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精准路径与激励机制探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廖宇丹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本文深入剖析了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迫切性与深远意义,特别是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视角下,系统探索了实施精准培育路径与构建高效激励机制的具体策略。通过创新性地将积极心理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精准捕捉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个性化定制培育方案,同时构建涵盖多元化奖励、精神与物质激励并举及长期跟踪反馈的全方位机制,本文旨在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注入新活力,提供详尽且实用的操作指南,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显著提升与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精准路径;激励机制;学生管理

正文

 

一、积极心理培育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论述

积极心理培育:高职学生应对多重压力的密钥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高职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重要群体,其成长之路布满了学业、就业与人际关系的重重考验。这些压力如同无形的巨石,时刻考验着他们的心理韧性。因此,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一把钥匙,能够解锁学生内心的压力枷锁,帮助学生以更加乐观、坚韧的态度面对挑战;更是一股动力,推动学生在逆境中寻求机遇,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强化积极心理培育: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核心使命

作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纳入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范畴,不仅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更是对未来社会和谐稳定的长远考量。通过引入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活动等,我们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培养其成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精准路径

(一)积极心理融入专业课程

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广阔舞台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应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方方面面。其中,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倡导与专业教师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如何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融入积极心理的元素,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滋养心灵,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具体而言,这种融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得以实现。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逆境中的市场机遇”为主题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企业在面对市场挑战时的应对策略,从而学会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又如,在护理专业的实训课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处理患者情绪波动的场景,运用积极倾听、同理心等积极心理技巧,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增强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另外,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了一个名为“财务困境中的积极应对”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在该项目中,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模拟一家面临财务困境的企业,需要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策略,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改善方案。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乐观,并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最终,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还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心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准识别个性化心理需求

在高职学生管理这一细致入微的领域中,精准识别并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鉴于高职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兴趣爱好及未来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的差异,他们的心理需求自然也呈现出丰富多彩而又高度个性化的特点。为了深入了解并精准把握这些需求,我们应采取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估手段。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我们可以获取大量基础数据,对整体心理状况有初步的了解。而更为深入的心理测评,如人格特质分析、情绪状态评估等,则能帮助我们揭示学生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此外,个别访谈作为一种直接且高效的沟通方式,更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它能让我们听到学生最真实的声音,理解他们独特的心理需求和困扰。

例如高职院校在一次心理普查中发现,某班级有几位学生频繁出现社交回避行为,经初步访谈判断,他们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为了更精准地识别问题并提供帮助,学校组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对这几位学生进行了更深入的一对一访谈和测评。结果显示,这些学生由于长期缺乏自信,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表现不佳而遭受嘲笑或排斥,从而形成了严重的自我封闭。针对这一具体情况,学校制定了差异化的心理干预方案。一方面,为这些学生安排了系统性的自信心训练课程,通过角色扮演、成功案例分享等方式,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自卑心理,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还组织了专门的团队建设活动和社交技能培训,鼓励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互动,学习如何与人有效沟通、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生的社交能力显著提升,自信心也得到了明显增强,重新融入了集体生活。这一案例生动展示了精准识别个性化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及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价值。它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理解和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性,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提升。

(三)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育方案

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精准识别学生个性化心理需求仅仅是第一步,而真正将这份理解转化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动力,则离不开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培育方案。这些方案如同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成长蓝图,旨在引导每位学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时,我们需深入挖掘每位学生的兴趣所在、性格特质及能力潜能。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对艺术创作充满热情,却对自己的创造力缺乏信心;有的学生则擅长逻辑思维,但在团队协作中显得较为孤僻。针对这些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可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培育活动。对于前者,可以组织创意工作坊、艺术展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创作的乐趣,逐步建立自信;对于后者,则可以通过团队拓展训练、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其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例如高职院校有一位学生小李,性格内向,对计算机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难。学校通过心理测评和个别访谈,了解到小李的这一特点后,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个性化的培育方案。方案中,除了安排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外,还特别加入了社交技能提升课程,如公众演讲、团队协作等。同时,学校还鼓励小李参与校内外的技术交流活动,让他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李不仅在计算机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还逐渐克服了社交恐惧,变得更加开朗自信。此外,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也是个性化培育方案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份档案详细记录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成长轨迹和变化过程,包括心理测评结果、参加的活动、取得的成就等。它不仅为学生自我反思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也为学校后续的跟踪反馈和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定期回顾和评估学生的成长档案,我们可以及时调整培育方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支持和帮助。

三、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激励机制

(一)构建多元化的奖励制度

在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征途中,构建一套多元化、全面覆盖的奖励制度,无疑是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促进其积极参与和主动发展的关键一环。这一制度的设计,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奖励机制,让每一位学生在心理成长的道路上都能感受到被认可、被激励的喜悦。

物质奖励作为最直观、最具吸引力的激励方式之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学校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对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如奖学金、学习用品、书籍等。这些奖励不仅是对学生努力成果的肯定,更是对他们未来学业和生活的有力支持。然而,物质奖励虽有其独特优势,但精神奖励同样不可或缺。精神奖励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其内心深处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荣誉证书颁发仪式、表彰大会等活动,对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进行公开表彰。同时,还可以设立“积极心理之星”、“优秀心理成长案例”等奖项,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让优秀事迹成为全校师生的学习楷模。

为了进一步丰富奖励制度的内涵,我们还可以引入更多元化的奖励形式。比如,为获奖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学术交流的机会,让其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我、锻炼能力。此外,还可以与校外企业合作,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等方面的优先机会,将心理品质的培育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本高职院校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活动中,创新性地设立了“心理成长基金”。该基金不仅用于资助学生在心理成长方面的学习和实践项目,还设立了“心理成长之星”评选活动。获奖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厚的奖学金和荣誉证书,还得到了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心理工作坊等高端活动的机会。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动了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精神与物质激励的结合

在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激励机制构建中,精神与物质激励的结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物质激励作为外在的驱动力,能够直接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如奖学金、奖品等实物奖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然而,真正的成长动力往往源自于内心,这就需要我们重视精神激励的力量,将其与物质激励有机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精神激励的核心在于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通过公开表彰、颁发荣誉证书等仪式化的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成就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尊重。这种被看见、被肯定的感觉,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成为他们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为了进一步深化精神激励的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如经验分享会、成长故事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有机会站上舞台,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以及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这样的分享不仅是对学生个人成长的肯定,更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激励和启发,有助于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良好氛围。

高职院校为例,校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工作中,巧妙地将精神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学校设立了“心理成长之星”评选活动,获奖学生不仅能获得丰厚的奖学金和精美的奖品,还将在全校师生面前接受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此外,学校还定期组织“心理成长故事会”,邀请获奖学生及其他在心理成长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更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鼓舞,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心理品质的培育中来。

(三)建立长期跟踪反馈机制

在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征途中,建立并实施长期跟踪反馈机制是确保工作成效、促进学生持续成长的关键一环。这一机制不仅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动态监测,更是对培育策略与方法的持续优化与调整,确保我们的工作始终贴近学生实际需求,保持高效与活力。

首先,我们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心理测评、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数据。这些数据将作为我们评估培育活动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和问题所在。同时,运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找出潜在的规律和趋势,为制定更为精准的培育方案提供有力支持。其次,与学生建立紧密的沟通联系网络至关重要。我们应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倾诉的平台和机会。同时,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或小组形式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成长变化,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持续的关注和关怀,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成长中的挑战与困难。

例如,本校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工作中,建立了完善的长期跟踪反馈机制。不仅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和问卷调查,还创新性地引入了心理成长日记制度。鼓励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化、成长感悟及遇到的问题,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审阅和指导。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心理成长热线线上心理咨询平台,为学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心理支持。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校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并针对性地调整培育方案,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道路上稳步前行。

结语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通过精准路径和激励机制的实施,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聂述文.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路径研究[J].知识窗(教师版), 2023(4):51-53.

[2]庞辉.以心理健康课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探索[J].成才之路, 2023(11):37-40.

[3]王远.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品质培养思路[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10):68-69.

[4]路璐.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改进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6(7):118-1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