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以《桂花雨》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理解能力;实践机会
正文
引言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其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阅读与写作则是语言学习的两大核心要素,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强调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的迫切性。
读写结合教学不再仅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简单延续,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巧妙融合阅读与写作活动,通过深度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再以写作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这样的教学模式旨在打破读写分离的传统壁垒,构建一个读写互动、思维活跃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养分,在写作中抒发情感,最终实现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双重提升。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性
(一)读写结合提升阅读能力
读写结合教学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写作来整理和表达阅读所得。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加专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细节信息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写作的过程也是对阅读内容的再创造,它要求学生将抽象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文字,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进一步巩固了阅读成果。而且,读写结合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学生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往往会主动寻求更多的阅读材料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这种由内而外的阅读动力,远比外部强加的要更为持久和有效[1]。
(二)读写结合提升理解能力
阅读是理解的基础。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从而拓宽视野,增强对世界的认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文本的字面意义,还要能够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如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目的等。这种对文本的多层次理解,正是读写结合教学中阅读环节所追求的目标。写作是理解的深化。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将阅读所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想,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促使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通过写作,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思路,明确自己的观点,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2]。
(三)读写结合提升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这些素材和技巧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如何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能够领略到不同文体的特点和风格,从而拓宽自己的表达视野。读写结合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受到某些文本的启发,产生强烈的表达冲动;而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则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构思和表达。这种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一)依据新《课程》设立读写目标
新课程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设立读写目标时,要将这些核心素养融入其中。例如,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读写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式,并准确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像阅读描写景色的文章后,学生能运用其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校园景色。新课程倡导课程内容的整合,打破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对于读写目标,要考虑如何将不同体裁、不同主题的文本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整合[3]。
在班级中,学生的读写能力存在差异。设立读写目标时,要分层设定。对于读写能力较强的学生,目标可以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并创作富有创意的文学作品,如改写经典故事为剧本。对于读写能力较弱的学生,目标则是:掌握基本的读写技能,如能够读懂简单的记叙文,写出通顺的记叙文,逐步提高读写水平。
在《桂花雨》的教学中,读写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以及情感价值目标。读写结合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认读、书写《桂花雨》中的生字词,并将这些字词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例如,学会“糕饼”这个词后,能在描写家乡美食的小短文中准确使用。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在表达情感和描绘事物方面的作用,如“浸”字生动地表现出桂花香气弥漫的状态,学生能在自己描写环境氛围的语句中借鉴这种用词的精准性。借鉴《桂花雨》围绕桂花展开回忆性叙述的篇章结构,以自己喜爱的事物为中心,构建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如按照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故事、所蕴含的情感等板块来写“家乡的小河”。
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要求学生通过精读《桂花雨》,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等),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在阅读时,学生对文中描写桂花雨的场景进行细致分析,如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烘托欢乐的氛围,在写作描写校园活动时就可以借鉴这种手法。运用在阅读《桂花雨》中所学到的圈点批注法,对自己的作文初稿进行修改。例如,圈出文中描写桂花香气的精彩语句,在自己描写家乡美食味道的作文中,通过批注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描写是否足够生动[4]。
情感价值目标上,通过读写结合,使学生与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以及思乡之情产生更强烈的共鸣。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如写自己对家乡事物的情感,能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且将自己类似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培养学生对家乡事物的热爱之情,像作者热爱桂花一样,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用文字表达出对家乡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的热爱,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
选择适合的读物,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读物。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图文并茂、故事性强的绘本。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可以推荐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学校方面,可以打造书香校园,在教室设置图书角,摆放各类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定期更新。还可以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如读书演讲比赛、读书漂流等。家庭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多读书看报,同时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小角落,放置孩子喜欢的书籍。教授阅读方法,教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会圈点批注。例如,在阅读描写人物的文章时,圈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词句,在旁边批注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5]。
丰富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名人名言等摘抄下来,并且经常复习,在写作时灵活运用。鼓励自由表达,在写作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和创意表达。例如,当学生在作文中把月亮想象成一艘弯弯的小船,里面住着外星人时,教师不要否定这种新奇的想法,而是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学校可以创办校报、作文选集等,为学生提供发表作品的机会。班级里也可以定期开展作文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在同学们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增强自信心,从而更愿意写作[6]。
教师在讲解《桂花雨》之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琦君的生平经历,特别是她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例如,讲述琦君的故乡在浙江温州,她童年时期的许多美好回忆都与故乡的人和物相关,而桂花就是其中重要的元素。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思乡情感。展示一些桂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桂花的外形、颜色和生长环境。可以播放桂花盛开时满树金黄、香气四溢的视频,同时介绍桂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象征美好、吉祥等,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教师示范精读方法,如圈点批注。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展示自己对描写桂花香气的句子的圈点批注过程。例如,对于“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教师圈出“浸”字,批注“‘浸’字生动地写出了桂花香气浓郁,弥漫在整个村庄,仿佛将村庄浸泡在桂花香之中,这个字用得非常精妙。”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方法,对课文中的其他词句进行圈点批注,如描写摇桂花场景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桂花雨》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按照“喜欢桂花 - 摇桂花 - 桂花雨 - 思乡之情”的线索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语句,如开头部分“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点明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基础。
(三)增加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实践机会
开展多样化的读写结合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典型段落或文本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仿写是读写结合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的典型段落或句子,让学生模仿其结构、语言风格或表达方式进行写作。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其精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结构和语言特点,并鼓励其提出问题和分享见解。在阅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和体会。这种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7]。
根据《桂花雨》中的情节,如摇桂花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要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想象自己是作者或者文中的其他人物,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当时的情景。例如,扮演作者的学生可以说:“快来呀,我们一起摇桂花啦,看那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多美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采访活动,采访对象可以是其他班级的同学或者老师。采访的主题可以是“你对《桂花雨》中的思乡情感有什么理解?”学生需要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进行追问或者总结,这对学生的口头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很好的锻炼。如果条件允许,带领学生到社区进行采访活动,采访社区居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并且与《桂花雨》中的思乡情感进行对比。学生要将采访的结果整理成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来阐述采访的内容和自己的分析[8]。
三、总结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读写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化表达。同时,新课标强调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读书笔记、读后感、仿写练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读写能力。新课标还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与过程性,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与反馈。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成长进步,给予及时、具体的指导与鼓励。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实践应用与过程评价,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淑敏.读写结合 相互促进——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浅析[C]//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信息化理论与教育发展分论坛论文集(一).2023.
[2] 白玛央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新思考[J].互动软件, 2023(5):343-344.
[3] 魏艳莲.巧阅读 妙写作——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探讨[J].女报, 2024(3):0121-0123.
[4] 其米曲珍.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施策略探究[J]. 2021.
[5] 左金娣.单元统领下的小学语文融合教学策略——以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22(011):000.
[6] 林义玉.读写结合,节节高升——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分析[J].格言, 2022(5):24-26.
[7] 唐艳.新课标下开展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2(6):92-94.
[8] 郭晓芳.新课标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J].新作文:教研, 2021(6):0190-0190.
作者简介:刘春霞 女 陕西榆林 汉 一级 榆林市横山区第六小学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