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模式;中职物理教学;实践策略
正文
中职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而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建筑工程类等专业涉及相关物理概念、规律,故中职物理教学尤为重要。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而言,以“做”中学、“用”中学为目的,学生为主体,任务为载体,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感知、认识、应用为学习方式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探索任务、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理解、掌握、吸收、内化基础知识和技能,实现综合能力提升。基于此,中职物理教学质效的提升应以合理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为重要突破口。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要坚持适度性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任务数量适度、任务难度适度。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任务,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需要将任务贯穿课堂始终,借助任务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但设置过多的任务,使学生不间断的探索任务,不仅将导致学生缺失深入思考与整理、吸收、内化所学知识的机会,还将损耗学生精力,影响学生学习持久力。对此,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在保证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达到的基础上控制任务数量。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借助任务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但任务难度过大时,学生将在探索任务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不仅无法完成任务,从中汲取到物理知识和技能,还会受到打击,出现学习自信心下降等问题[1]。基于此,教师要设计契合学生基本学情和最近发展区的任务,真正发挥任务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引领、引发作用。
(二)主体性原则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高控”中职物理课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要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不足,始终遵循以生为本原则,确保学生是学习和课堂的主人。例如,教师要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潜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提升的任务。又如,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为学生设计个性化任务,予以其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确保所有学生在一系列任务辅助下,均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一)立足专业,设计专业性任务
中职物理教学要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专业发展为指向。故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要紧密联系学生所学专业,设计专业性任务。例如,教学“加速度”时,教师可立足汽修专业,为该专业学生设计“提出猜想——捷达车和保时捷车哪个加速更快”“验证猜想——利用加速度等物理知识证明保时捷车加速更快”“评价分享——说一说自己的探索过程、结果、收获”等任务。这种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任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发现物理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价值[2]。
(二)基于学情,设计差异性任务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要坚持任务适度性原则,确保各项任务对学生学习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切实增强学生学习效果。考虑到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存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差异,教师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时,应基于学生的学情,设计差异化的学习任务,避免学生在相同的任务数量和难度下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下”这种两极问题[3]。以“弹力”教学为例。课前,教师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处理与学生学习相关的一系列数据,根据处理结果将学生分为甲1(综合学情薄弱学生)、甲2(综合学情良好学生)、甲3(综合学情优异学生)三组。课中,教师为甲1组学生布置“对弹簧、气球、橡皮泥、尺子等施加外力,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并理一理异同”等任务,为甲2学生布置“当用力拉弹簧时,弹簧一定会恢复原有状态吗?一定会发生弹性形变吗?”“给桌子、椅子施加外力,它们表面上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桌子和椅子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化了吗?”“物体只要受到外力作用就一定会发生形变吗?”等任务,为甲3学生布置“撑竿跳运动员为撑杆施加外力,撑杆经历形变和恢复这一过程,此过程中会给运动员产生了一个外力,让运动员跳得更高,请利用小车、弹簧、钩码等实验材料将此过程演示出来”等任务。各组学生在符合其自身能力的任务驱动下,对弹力产生了一定认知,在后续任务进一步辅助下,会加深对弹力的理解,直至掌握此概念。
(三)联系实际,设计生活性任务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向是“做”中学、“用”中学,达到学以致用等目的。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肯定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基于此,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应联系学生生活,结合生活要素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探索中形成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意识到物理知识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教学“力矩”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各种推门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人在推门时与门接触的不同点,随之布置“门轴是门能够正常推拉的主要结构,当人与门的接触点远离门轴时,推门会更难还是更轻松”“为何人与门的接触点越靠近门轴,推门时越费劲”等自主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能够主动开展实践探索,于探索中感知到力与力臂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力矩”这一抽象化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为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发现和学习物理知识,还可设置“整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用语言、图文等方式将其分享至班级群”等任务,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发现、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为其后续学习抽象化的物理概率和规律奠定良好基础[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发现,教师在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应从学生的专业、学情、认知出发,设计专业性任务、差异性任务和生活性任务,使任务符合学生学习需求,能够引导、引领、引发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切实提高物理实效,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发木.浅谈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24,(11):35-37.
[2]刘洋.基于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山西青年,2021,(23):189-190.
[3]周哲需.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1,(32):50-51.
[4]罗莎.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以上海某中职校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5):47-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