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杜佃龙

邯郸工程高级技工学校 邮编:056106

摘要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包括追求卓越、坚持不懈、忠诚职守、创新求正,这一精神可细分为“匠心”、“匠术”、“匠德”三个层面。具体而言,我国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涵盖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基本要素,更具有其独特之处:它既是对我国传统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光大,也融入了对国际工匠技艺的学习与吸收;既是响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的产物,也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科学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重要精神支柱。


关键词

匠心 匠术 匠德 工匠精神

正文


一、强国梦背景下的工匠精神

(一)工业4.0是强国梦的必由之路

21世纪对于全球来讲已经成为“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的时代,中国的制造业规模排名世界第一,然而,我国产品普遍存在档次偏低、结构性问题显著、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与美、德、日等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明显。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产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中国的制造业还没有具备像世界制造强国那样整体上规模雄厚、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质量好和在国际工业产业链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特长和优势。这些特长和优势是保证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繁荣以及维护一个国家安全的基础。

(二)工业4.0需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工业4.0的万事万物互联互通,其实就是利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联通建立一个全新的生活、生产场景。通过互联网将机器设备、数据信息以感知以及传递等方式形成人类需求的网络终端,最终从生产、生活方面满足人类需求。工业4.0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无论是工人还是管理者,客户还是供应商,“人”才是工业4.0的核心。在整个互联互通的环节中,人起到了主导作用。工业4.0代表着一场跨越多个领域的业务与知识融合,它将逐步构建出一个全方位的产业链和生态体系。在这一进程中,人才资源是成就制造业强国梦想的关键所在。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者个人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当前劳动者的努力奋斗,劳动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近几年国家在政策方面进行了积极引导,拍摄了《大国工匠》系列宣传片,学校也从专业课和思政课程人手,让即将步人劳动岗位的学生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劳动者工匠精神培育取得了一些成效。    

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虽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要达到既定的目标还要进一步推进。在培养劳动者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诸多挑战仍然存在。识别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一)工匠精神培育内容有待丰富
    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系统化、理论化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在国家层面上,培育政策文件较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需要细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学校层面上,工匠精神培育更多是集中在技工院校。由于部分技工院校对自己的培养目标、办学导向定位不准确,只强调人才的培育与企业的需要保持协调同步,导致它们在管理模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僵化特征,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而这与国家强调的培育“工匠型”技能人才要求相去甚远,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

在企业层面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要在企业文化中体现出来,类似《大国工匠》等系列专题片在企业文化中还需要进一步转化。一些企业只是将培育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创新、敬业等品格尚未通过实践激发出来,导致培育内容不够丰富,且缺乏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企业培育工匠精神,需要与学校进行合作,培养能够对接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系建构还需完善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系还不完善,企业、技工院校与劳动者都需要完善的培育体系。虽然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拥有较高的就业率,然而在挑选就业单位和岗位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只能进入中小企业,或者是从事技术要求不高的职位。从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来看,工匠精神的培育多零零散散,缺少方法,不成体系,没有建立明确且完善的校园内部培育体系。
    (三)工匠精神培育方法需增加创新性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培育过程中的方法要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有所创新。虽然有《大国工匠》系列宣传片,但是主要表现在报纸、新闻、广播、纪念馆等传统宣传方式上,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了限制。《大国工匠》系列宣传片一方面让我们通过镜头近距离感受到我们国家的隧道爆破工、特高压带电检修工、火箭燃料的“雕刻师”等“大国工匠”的了不起;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工匠精神好像只与那些制造业的工人们息息相关,别的行业不需要这样的精神。特别是有的人会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制造业的相关工作,好像没必要培养这种精神。宣传还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将工匠精神内化,各个行业把培养工匠精神的重任,多数寄托于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育上,而忽视了企业自身对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培育,企业培育工匠精神的方法也需要创新。

三、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2019年对甘肃的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我国经济的稳固基础在于实体经济,要增强其实力,就必须依赖众多技术型人才,并且要积极推广工匠精神。”结合新时代国际竞争格局以及国内制造业升级的现实条件,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各方分别通过政策导向、文化引领、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等措施,形成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合力,以提升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量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为了打造强劲实体经济、推行创新引领的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将促进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顺利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的行列,最终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一)政策导向: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社会必须尊重劳动精神、奋斗决心、奉献心态、创新观念和节约品质,以此来塑造新时代的社会风格和形象。随后,河北省推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均强调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从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到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纳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各行各业中,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更深远的含义,它为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征程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普及和培养工匠精神正在逐步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二)文化引领:工匠精神培育的氛围营造

高技能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一种浓厚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在尊重工匠、鼓励创新和创造性劳动的氛围中更容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地培养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代表了一种理想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它更是劳动者应坚持的核心理念,包括对工作的热爱与敬业、对技艺的精细打磨、对创新的实际追求和对卓越的不懈奋斗,这些构成了劳动者的职业观、职业态度以及职业道德。我们应当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加强国际职业教育合作,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水平,办好技工院校,强化企业技能培训,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工匠大师评选等活动,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平台,在全社会形成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浓厚氛围。

(三)校企合作: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要求

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必须意识到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满足国家需求、企业发展与学生个人成长的三重必要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技工教育机构育人的关键途径和趋势。目前,技工院校在校企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需实施以下五个策略:首先,双方应以工匠精神为导向,联合编制人才培养计划。其次,双方应以工匠精神为基石,合作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课程。再次,双方应以工匠精神为连接,联手提升实践实训的教学效果。第四,双方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推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结合。最后,双方应以工匠精神为动力,共同锻造一支卓越的教师团队,传承工匠精神。

(四)课程改革: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阵地

“工匠精神"已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追求更美好生活和提高发展品质与效率的今天,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越来越成为社会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支柱,对于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完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使用机制、评价标准和激励政策,积极推动技工教育的发展,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迅速培育出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全社会应倡导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鼓舞广大青年通过技能实现个人成就、为国家贡献。工匠精神的复苏,是多方协作的结果,源自于全球对实体经济的新一轮重视、消费社会转型末期的需求,以及互联网时代匠人个体存在方式的复归所共同引发的。

当前,我国工业工人的整体素养和技术能力尚不足够,这是导致我国工业制造“规模庞大但非强盛”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产业工人队伍,缔造更多“大国工匠”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广泛讨论背后,反映出对拥有工匠精神“匠人”的极度渴望,这种渴望表现为“工匠人才短缺”,而这正是技工教育所肩负的使命。同时,工匠精神的再度兴起,也为技工教育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以促进“中国工匠”的培育工作。

对于技工院校而言,培养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切且关键的任务,同时也是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品质的必然要求。技工院校的人才培育最终需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上。工匠精神的塑造应当从意识形态层面得到重视,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讲授和实习实训之中,营造校园内浓厚的工匠精神培养氛围。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技术精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逐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技工院校应当合理规划并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技能实操为入手点,顺应时代需求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流程,构建起一套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中国工匠艺人。

参考文献
[1]曹顺妮.工匠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陈亮.专心做到最好:匠人精神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3]关晶.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比较与借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课题编号:JRSJY-2024-1010)研究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