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新用,新腔有根”——汉调桄桄的保护整理与创新传承
摘要
关键词
汉调桄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理;创新传承;新媒体
正文
本文系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老腔新用,新腔有根” ——汉调桄桄的保护整理与创新传承(项目编号:202414390027)的研究成果。
引言:汉调桄桄,俗称“桄桄子”,是陕西汉中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于明代末年,成熟于清朝乾隆年间。它融合了秦腔、川剧和汉调二簧等多种戏曲元素,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了川剧和汉调二簧的柔美婉转,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演出风格。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更为多元的娱乐方式的兴起,汉调桄桄的生存现状变得不容乐观,观众日渐减少,班社、剧团纷纷解体,艺人流散,使这一古老剧种陷入了失传的困境。近年来,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动下,汉调桄桄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调桄桄的保护整理与创新传承的研究,探索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教育传承、剧目创新等手段,推动汉调桄桄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1.汉调桄桄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
汉调桄桄,作为陕西汉中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界普遍认为,汉调桄桄形成于明代末年,是秦腔由关中传入汉中地区后,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其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并曾流传到川北、陇东、鄂北等地,是陕西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稀有剧种之一。汉调桄桄的唱腔属板腔变化体,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体现出陕南地方音乐优雅柔和的特点。旦角唱腔高昂,讲究唱“硬三眼调”;花脸擅用“犟音”,声高八度,多以假声演唱,尾音拖腔较长,人称“老少配”。汉调桄桄的唱腔有“软”、“硬”、“快”、“慢”之分,分别表现不同的情绪。其表演追求大幅度夸张,有“箍桶”、“撒莲花”、“耍椅子”等许多独特的技巧,还有不少刀枪、棍棒、拳脚、腾翻的特有身段。汉调桄桄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刘高磨刀》、《镔铁剑》、《夕阳山》、《水灌晋阳》、《红缨披》等百余种剧目为汉调桄桄所独有,这些剧目不仅展示了汉调桄桄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汉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2.汉调桄桄的生存现状与困境
尽管汉调桄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新时代更为多元的娱乐方式的兴起,其生存现状变得不容乐观。近年来,汉调桄桄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观众日渐减少,班社、剧团纷纷解体,艺人流散,使这一古老剧种陷入了失传的困境。一方面,随着电影等娱乐方式,以及以手机作为载体的各类短视频平台的普及,观众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戏曲表演已经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汉调桄桄的演出市场日益萎缩,班社和剧团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许多优秀的演员和剧目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展示。
3.汉调桄桄的保护整理与创新传承路径
3.1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保护整理
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整理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数字化采集、存储和传播,可以有效保存汉调桄桄的剧目、唱腔、表演技巧等珍贵资料,为后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一方面,可以建立汉调桄桄的数字化档案库,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技巧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形成系统的数据库。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打造汉调桄桄的数字化展示平台,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古老剧种的魅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汉调桄桄进行创新性转化,如将传统剧目改编为适合现代观众口味的影视作品或网络游戏,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汉调桄桄的传承与发展。
3.2加强教育传承,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通过加强教育传承,可以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为汉调桄桄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一方面,可以将汉调桄桄纳入中小学和大学的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一古老剧种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汉调桄桄的传承基地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汉调桄桄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精髓。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邀请汉调桄桄的传承人和专家进行授课和指导,提高传承人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可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汉调桄桄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新,推动其传承与发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3.3推动剧目创新,丰富表演形式
通过创新剧目和表演形式,可以吸引更多观众关注和喜爱这一古老剧种,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需要深入挖掘汉中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剧目,展现汉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还可以将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和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借鉴其他戏曲剧种的优秀元素,丰富汉调桄桄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剧目推广和营销,如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进行剧目宣传和展示,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和参与汉调桄桄的传承与发展。加强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将汉调桄桄作为地方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推广和展示,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3.4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
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是推动汉调桄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加大对汉调桄桄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汉调桄桄的传承与发展项目,如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加强对汉调桄桄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如提供生活补贴、创作奖励等激励措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汉调桄桄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还可以加强对汉调桄桄传承基地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和资金保障,为其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结: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在新兴技术的支撑下逐渐呈现,如电影、电视、短视频等,趣味性的内容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人们对传统文化有所忽略,尤其是汉调桄桄,目前其继承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其作为陕西地区的优秀戏曲剧种,既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底蕴,需要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此时则需要重视“老腔新用,新腔有根”。基于汉调桄桄的内容,不断的对行其进行优化创新,借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促进汉调桄桄的传承与保护,助力地方戏曲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昌文,魏义有.汉调桄桄[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2]姚秋霞.“汉调桄桄”的儒家情怀与地域文化特征[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3]王建科.汉水流域戏曲中的三国戏[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
[4]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1.
[5]刘清河.汉水文化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23.
[6]查理德·鲍曼.表演中的文本与语境:文本化与语境化[J],杨利慧译.文化研究,20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