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小练笔之我见
摘要
关键词
课堂小练笔;有效策略 ;习作水平
正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专门的辅导,一个学期仅凭教材上安排的八次写作训练,不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在训练中渗透作文练习指导。我们看到,很多老师把课堂小练笔“挤”进了课堂,这就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小练笔即短小的动手练笔。它不同于单元作文训练,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生活实际,极有利于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紧随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深入领悟文本。正因为它的小,却显示出了大作文所不能的优点:篇幅短小,易成功;释放内心,有热情;融情悟文,可积累 。
优化课堂小练笔的关键是教师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结合文本找到适当的练笔引燃点,选准能牵动“全身”的那“一发”,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练笔的欲望。
一、写在精彩句段处——仿写
仿写是模仿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练笔训练。小学生作文正处在扶床学步阶段,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才能把作文写得生动具体,因此教师可重点赏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引领学生充分体会、反复带感情朗读并仿写。这样读写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范文,学生写起来有所依傍,小练笔也更有效。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文章语言生动优美,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很受学生喜爱。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美美诵读,细细品味,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美,然后启发学生:“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送给谁呢?”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样子也来写几个美丽的句子。学生有了课文的引导,结合生活经验,笔尖流淌出优美的文字:
“它把黄色给了橘子,黄黄的橘子像一盏盏小灯笼,照哇照哇,照亮了整个果园。”
它把红色给了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太阳,照哪照哪,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它把金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
学生通过仿写,不仅感受到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绚丽多彩,更学会了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
二、写在文章动情处——感言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美文和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着正能量。教师可以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引燃学生之情,将情感转化为文字。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学生们被作者雷利和他爸爸的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至动情处,许多学生流下了感到的泪水。随机,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小练笔:
爸爸虽然牺牲了,但每每看到那顶蓝盔,雷利却仿佛又看到了爸爸。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这对父子的对话。
【雷利】爸爸,我想对您说:“ 。”
【爸爸】孩子,请你听我说:“ 。”
五分钟的练笔,学生情动辞发,一气呵成。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当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你会惊奇地发现,那里贮藏着无比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奇珍异宝。
三、写在情节空白处——补白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具有艺术性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咀嚼语言文字的精妙,体会课文内涵的丰富。在此基础之上,我设计练笔来填补文本的“空白”,披文入情,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处补白练笔,充实了文本,也加深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将相和》一课,在学生对人物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设计了如下的小练笔:
孩子们,当廉颇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口,彼此相见,他们会互相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要说的写下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短几分钟时间,孩子们通过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写出了当时负荆请罪的动人场面。这样的练笔是“情”与“感”的交融,文本的内涵在孩子们的练笔中得到提升,文本语言的空白魅力尽显其中。
四、写在精彩插图处——扩写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形象、有趣的插图,有些插图课文中已经作了细致的描绘,而有些插图在文中只是一笔带过。这些插图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更是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好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古诗或现代诗,这些诗言少而意广,但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也是绝好的练笔材料。在学完古诗《牧童》后,我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插图,借助教材上呈现的插图,加上合理的联想把它改篇成一个小故事。生动的图片诱发了学生的激情,一个个悠然自得的牧童跃然纸上。这样的扩写,学生既熟悉了古诗的意思,又提高了写作能力,还培养了合理想象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五、写在意犹未尽处——续写
教材中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顺着作者的思路合理想象,延伸情节。例如《巨人的花园》中,课文结尾这样写道:“巨人用大斧砍到了围墙,孩子们又回到了园子里。”在学完课文后,学生还意犹未尽,我让学生想像,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很多学生都发挥自己的想像,写出了《巨人的花园》这个故事后面发生的事情。
这看似不起眼的练笔,留给孩子们的影响当会如生命的长河永不止息。此处的小练笔训练,是真正挖掘出了学生个体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更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创造想像的升华。
当然学生练笔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的完结。如果说巧妙地设计小练笔是成功的一半的话,那么另一半就是看老师对学生课堂即兴写下的小练笔的评价效果了。因为练笔的真正目的并非在于练,而在于以此为纽带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适时地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在个人展示、学生倾听、交流总结的基础上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优点,领悟自己练笔中的不足,在短时间内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愿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静下心来解读文本,留心思考,每个人都会拥有一双就文取材的慧眼,我们终将可以走出课堂小练笔的迷雾世界,守得云开见月明!
参考文献:
[1] 陶慧芬.《小学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探索》.语文教学通讯,2012-6C
[2] 宋丹.《模仿课文语言,提升语言实践能力》.语文教学通讯,2012-4C
[3]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陆睿英《紧扣教学文本,有效随文练笔》,《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S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