获更大意义上的成长。以人教版4年级语文“火烧云”课程为例,一方面,在综合性学习展开前,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有关“火烧云”的微课,让学生基于这一微课简单理解文章想要表述的主旨,从中提高后续课程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这一课程选择他们喜欢的主题展开研究,借此更多的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中来,收获综合性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讲解4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程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这一章节的主题搜集一些有关“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的关系”等素材、资料,并鼓励学生将这些内容整合成报告分享出来,以此锻炼这一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述能力,实现语文课堂上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应用,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方位发展。
6、巧用模式,实践综合性学习
优化源头课堂教学的模式也是未来语文教学中能实现综合性学习应用的关键举措,所以,在上述举措的基础上,未来教师还可以将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中去,借此丰富学生们参与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这一学习形式的热情。比如在组织4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程综合性学习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小学生们的不同能力水平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以此帮助让学生在面对学习问题时能够尽量凭借自主思考、组内思考予以解决,从而帮助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同时获得更大意义上的成长。以上述课程为例,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这一课程时很可能会对课程中提出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提出质疑,那么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实践这一问题,借此验证实际的结果是否与文章中作者描述的相似,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收获在语文课堂上应用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总之,对于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的综合性学习而言,这一学习模式的加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往课程实践性不强、差异化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所以,在未来的小学语文教育中,综合性学习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孙莹.挑战性学习:破解高阶思维发展难题的一把“钥匙”——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例[J].人民教育,2020(12):60-62.
[2]卢洁,傅永章.小荷才露尖尖角 综合性学习兴味长[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1):5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