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教育为指导探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佳惠

昆山高新区紫竹小学 江苏 昆山 215300

摘要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全学科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站在这一背景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展开分析,首先分析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德育教育为指导的必要性;其次,讨论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再次,分析了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在这一基础上以德育教育为指导形成了包括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丰富教育资源、有效创新教学方法、落实动态教学评价在内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德育教育;德育为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

正文


前言《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发布代表着我国健康教育进入新阶段,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路径,也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基本战略实现的基础保障[1]。如今社会环境复杂、家庭教育千差万别、学校教育改革正向深水区挺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要与时俱进,要以德育教育为引导,做到理念融合、资源整合、方法创新、评价改进,真正地落实育人为本、德育当先。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德育教育为指导的必要性

1.是实现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全学科化所需

    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德育教育一体化》《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均不同程度提出了德育教育全学科化、心理健康教育全学科化。将德育教育作为指导,引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二者融合并且实现全学科化建设,即提升心理健康教师、各学科教师的德育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达成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的融合,实现多学科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的。

2.发挥德育“压舱石”“方向标”的重要作用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发现问题为导向,融入一些心理疏导,力争化解学生不良情绪。然而,随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复杂,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无法有效提升小学生心理环境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以德育教育为指导,彰显了“育人为本、德育当先”,更能够发挥德育“压舱石”“方向标”的作用,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拥有较高的站位和良好的精神底色。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1.同向同行共同作用于小学生的意识形态

    德育是教师运用道德素养、哲学思想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品质素养、政治思想进行全面培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2]。由此可见,二者都作用于小学生的思想、精神,对小学生意识形态具有积极影响。

2.二者融合拥有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教育提出了“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等要求。这些要求为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更帮助小学明确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站位。另外,教育部作为教育改革发起者,发布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意见,其中要求思想政治课要与其他学科融合(德育是塑造学生良好道德观念,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前提。德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与其他学科融合的体现)。教育部发布的该意见,无疑使得小学德育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拥有了系统的智力支持。

三、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指的是教师在某种理念指导下,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进行的具有程序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传统授课模式(讲授式)、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为主。无论是哪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是由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构成的。从当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念未及时更新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一部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并未有效融合,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融入了游戏、活动、体验、调试等环节,但因为缺乏德育教育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较高的站位,导致工作方向不清晰、资源整合不合理,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健康底色。

2.资源管理较粗放

    目前教育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全学科化,这也给资源管理带来了挑战,需要有关主体将教材资源、生活资源、网络资源整合起来。但目前部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管理比较粗放。具体的表现是:第一,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这种情况在基层小学尤为明显。第二,教材当中资源挖掘不充分。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当中存在照本宣科的行为,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当中德育元素、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第三,生活资源开发不足。部分教师未将家庭资源、社会资源融入进来。第四,网络资源利用不足。部分教师并未有效利用网络热点新闻渗透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3.教学方法整合差

部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并未将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融入到课堂当中,不能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因为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导致教材资源、生活资源、网络资源等得不到充分利用。

4.教学评价未更新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进来,以此打通师生、家校信息屏障,有效评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但部分教师并未形成动态评价意识,仍然将静态评价作为评价模式,无法有效发现自身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则因为信息技术掌握不佳,无法有效落实动态评价。

四、以德育教育为指导创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对策

1.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第一,落实以生为本理念。新课改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根本任务,“以生为本”则是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情,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性;教师只有找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德育的连接点,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德育为指导,而不是生硬地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生硬捏合。在以德育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教师要多观察班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对他们的心理倾向进行预判,并深度研究这种行为是否因为德育教育内容不完整而导致,若是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则立刻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发挥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所具有的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如此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有效融合,且发挥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例如,班级里杨同学最近忽然出现了自卑情绪,不再热心于班级集体活动。这种突然性的改变,引起了班主任教师的注意。后者立刻以一对一方式沟通,了解到他的父母感情出现了问题,对他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班主任便积极联系杨同学父母,将杨同学最近的表现做了详细介绍,提醒他们莫要因为感情问题波及孩子,让孩子出现人格问题,这将成为他们一生的痛。在班主任教师数次沟通下,杨同学父母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要积极地解决杨同学当前问题。同时,班主任教师动员班干部向杨同学送温暖、表关心,以团体力量消除他的负面情绪。班主任教师又对杨同学进行了德育引导,渗透他独立自主意识,让他变得更加坚强。在这个案例当中,教师很好地落实了以生为本理念,而且将德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明确了杨同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独立自主、坚强果敢),使其心理耐受力得到提升,即便后续他的父母离异,也不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第二,落实全学科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两者在培养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方向上存在诸多关联[3]。正源于此,教育部才会在文件当中要求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小学教学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学习这些文件精神,要求各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学情等,有效落实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善于通过德育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以及超我意识,这样才会使得学生拥有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以及学习态度。

     第三,落实“三全育人”理念。该理念的落实有利于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的融入,使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通过社会先进模范的引领,让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并在价值观作用下滋润心灵,使得他们摆脱娇气、不能吃苦、对父母依赖等不良心理,变得更加自主和独立。

2.积极丰富教育资源

    第一,深挖教材资源。在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全学科化的背景下,小学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当中富含的德育资源,各学科教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将它们挖掘出来,以确保德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例如,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抄作业的不良行为,根源在于不劳而获的心理。为此,教师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将我国古代数学家故事融入进来,详细介绍了数学家在攻克数学难题过程中的心理路程,赞扬了数学家不怕苦、不怕累,并对不劳而获的行为加以批评,指出这种行为的不良后果。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点名批评,避免该同学出现逆反心理。

第二,收集生活资源。将学生引入到具有正能量的生活氛围当中,可以有效消除小学生心理负能量。故而,生活资源的收集、应用显得十分重要。地方方志馆具有本地浓厚的文化积淀,可以作为青少年“知我历史,爱我家乡”的特殊教育资源加以使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建成600余个方志馆。这些方志馆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不同,能够更精准地普及国情地情知识,是爱国、爱乡、爱家的教育基地[4]。生活资源当中,家长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需要纳入到生活资源范畴,由班主任教师以家长群形式做到信息共享,动态输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力求与家长建立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良好自我意识(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范畴)、超我意识(属于德育教育范畴),让学生的超我意识引领自我意识,构建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三,利用网络资源。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将至今仍被人们广泛议论的“老人跌倒扶不扶”作为教育资源,让学生思考这一现象是法律问题、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学生经过认真讨论之后认为,大部分人趋利避害,怕扶老人给自己添麻烦,所以这个问题从表面看是法律问题、道德问题,而根在心理问题。

3.有效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法。教师将小学生都在热议的网络新闻作为案例,带领大家分析新闻人物心理特点、行为后果,使得小学生充分地意识到不控制不良情绪、不良行为的可怕后果。像教师将“网瘾”作为话题,引入一个个网络端新闻案例,让小学生认识到网瘾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及可怕后果。同时教师以德育教育为指导,将积极的生活态度作为目标,引导小学生讨论如何有效应对“网瘾”。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了“尽量少玩电脑游戏”“除非必要少用电脑”等对策。如此,小学生既认识到网瘾对心理环境的危害,又能站在道德角度分析应对策略,提高了小学生心理防范意识以及能力。

第二,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可以降低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抵触心理,教师也可以通过小学生心理游戏表现,对他们心理健康状态加以评估。例如,教师让小学生画卡通人物的五官,小学生将把此时此刻心理状态折射到漫画脸谱当中。教师能够轻松地掌握每一位学生此时的心理状态。但这仍然不够,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确认让小学生愤怒、喜悦、忧伤的根本原因,于是继续问道:“大家画的是谁呢?”有学生回答是妈妈,她的画面当中是笑脸,由此可见该生的妈妈对孩子很有耐心和爱心。最为关键的是,通过游戏教学法找到某些学生心理问题根源后,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德育对该问题的疏导作用,选择适当的德育方法,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第三,家校对接教学法。家校对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家庭、学校合作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以此实现教育优质化目的[5]。该教学方法当中,需要教师联合家长,以教育闭环促进小学生(孩子)形成良好心理环境。例如,为了让小学生更加阳光,教师抓住传统节日,联合家庭创设亲子活动,以此提高家长的陪伴意识,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有利于渗透德育,让德育对小学环境以及家庭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指导。在一次亲子活动当中,班主任教师发现刘同学不配合父亲,经过深度沟通发现这位父亲总是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每天都是言语讽刺,导致刘同学出现了严重的叛逆心理。为此教师与该家长深度沟通,使其认识到自身教育问题,同时教师与刘同学沟通,使其认识到父亲的初衷是为他好,只是方法不得当。同时,教师还引导刘同学学习“扼虎救父”“卧冰求鲤”等二十孝故事。经过班主任教师的持续努力,最终改善了这对父子的关系。

4.落实动态教学评价

在落实动态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形成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意识,即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基础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形式[6]。例如,在“情绪管理”这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当中,教师将“培养小学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为目标,以“良好的自我情绪控制力是一个人良好品质的体现”作为指引,并利用智慧课堂录制了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后教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德育指导设计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最终对这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德育指导形成综合评估。动态教学评价当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小学生彼此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反思自身,以品德优秀者为楷模,让自身远离不良情绪。

总结:总而言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需要将德育教育作为指导,使得该项工作拥有健康指引以及底色。为了促进德育作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教师需要从理念、资源、方法、评价四个维度作出改变。只有从内心接受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才能最终保证各类德育元素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发挥出德育元素的心理指引、心理疏导等功能。

参考文献

[1]冯世昌.高质量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三重逻辑:准则、挑战与破解[J].当代教育论坛,2023(2):93-103.

[2]樊小红.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途径探析[J].幸福生活指南,2023(27):157-159.

[3]马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的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6):I0014.

[4]许雅晴,谢妍妍,李常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以“爱我家乡”主题读本为例[J].出版广角,2022(6):72-76.

[5]汪宏.基于家校共育视角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美眉,2023(5):0010-0012.

[6]周菊芳.人本化背景下德育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0(S02):118-1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