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概预算分析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亮

宁夏中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宁夏银川 750001

摘要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概预算是建筑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对控制项目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关键作用。围绕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理论、影响因素及当前问题展开分析,系统探讨了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流程、常见问题及优化策略。通过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完善管理体系和提升专业人员素质,可有效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和预算编制的精准性,为实现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概预算;优化策略;信息化技术

正文


1 引言

对工程造价而言,建筑工程概预算的作用在于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规模,且能够提高综合效益,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概预算方案,能够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夯实基础。新形势下,需要不断提升工程概预算编制水平,以满足工程造价合理控制的要求,同时加强工程造价控制,实现对风险投资的有效控制,提高工程投资预算效果,为工程施工管理提供保障,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的综合意义。

2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现状

2.1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预测、控制、分析和调整的一系列活动,其目标是在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科学的方法对项目的成本要素进行全面管理,有效控制资源的浪费,优化投资结构,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

造价管理涵盖了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结算审计以及竣工决算等内容。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闭环管理系统。管理的关键环节在于预算的精准性、施工过程的成本监控以及项目结束后的成本核算。精准的造价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工程的复杂性、市场的动态性以及政策环境的变化。

2.2造价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建筑材料价格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工程成本的浮动,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也会增加项目预算的压力。设备和机械租赁价格的波动亦会对工程造价产生不小的影响。

材料成本占比最高,其价格变化受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还与国际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密切相关。人工成本则受到劳动力市场供需、工人技能水平以及劳动法规的多重影响。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税收政策和法规的调整也可能对工程成本产生深远影响。增值税改革、环保税的推行等,会直接增加施工企业的成本压力。

2.3当前造价管理中的问题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面临数据不准确、信息化程度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成本数据采集不全、分析维度单一、动态调整滞后等方面,导致管理者难以准确掌握项目成本的实时状态。由于行业内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部分项目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加剧了成本的不可控性。

由于对市场波动和项目风险预估不足,许多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预算超支的情况。影响了项目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导致施工单位与投资方之间的矛盾。

2.4国际先进经验与启示

美国和欧洲国家广泛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动态造价管理,实时跟踪项目成本变化,提高了预算的精确性和可控性。在政策引导和行业标准化方面也做得较为完善,形成了统一的造价评估体系。

我国的造价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存在差距。国内更多依赖人工经验进行预算编制和调整,缺乏先进工具的辅助;管理流程尚未完全实现标准化,导致信息流通效率较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应用,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

3 工程概预算的作用与编制分析

3.1工程概预算的定义与重要性

工程概预算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费用进行系统估算和详细分解的工作。对项目成本进行科学预测和有效控制,为工程建设的决策与实施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

在项目规划阶段,概预算为投资决策提供了客观的经济分析基础,帮助项目方评估投资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在施工阶段,概预算为资源调配、成本控制和施工组织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保障项目进展的合理性与高效性在项目竣工阶段,概预算还为最终成本核算及投资回报评估奠定了基础。工程概预算是项目实施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1]

概预算编制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涵盖了从数据收集到审核调整的多个步骤。数据收集与项目分析是编制的基础工作。需要对工程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及技术规范等资料进行全面解读,结合市场调研,获取最新的材料、设备和人工成本数据。

定额法以行业标准定额为基础,通过计算工程量和单位成本来估算总费用,适用于对工程量清晰明确的项目。清单法则以项目清单为依据,按照分项工程进行成本核算,具有灵活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而动态预算法更注重对市场动态和成本变化的实时分析,引入风险因子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概预算的适应性和精准度。

编制完成后,审核与调整是保证概预算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重要步骤,对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费用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市场数据的更新情况进行严格把关。审核中还需关注可能存在的漏项和重复计算问题,保障预算的全面性和精确性。

3.2概预算的常见问题

施工过程中可能因为设计变更、市场价格波动或不可预见因素而导致实际成本超出预算范围。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引发施工方与投资方的利益冲突。

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也使概预算编制缺乏规范性和一致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编制方法、数据标准和成本划分上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管理和协调的难度。

3.3工程概预算的优化策略

信息化技术的引入是提升预算精准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专业预算软件,实现对工程量、成本构成和市场动态的实时监控,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动态调整能力。

加强职业培训和技术交流,培养一批既懂工程技术又精通成本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效提高概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效率。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建立健全的数据库体系,有助于成本数据的长期积累和实时更新,还能够为类似项目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变化和工程进展及时修正预算数据,更好地应对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2]

4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概预算的协同发展

4.1造价管理与概预算的互动关系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概预算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实现项目成本控制和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在项目实施的初期,概预算为造价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成本预期和控制方向。全面分析工程量、市场价格和技术方案,概预算能够为造价管理的各阶段制定合理的成本框架,明确资源配置标准和预算分配比例,为整个工程奠定科学的经济基础。

在实际施工中,由于设计变更、材料价格波动和施工条件变化等因素,概预算可能与实际需求出现偏差。造价管理通过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不断优化预算数据,使之更贴合项目进展。比如,当施工中发现材料成本上涨时,造价管理及时调整预算分配策略,避免项目超支或资源浪费。

4.2协同发展存在的挑战

许多企业在造价管理和概预算工作中仍然依赖手工操作和经验判断,缺乏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持。传统模式效率低下,还容易导致数据不准确和信息传递滞后,导致造价管理与概预算难以实现动态衔接。

在工程项目中,造价管理和概预算涉及多个部门和团队的协同工作,包括设计、施工、监理和投资方等。但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沟通协调经常存在障碍,导致信息共享不及时、工作内容重复或遗漏[3]

4.3促进协同发展的对策

为全过程造价管理强调在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各个阶段进行系统化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这种模式要求造价管理与概预算紧密结合,共同参与到每一个管理环节中,形成完整的成本管理闭环。引入动态调整机制,保障概预算数据与实际施工状况的实时匹配,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偏差。

搭建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和团队实现实时数据的上传、查询和分析。打破传统的部门壁垒,提升沟通效率,还能通过智能化工具对预算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和自动校验,提高工作效率和预算精度。例如,借助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从概预算编制到造价管理的全过程数据同步,提升两者的协同能力。

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制定统一的造价管理与概预算标准,明确各阶段的操作流程和数据规范,为企业的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依据。实施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的投入,推动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认证,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5 案例分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概预算实践

5.1案例背景

某市一大型住宅小区项目,是一个总建筑面积为10万平方米的综合性住宅开发工程。该项目包括住宅楼、地下停车场以及绿化景观等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约为5亿元。项目从规划到施工周期预计为3年,计划在各个阶段严格控制成本,保障项目按期竣工并实现预期的投资回报。项目团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充分重视工程造价管理和概预算编制工作,力求通过科学、精确的预算管理,保障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4]

5.2造价管理与概预算的实施过程

造价管理团队与设计单位紧密合作,根据项目的设计图纸和工程方案,开展了全面的预算编制工作。预算编制采用了清单法和定额法相结合的方式。在项目初步设计阶段,项目经理与造价工程师对项目各项工程量进行了详细的计算,根据市场行情和行业定额标准进行了预算编制。建筑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估算,考虑到了区域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可能的价格波动。为确保准确性,项目团队还进行了多次价格调研,搜集了大量的市场数据,运用专业软件对工程量和成本进行精细核算。

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项目团队结合了动态预算法,这意味着项目实施过程中,预算不再是静态的文件,根据实际施工的进展情况、材料价格变动及其他不可预见因素进行动态调整。实时监控材料采购、施工进度和人工投入,造价管理团队能够及时更新和调整预算,保障项目成本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根据风险评估报告,团队为项目设置了适度的预备金,对可能发生的不可预见费用做好了充足准备。在实施过程中,预算编制与造价管理并行推进,保证所有的费用支出和变更都能及时得到审批并纳入预算范围。

5.3管理中采取的优化措施

项目采用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这导致造价管理不光限于纸面预算,而是通过3D模型精准模拟施工过程,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超支风险。BIM模型还与其他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互通,工程进度、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相关数据实时更新,为造价管理提供了更精准的数据支持。

项目的造价管理团队与设计、施工、采购等部门保持紧密的沟通与合作。定期召开进度和预算控制会议,及时传递各部门的工作进展和成本变动信息,保证预算编制和调整能够及时响应项目实际情况。

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和合同管理,保障材料采购价格尽可能稳定,避免因市场波动而导致的成本超支。采用长期雇佣工人并优化施工队伍的管理,降低了人工成本,减少了因工人流动导致的施工延误和成本增加[5]

5.4成果与经验总结

尽管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了部分设计变更和市场价格波动,但通过及时调整预算和优化资源配置,最终项目在不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前提下,成功控制了预算超支率,项目最终支出仅比初始预算多出约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体现了较强的成本管控能力。

高效的资源配置和成本控制,开发商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出售和租赁方式获得了可观的收益。项目团队通过精细化的管理,保证预算的精确性,也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5案例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精确的概预算编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在项目实施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综合运用定额法、清单法和动态预算法,能够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复杂性和市场的动态变化,有效降低预算偏差。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如BIM模型和预算软件,提升了预算的准确性,也为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时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

跨部门协作和实时信息共享的机制,让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动态跟踪和调整,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和概预算的协同发展,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规范的管理流程,注重数据积累和实时反馈,来保证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6 结论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概预算在项目全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效的造价管理和精确的概预算能帮助控制成本,确保资源优化配置,还能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仍存在预算偏差大、信息化不足等问题。随着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项目的造价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行业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将为项目管理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推动行业的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杜娟.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J].中华建设,2024,(06):27-29.

[2]孟亚.建筑工程概预算审核管理要点分析[J].建筑与预算,2024,(03):76-78.

[3]陈辉.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4,9(06):142-144.

[4]李玉静.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J].散装水泥,2023,(02):61-63.

[5]苏云.分析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04):257-25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