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幸福园”---绿水青山生态画卷的“城市名片”
摘要
关键词
地方生态;生态文明;保护环境;城市名片
正文
据悉,汉中境内有各类湿地58.9万亩。新时代,在习爷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这些湿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们就像散落在汉江的一颗颗“绿宝石”,而天汉湿地公园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汉中市的心脏地带,30多种鱼类、80多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园建有滩地走廊、滨水栈道、堤顶公路,三条慢行步道岸线道路长20公里,标志性建筑汉水女神像和天汉楼更是彰显了湿地公园的文化底蕴,成为展现汉中绿水青山生态画卷的“城市名片”。
汉中湿地,不仅美丽,而且有着巨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汉江又名汉水,素有“天上银河、地上汉水”之美称,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就在汉中的宁强县嶓冢山。队员们,你们可知道汉江及其支流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为了改善北方恶化的环境,解决北方缺水的现状,利用好水利资源,国家实施了战略性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中作为汉水之源,地处秦巴之间,承担着护佑‘中央水塔’、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神圣使命。汉中市政府大力实施‘清澈、修复、秀美’三年行动,推行河湖长制,强化河湖监管,取得良好成效。根据常年监测结果显示,汉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然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不是天然形成的。天汉湿地公园在十几年前属于传统的城市采砂河段,杂草丛生、乱石堆砌,有着严重的垃圾污水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爷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汉中市政府统筹规划城市发展,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促进生态保护同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提出了“一江两岸”汉江生态保护的构想,一张擘画蓝图由此展开。依托江滩天然形态,实施生态岛屿修复,通过“柔性治水”和“海绵城市”的工程实践,历经十余年全力建设,克服重重困难,天汉湿地公园由此形成。汉中城区作为一江清水所流经的第一个城市群,保护好这一区域的湿地资源责任重大。
亲爱的队员们,你们可曾想过,规划要挂在墙上,还要“铺”到地上,没有坚持、不重执行,再好的蓝图也是空谈。政之所要,在乎民心。天汉湿地公园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承载着岁月沉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政府几代领导人的心血结晶。从2005年开始建设,2019年基本建成,十多年来,咱们汉中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人坚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始终,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汉中生态文明建设,下大力气治理汉江水环境污染,集中力量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显著增进了民生福祉。天汉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既做到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又能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柔性治水”“海绵城市”生态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师们通过绿地的建设,减少硬质铺装的使用,最大限度保持水域岸线的自然原貌,在自然地形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打造,利用沙石砌料堆砌岛屿,洼地做雨水花园,浅地改造为缀花草坪,滩地开辟成生态溪流,涉水搭建木质栈道,临溪架设特色栈桥,水位差形成雨水花园、溪流瀑布等景观,并广泛种植了乡土适生的景观树木和维护成本较低的湿地植物,用生态格宾笼砌筑起来,上边覆土进行绿化种植,使黄菖蒲、狼尾草、蒲苇、香蒲等植物起到了净水固土、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效果。在展现城市繁华的同时,又不失生态原始的特征,用自然之力保护湿地,让自然的美融入城市,这种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湿地公园的建设之中。如今,荒滩变公园,江景成风景,一幅幅绿色画卷徐徐展开。天汉湿地公园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配套完善的体育设施,不仅满足了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同时还成为了水上运动的训练基地和国内各项高级水上赛事的首选地。
近年来,汉中市一江两岸管委会办公室作为天汉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在湿地公园水质保护上下足功夫,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显著。充分挖掘水利工程资源,相继建成城市防汛堤防水力自控翻板闸,打造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保护的样板工程。通过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扛牢源头担当,持续加大治水兴水工作力度,打造水清岸绿、堤固城安、人水相亲的幸福河湖。为强化水域保洁,改善河道环境,提升滨水景观,天汉湿地公园成立专业水面保洁队伍,常态化打捞船只3艘,打捞人员10人,根据水面情况随时出动增加打捞力度,全面进行河道和景观区域的水域漂浮垃圾、滩涂沉积垃圾打捞,保障水面洁净没有漂浮物,每日打捞转运处理漂浮物约2吨;重视控制水生植物对重点水域的影响,及时发现和防范水体污染与变质,保持水域水体无异色异味、水面环境整洁。同时,加强翻板闸调蓄功能,保证下流生态流量,加强水体净化。长期以来,通过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创新管护机制,提升生态水环境质量的治理成果,使汉江汉中段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出境水质达到II类,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天汉湿地公园,遵循自然规律,善用自然之力,城与园、园与水、水与人相互交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中国智慧。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汉湿地公园考察时强调:“生态公园建设要顺应自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促进生态保护同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谆谆嘱托,饱含深深期许,殷殷期盼,指明前进方向。汉中人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 继续加强汉江流域环境保护,共同呵护汉中生态环境,守护我们幸福的家园。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只要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就能迸发出建设美丽家乡的磅礴伟力。队员们,作为汉中的小主人,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就让我们树立崇尚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绿树环绕、碧流如镜、青草如茵的美丽风景中,人人争当践行绿色、体验低碳的“汉江生态小卫士”,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为堤固城安、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幸福园”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范海玉.生态环境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法律机制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1,37(2):82-88.
[2]屈岩.长春市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20:24.
[3]朱炳成.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的实践困境与应对[J].中华环境,2021(11)∶67-70.
[4]薛继斌.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与战略环境评价制度[J].学术研究,2019(9)∶105-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