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
正文
跨学科教学在初中化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活了课堂的活力。化学,这门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学科,通过与艺术、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的融合,变得生动起来。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培养其综合素养与创新思维提供了肥沃土壤。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标志着化学教育迈入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新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实现终身学习的关键,包括科学思维、化学观念、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维度,旨在通过化学教育,塑造学生成为具备全面能力与品格的未来科学家和公民。
科学思维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考、逻辑推理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化学学习中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现象,形成合理的科学假设,培养严谨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化学观念,则强调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深刻理解,如物质的组成、变化规律、化学反应等,形成系统化的化学知识体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1]。
科学探究与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亲身体验化学现象,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化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如诚实、客观、严谨,以及对环境、健康、安全的责任意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更应培养对化学科学的敬畏之心,理解化学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策略
(一)创设融合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其抽象性和理论性常使初学者望而生畏。尤其对于正处于青春期,认知方式偏感性的初中生而言,如何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成为教育者面临的重要挑战。新课标下,创设融合课堂情境被赋予了新的教育使命,它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化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以《爱护水资源》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语文、地理等学科知识融入化学课堂,创设生动的人文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课堂伊始,一段关于黄河的古诗词视频,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配以黄河波澜壮阔的景象,不仅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其对自然美景的赞叹,还能自然而然地引出对水资源的讨论。在学生沉浸于诗词与美景的双重享受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水的水质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黄河水的来源、流经地区,探讨水质变化的原因。这一过程中,不仅化学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还能在跨学科的思考中,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环保科学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成因与危害,通过实验演示,如酸碱指示剂检测水样实验,直观展示水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生在亲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环保意识,认识到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2]。
(二)依托跨学科方法理解化学知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传统的单一学科思维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需求。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局限于本学科的教学模式,会使化学知识变得孤立、抽象,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其内涵。例如在“酸与碱”的教学中,像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这类知识点,如果仅从化学学科本身出发,学生往往会陷入理解困境。在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教学中,由于反应现象不直观,教师引入物理学科中大气压强的知识来改进实验。学生运用物理课程中的测量工具,如水银气压计或金属盒气压计,测量反应前后的气压数据。这一举措将化学实验与物理知识巧妙融合,利用物理现象来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这种结合使原本抽象的化学变化变得可感知。学生通过测量气压这一物理手段,能够从侧面“看到”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打破了仅依靠化学现象判断反应发生与否的局限,拓宽了学生理解化学。学生在记录下反应前、中、后的气压数据后,运用数学学科中的折线统计图知识进行数据处理。绘制气压变化数据图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以一种直观的图形形式呈现了化学实验中的数据变化。数学的统计图表成为理解化学知识的有力工具。通过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气压的变化趋势,从而更加确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同时也深化了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性质的理解。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学生将物理、数学知识运用到化学学习中时,他们不再是机械地记忆化学知识,而是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尝试用不同学科的方法解决化学学习中的难题。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开展多学科的深度学习。学生不再孤立地看待各个学科,而是将化学与物理、数学等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使他们在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中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提升对科学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3]。
(三)布置融合探究任务,导向学生合作学习
在核素素养指导下,初中化学教育正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旨在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面对学生间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需创新教学策略,组织合作探究,将学生差异转化为优势,推动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跨学科融合教学,作为一种集各家之长的教学策略,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使他们在熟悉的知识领域发挥特长,实现优势互补。以《生活中常见的盐》为例,教师巧妙融合历史与化学,布置融合性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学生被分为小组,共同研究我国制盐工艺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海水晒盐的原始方式,到现代工业化的精炼制盐,学生在历史长河中探寻盐的奥秘,不仅掌握了盐的成分特性,还理解了其在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各自发挥所长,有的查阅历史文献,了解古代制盐技术;有的负责化学实验,验证盐的性质;还有的整理现代盐的应用实例,分享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丰富的化学知识,还学会了团队协作,如何倾听他人意见,如何整合信息,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教师在各小组汇报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讨论,激发思维碰撞。学生在倾听与交流中,不仅扩展了知识视野,还学会了批判性思考,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年代制盐工艺,学生能深刻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激发出创新的火花。这种融合探究任务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了沟通与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四)引入融合学习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容量
应试教育下,初中化学课堂往往局限于教材本身,缺乏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支撑,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与思考深度。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拓展了课堂容量,使学生能全方位探究化学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以《燃烧的条件》一课为例,教师巧妙引入生命与安全教育的资源,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拓展了学生的思考维度。实验演示燃烧现象后,教师进一步引入火灾逃生技能的相关知识,如火灾初期的应对措施、逃生路线的选择等,引导学生从安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燃烧的条件与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安全教育资料,不仅加深了对燃烧化学知识的理解,还掌握了实用的生存技能,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跨学科融合学习资源的引入,不仅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处探索化学知识,更促进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如,《燃烧的条件》教学中,学生从火灾逃生的视角学习化学,不仅增强了对燃烧三要素的认识,还能学会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采取正确行动,体现了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学科教学不仅让化学知识在更广阔的学科背景下绽放光芒,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元视角,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通过跨学科融合,化学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问,而是连接着生活、连接着未来的桥梁。未来,让我们继续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挖掘更多可能性,培养出更多具备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未来之星,迎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黄美霞.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究——以沪教版九年级(上册)“水的净化”为例 [J]. 名师在线, 2024, (30): 43-45.
[2]谢胜红. 初中化学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以“水的净化”为例 [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4, 41 (09): 36-38.
[3]张娇. 初中化学教学跨学科理念的融合应用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4, (29): 99-104.
[4]韩燕舞,张雪颖.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探索 [J].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 (05): 78-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