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初中地理;应用研究
正文
引言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言深刻揭示了学习兴趣对于知识获取的重要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关键。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迅速了解并熟悉学生,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巧妙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和现象,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唯有如此,学生方能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本文旨在探讨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多元意义
(一)密切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为了深化地理学科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初中地理教学应当积极融入生活化元素,鼓励学生依托个人生活经验,深切感知地理学科的广泛涵盖面及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从服务生活的视角出发进行知识探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诸如日常天气预报的解读、旅游路线的规划、出行路径的选择以及四季更迭的理解等,均需在地理学习中得以深化,从而丰富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乐趣,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1]。
(二)活化地理科学知识的展现,点燃学生探索欲望
地理学常给人以深奥复杂的初印象,为破解这一难题,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生活化教学工具显得尤为重要,能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地理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简单操作、趣味实验或视频记录等形式参与学习过程,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促使学生在思考与认知中领略地理的魅力,在丰富的互动中克服学习障碍。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地理,强化核心素养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化,初中地理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成为生活化教学的践行者,以地理课堂为阵地,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以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引导学生建立对比分析的思维方式,进行科学探索,此举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能培养其学科应用意识,使学生在面对创新问题时,能够主动、高效地寻求解决方案[2]。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路径
(一)深挖乡土地理资源,强化生活观察力
乡土地理作为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交织的纽带,其内蕴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能够为地理教学提供既鲜活又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素材。通过深入挖掘乡土地理资源,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引领其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探索地理的奥秘,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例如,在南方地区的地理教学中,台风这一自然现象成为剖析地理成因与影响的生动案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探索精神,而在北方地理课堂,寒潮的实例则能够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促使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兴趣。
以“季风”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观察任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知季风现象。如通过观察学校操场上国旗飘扬的方向,引导学生思考风向与季风的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关注地区旗帜在不同季节的飘动规律,探讨其与季节更替的潜在联系[3]。此外,教师还巧妙地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三餐主食——大米与季风联系起来,指出水稻偏好湿热气候且喜欢生长在有水的地方(即水田),而季风气候在夏季普遍高温且雨热同期,为水稻的种植以及我国农作物的耕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季风概念的理解,还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与兴趣。
(二)动态模拟生活化教材,尝试课堂表演
将地理事物与现象通过动态模拟的方式融入生活化教材,使之“跃然眼前”、“生动再现”,是生活化地理教学策略得以高效实施的关键路径。在讲授锋面雨的形成机制及其雨带推移规律时,若教师仅采用单一的口头讲授方式,如单纯陈述冬夏季风相遇易引发降水,以及因季节更迭导致的风力变化促使雨带进退,学生往往会感到课堂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巧妙借助PowerPoint等多媒体软件,对锋面雨的形成过程及锋面雨带的动态推移进行直观、生动的模拟演示,不仅操作简便、展示迅速,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到锋面与降水的相互作用,以及雨带随季节变化而推移的复杂过程,通过这种动态模拟的方式,学生得以在视觉与思维的双重刺激下,更深入地理解锋面雨的形成机理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从而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度掌握与灵活应用。
(三)推行生活化实践教学模式,深化地理学习体验
生活化实践活动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全面掌握,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动手操作,对地理知识的认知更为深刻,其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均能得到显著提升。具体而言,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生活化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模拟实验、角色扮演等,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直观感受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黄河的治理》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教师需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搜集与黄河气候特征、发源地、流域概况等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PPT等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直观地呈现黄河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对黄河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随后,教师可播放黄河各河段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视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以往黄河治理开发的成功案例及学生所在地区河流治理的实践经验,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本章节所学知识及已有知识储备,对黄河环境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方案进行深入剖析,不仅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巩固了已学知识,还帮助学生树立了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结束语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迅速了解并熟悉学生,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巧妙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和现象,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小玲."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学策略分析[J].读写算, 2024(18):44-46.
[2] 王桂芳.浅谈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3(11):67-69.
[3] 杨晓静.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爱好者(校园版), 2023(7):157-159.
作者简介:文慧 1992-9-18 女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 回 本科 初中地理教师中学二级 同心县第五中学 研究方向: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