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策略分析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晓刚

兰州市外国语学校730000

摘要

“参与式教学”在新时期背景下,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其重视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否参与课堂、是否和他人(包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作为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师,融合参与式教学能够显著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深化科学素养、提升实践能力,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本文中,主要探究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理念的渗透策略,期望能够为其他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课堂实践策略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参与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参与式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意义

“参与式教学”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出来的,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意义建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潜能开发,认为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在特定情境中的实践获得的,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三者相互融合,能够显著提升学科教学的效果,是新时期背景下值得关注的一种课堂模式,在生物学科中,其实践意义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参与式教学”的融合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提问、讨论和自主研究等方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和投入。

其二,“参与式教学”的融合可以显著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学生们不仅能够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还能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意见,从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交技能。

其三,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生物知识,加深对生物现象和原理的理解,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使他们对生物学科产生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其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单向传授知识的主体,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考来质疑和验证信息,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五,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地体现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以及创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力。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策略

(一)构建“参与式”情境,引起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采用“参与式教学”策略,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互动性,首先教师需要构建一个“参与式”的教学情境,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来说,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利用生活化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如讲解“唾液淀粉酶”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举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在咀嚼馒头或大米饭时,学生会感受到一种甜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课堂上品尝一块自己带来的馒头,回忆这种甜味。通过这样参与性较强的情境,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机制,还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参与式”实验,锻炼动手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参与式实验”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来获得知识,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如在教授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种植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了解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还能学会如何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和机制。再如,“细胞染色”实验也是一个很好的参与式实验,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如何进行细胞染色以及如何观察和分析细胞结构,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到细胞的微观结构,还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总体而言,参与式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引入“参与式”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参与式”问题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强烈渴望。如在讲解“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时,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我们吸入的空气会进入肺部?”、“肺泡中的气体是如何与血液进行交换的?”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是如何转运的?”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气体交换机制的理解,这种参与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教学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将“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项目的“风向标”,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深化“参与式”提问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细胞结构”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切片,配合问题“细胞的各个部分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要求他们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学生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还能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构建“参与式”体验,以具象促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利用“参与式”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就是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标本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如在讲解“花的结构”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鼓励每位学生亲自去野外或校园内采集新鲜的桃花(如果由于季节或环境限制无法采集到桃花,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他类型的植物花朵作为研究对象)。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分发放大镜、镊子、解剖针等工具,并引导他们参照课文中的插图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亲眼目睹花的各个组成部分,还能亲手进行解剖,从而更直观地理解花的结构。

在观察和解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小组讨论,通过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共同归纳出桃花的结构特点,这种以实物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操作、用大脑思考,还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疑问和见解,从而实现了“玩中求学”的教学目标。

(五)融合“参与式”学习,融入翻转课堂

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核心位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结合“参与式”学习与翻转课堂的模式,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常所说的“教法”,更准确地应称为“教学法”,它不仅涉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也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教学法既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也受学生认知规律的影响。

以教授“细胞呼吸”为例,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细胞呼吸的机制;接着,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葡萄糖、丙酮酸、还原剂氢等),并让他们上台进行角色扮演,以展示细胞呼吸的各个阶段,表演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评议,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最终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补充,在这种教学法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表演的参与者,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吸收知识,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效果来看,那些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教学法,往往能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感到“学有所得”,而不仅仅是感受到教师“传授了知识”,这将会对其未来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结语:

综上,在“参与式教学”理念驱动下,教师必须要立足学生主体地位,充分探究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当中的“动因”,探索教、理解学,令知识作为“纽带”串联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参与式教学”还有很多应用方式,均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关注课堂优化改革,能够明显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要积极探索、积极实践,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坚持创新的理念,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走得更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2):63-65.

2]刘在军.初中生物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4(16):171-173.

3]雷璐嘉.七年级生物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J].环球慈善,2024(7):0025-0027.

4]邹家竹.初中生物教学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策略[J].电脑爱好者(普及版),2023(5):499.

5]焦敏珂.参与式教学法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路径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36):90-92.

6]张正荣.体会学习的快乐——参与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设计[J].今天,2022(13):0185-018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