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带头人”视角下“党建+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以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科元,赵亚玲,林顺虎

(宜宾学院外国语学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摘要

本文围绕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以“党建+课程思政”模式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中的实践路径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强调全球视野和文化多样性,适合开展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挑战,包括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融合难度大、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不足、成效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笔者给出三方面的改进建议。“党建+课程思政”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全球责任意识,也有助于增强课程育人实效,为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路径。


关键词

党建+课程思政;双带头人;跨文化交际学;文化自信;育人实效

正文


2018年5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10月,第二批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工作启动,至今已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示范案例。“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的核心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建设目标引领推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上台阶,着力把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中坚力量。健全完善符合高校实际、兼顾学科专业特点、可示范可推广的“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作体制机制,引领带动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保证。

一、跨文化交际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和群体间交流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带来的沟通差异,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内容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涵盖语言、非语言符号、礼仪、信仰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注重全球视角,强调学生对国际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帮助其在国际交流中增强适应性和包容性。

通过介绍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增强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自信。这与思政教育中“增强文化自信”的目标一致。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在全球视野中理解中国的文化角色和价值,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在跨文化交流中,学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因此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不同文化中的价值差异,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跨文化交际学重视对世界的了解和尊重,能够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兼具包容心和责任感,思政教育可通过课程帮助学生在国际事务中树立公平、和平与合作的观念。

 

通过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文化认同、全球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这种结合对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又兼具国家认同感的“有担当”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党建+课程思政”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中的实践路径

 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中,推动“党建+课程思政”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实践路径入手:

1. 发挥党支部书记的引领作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党支部书记既是学术带头人,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带头人。他们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党性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榜样示范和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在跨文化视野中坚持中国立场,增强文化自信。党支部书记通过制定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团队等环节,将党的理论与政策精神引入课程内容。例如,将国家文化政策和“中国故事”融入跨文化交际案例中,通过展示真实的中国文化交流案例,帮助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树立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过程

 结合国际交流实际案例,在课堂中引入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的经典实例,如“一带一路”合作中的文化交流和冲突。通过这些案例讨论,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我国文化的独特性与价值。开展角色扮演、辩论赛等互动环节,模拟跨文化沟通情境,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差异的同时树立尊重和包容的态度。通过在互动中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组织学生参与真实跨文化项目,如中外学生交流、国际志愿者服务等。在项目中融入思政教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跨文化交流,深刻感受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并在对比中强化文化自信。

3. 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量化“党建+课程思政”的成效

除了传统的知识掌握情况考核,还增加学生的思政学习成效考核。通过小组项目、案例分析报告等,评估学生在文化认同、国家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素养方面的进步。建立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或访谈机制,收集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度,及时反馈调整教学内容。结合党支部的活动记录和教学成果,评估“党建+课程思政”在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引导方面的实际效果,确保思政内容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中的持久、有效融入。通过这些路径,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中的“党建+课程思政”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全球视角下增强文化自信,还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三、问题与挑战

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中实施“党建+课程思政”时,可能会面临以下三个主要问题与挑战:

1.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有效性与适配性

跨文化交际学本身偏重文化差异与全球视野,而思政教育侧重国内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如何自然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避免强行灌输,是一大挑战。并且,部分学生可能认为跨文化交际应侧重国际视角,可能会对思政内容的植入产生抵触情绪或不认同,导致思政教育效果不明显。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党的政策、理论与文化交流的具体问题有效联系,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同,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2. 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与课程教学能力的平衡

跨文化交际学的教师通常在文化、语言方面经验丰富,但未必有系统的思政教育培训,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时存在内容浅显、深度不足的问题。要求教师在跨文化教学内容中同时承担思政教育职责,可能会增加教学工作量,特别是需要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学生反馈等方面增加额外的工作时间和精力。部分教师可能认为自己应当专注于学术内容,不习惯将政治或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从而影响“党建+课程思政”的落实效果。

3. 课程思政成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完善

跨文化交际学中的思政目标,如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国家认同等,往往是长期影响,难以通过传统的考试或课堂表现来直接量化,评估其效果存在困难。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中,如何准确评估学生的思政教育成效,如其价值观、文化认同的变化,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标和标准化方法。思政内容的融入在短期内效果可能不明显,缺乏系统的反馈机制难以及时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影响“党建+课程思政”的长期成效。

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在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以确保“党建+课程思政”能够真正发挥育人效果,并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中实现有效的融入和应用。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党建+课程思政”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提出以下三个对策和建议:

1. 加强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融入能力针对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特点,开展专题培训或工作坊,为教师提供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巧,帮助他们在课堂中融入党建和思政元素。组织有经验的党支部书记或“双带头人”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展示如何自然、深入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其他教师提供实际教学参考。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包含符合跨文化课程特点的思政案例、教学素材和参考文献等,帮助教师找到适合的内容素材,在不增加教学负担的前提下更好地结合思政元素。

2. 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入

在课程中引入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问题(如文化冲突中的民族立场、国际交流中的中国文化自信等),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在讨论和分析中自然接受思政教育。设计跨文化交流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与留学生的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志愿者活动等,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交流中体会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结合案例教学、互动式课堂和项目式学习,借助实际跨文化交际场景中涉及的文化价值和认同议题,激发学生对思政主题的兴趣,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

3. 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完善思政成效评估

设计综合性的评价标准,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思政认识和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的表现,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参与、案例分析报告、反思性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成长。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学生对课程中思政内容的接受度和反馈。根据反馈数据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思政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需求和课程实际。不仅关注课程期内的即时成效,也可以尝试进行长期跟踪,如在跨文化活动后一定时间再收集学生反馈,评估其思政观念的长期影响,确保“党建+课程思政”能产生持续的育人效果。

通过这些对策,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将“党建+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使思政教育既符合课程特点,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基金项目:第二批四川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项目)

 

参考文献:

[1] 陈峰.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跨文化交际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 2), 100-105.  

[2] 张建军.‘课程思政’在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外语教育研究,2019(5): 28-35.

[3] 杨晓燕.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10): 42-46.  

[4] 李军伟.“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

[5] 刘婷.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双带头人’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20(8)88-92.  

[6] 王伟.‘党建+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 2021(5):46-50.

[7] 高琼.高校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教育科学研究, 2020(9): 54-60.  

[8] 刘瑶.‘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1(11):34-39.  

[9] 李娜,黄丽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4): 77-83.

[10] 周琳, 李明辉.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探析 [J].现代教育管理,2022(6):45-5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