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教育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探究——以《我与地坛》为例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俞卫玲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文公中学

摘要

本文旨在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以整本书阅读的形式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本文选取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深厚的生命教育内涵,并探讨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实践策略。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践探究等方法,系统梳理了生命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模式,重点分析了《我与地坛》文本中蕴含的生命哲学和情感体验,进而设计了一套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其全面发展。本文最终提出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生命教育实施建议,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

生命教育;整本书阅读;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践

正文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应对困难的能力。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与地坛》作为一篇充满哲思与感悟的散文,其深刻的生命意识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通过整本书阅读的方式,将《我与地坛》的教学与生命教育相结合,以期达到提升学生生命意识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1.2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研究以《我与地坛》为研究对象,聚焦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范围涵盖了《我与地坛》的文本分析、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通过对该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本研究试图构建一个适合高中生的生命教育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有效性。

1.3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国内外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积累,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生命教育的内涵、目标和实施策略。然而,将生命教育与具体的文学作品阅读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更是缺乏。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探讨层面,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生命教育尚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和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我与地坛》的教学实践,探索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2生命教育理论框架分析

2.1生命教育的定义与目标

生命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个体认识生命的本质、尊重生命的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核心目标是引导个体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在高中阶段,生命教育还应特别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养,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2.2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

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现代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潜能的发挥,认为教育应当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存在主义哲学则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个体的自由意志,强调个体对自身存在的反思和选择。现代教育学则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这些理论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

2.3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当前,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整体上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部分学校和教师已经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尝试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来渗透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例如,通过讨论文学作品中的生死主题、人物命运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限制,生命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全面有效的教育体系。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是影响生命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生命教育教学活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我与地坛》文本分析与生命教育价值

3.1《我与地坛》作品概述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部散文集,首次出版于1986年。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在残疾后对生命、死亡、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感悟。通过对地坛公园的描绘和个人经历的叙述,史铁生探讨了生命的脆弱性和坚韧性,以及人在逆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心路历程。

3.2文本中的生命教育元素解析

《我与地坛》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元素。首先,作品中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生命力量的赞美和对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向往。其次,史铁生在书中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因疾病导致的身体残疾所带来的痛苦与挣扎,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生活的重新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此外,书中还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如对于“活着”的状态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死亡的平静接受。这些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如何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挑战和苦难的启示。

3.3《我与地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定位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与地坛》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个生命教育的载体。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生命观念和人生哲学,从而拓宽视野,深化对生命的理解。同时,该作品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史铁生人生经历的了解和对其思想感情的体验,学生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会在面对个人困境时保持乐观的态度,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与地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定位不仅是文学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教育的深入实践。

4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4.1整本书阅读的概念与特点

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某一本书籍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和理解。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对书籍内容的连续性阅读,而非片段或章节的孤立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作品的整体认识,理解作者的思想脉络,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深层含义。此外,整本书阅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

 

4.2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应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如导读、讨论、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通过笔记、心得体会等方式记录自己的阅读过程和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书中的问题,分享彼此的见解,以此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4.3整本书阅读与传统课文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整本书阅读与传统课文教学在目的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传统课文教学通常侧重于语言知识和文学技巧的教授,而整本书阅读则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作品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思考。然而,两者之间也存在联系。整本书阅读可以视为传统课文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它不仅包含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还涉及了对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作品风格等多方面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整本书阅读与传统课文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具体课文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整本书阅读获得更加丰富和完整的知识体验。

5《我与地坛》整本书阅读实践探究

5.1实践活动设计

为了深入探究《我与地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价值,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活动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体验和反思作品中的生命哲学和情感表达。活动包括预读引导、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创意写作和主题演讲等环节。预读引导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人物心理,创意写作和主题演讲则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感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2实践活动过程分析

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预读引导了解《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和背景信息。在分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书中的主要议题展开讨论,如生命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模拟书中场景,体验作者的情感变化。创意写作环节要求学生以书中某一主题或情节为灵感,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最后,在主题演讲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对生命的看法。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5.3实践活动效果评估与反思

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学生作品分析等方式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表示通过整本书阅读对《我与地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学生在创意写作和主题演讲中展现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表明了整本书阅读模式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语文能力。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反映在活动初期感到困惑和压力,说明在实践活动设计时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准备。反思中认识到,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整本书阅读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6结论与建议

6.1研究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我与地坛》的整本书阅读实践探究,深入分析了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价值。研究发现,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其全面发展。《我与地坛》作为一部蕴含深刻生命哲学的作品,为高中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平台,使他们能够在阅读中体验生命的多重维度,并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自己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6.2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生命教育建议

基于本研究的发现,建议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生命教育元素。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探索生命的意义。其次,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创意写作和主题演讲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最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每位学生都能从生命教育中获得积极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问题审视与改进路径[D].刘长森.聊城大学2024.

[2]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张悦.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3]建构生命意义引导价值反思——论《我与地坛》的人文教育价值[J].黄涛.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4]走向生命的澄明之境——重读《我与地坛》及其周边文本[J].李德南.南方文坛2016(04)

[5]在消逝中走向永恒——从《我与地坛》看自我超越与生命突围[J].王赫.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