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袁荣昌

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 445000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法治意识。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策略

正文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的重要使命。在教育实践中,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内化知识的有力抓手。该教学方法强调通过真实且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学习效果。

1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1真实性

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存在密切关联,但小学生大多缺少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于一些较为生疏的道德与法治概念难以理解透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选取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设计,以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通过真实的情境呈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还能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

1.2启发性

教师在设计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时,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独立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将面对各种道德困境和法律问题,需要运用逻辑推理、道德判断等能力进行思考和决策,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1.3实践性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集思想性、人文性及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应止于理论探讨,更应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和法治原则的实际意义,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力量。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师生互动不足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师生互动不足是一个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师日常的工作开展,没有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模式,"大水漫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地位变得较为被动,学习当中缺乏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抗拒心理,无法按照正常的思维模式来对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导致教师和学生的知识交互有效性差,逐渐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其次,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这一点,也在教学当中积极地与学生互动,但是互动过程却过于机械化,没有创新,缺乏趣味性。

2.2教学理念传统

教师教学理念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道德法治教学当中很多的教学内容,教师都只是单纯地从知识灌输层面去考量教学设计,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想法,导致教学过于空洞,没有真实感。其次,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够与时俱进,较为落后,完全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去摸索教学设计,一些新型的教学理念不能运用其中,导致教学模式不符合现代化教学需求,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教学轨道,教学有效性较差。

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模拟式情境体验,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

模拟式情境体验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这种参与度的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通过具体的情境,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展现出来,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这些知识。在情境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模拟情境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个既具有教育意义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例如,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如友谊、家庭、环保等,并根据选定的主题,精心设计详细的情境脚本,要确保情境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其中,脚本应包括具体的场景设置、人物角色、对话内容和情节发展等。教师根据情境脚本的需要,准备相应的道具和场地,以营造更加真实的情境氛围。道具可以包括服装、道具、图片等,场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如教室的一角、校园的某个角落等。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学生进行模拟表演之前,教师可以先简要讲解情境脚本,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然后,学生按照情境脚本进行模拟表演,教师则在旁边进行指导和观察。在模拟表演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情境中的问题,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情境中的感受和体验,讨论在情境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2创设生活情境,联系生活指导成长

新课程标准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出,要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堂,并且强调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在该标准的影响下,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创新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真实生活,丰富教学内容。情境教学法非常符合这一标准,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学生会逐渐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社会适应力也会得到提高。我们常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受教学时长影响,我们在课堂中对生活素材利用并不充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要加强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和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用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资源,呈现一些真实的生活场景,用更直观的形式打动学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学生会对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道德与法治知识真正地走进学生心中。比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图片和视频呈现生活场景,如行人闯红灯、购物插队、排队乘车等,让学生用自己的认知去判断这些行为的对与错,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将教育寓于无形之中,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3.3问题式情境体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

问题式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学生能够锻炼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可见,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问题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际应用,提高学习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同时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确保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启发性。通过描述一个具体的情境或事件,将问题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受问题的真实性和紧迫性。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探究,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在互相交流和启发中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学生讨论和交流后,教师要总结和评价学生的观点,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巩固正确的知识和观念。

3.4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生动的故事情节、有趣的故事角色,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让他们沉浸于故事之中,体验不同的情感。所以,笔者在教学时会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故事情境,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向小学生传达道德、价值观和人生经验,启发小学生思考和探究。适合小学生的故事数不胜数,但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适合课堂教学。我们要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生动有趣、具有启发性的故事,用故事吊学生的“胃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故事情境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还要用教学语言启发学生,让学生想象自己处于故事情境中,设身处地感受故事中人物角色的行为和情感,提高共情能力,领会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和法治知识。故事情境结束后,笔者还会引导学生反思,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学习方法。另外,还可以将故事情境中的道德问题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中体验道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5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极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代入感。例如,在教学“我是独特的”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情景剧,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性格与背景的角色,通过对话与互动展示每个人的独特性与优点。学生在扮演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他人特质的理解,还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3.6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教师可以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例如,在讲解“四通八达的交通”时,教师可以播放现代交通工具的视频片段,并配以讲解,让学生直观感受交通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及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与学生实时互动,通过趣味问答以及情境再现,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3.7创设文化情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更好地了解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还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与弘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文化情境,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滋养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着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传统节日、民间故事、传统美德等。笔者从自身能力出发,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另外,笔者还积极开发课外的传统文化资源,用经典名著、历史故事、民间艺术等辅助教学,让学生接触大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组织学生开展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主题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学生在活动中会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厚植文化底蕴。

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十分广泛。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注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性,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师“闲”下来,让道德与法治成为学生最爱上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忠学.有效开展情境教学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J].天津教育,2023(27):62-64.

[2]路学会.新课标引领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优化策略[J].天津教育,2023(17):46-48.

[3]李木香.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22):142-146.

[4]郝春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探析[J].现代教学,2022(08):51-5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