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机制;教育策略
正文
注:该文章系202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22GX031)
一、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思想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当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陈旧、教育效果不显著等。因此,构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对于提升教育效果、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一)现状
当前,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高校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了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还注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挑战
1.教育内容单一
当前,部分高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仍存在内容单一的问题。一些课程或活动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2.教育方式陈旧
部分高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课堂讲授、灌输式教学等,这些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3.教育效果不显著
由于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陈旧等原因,当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一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仍然模糊,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
三、构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策略
(一)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制度建设
1.强化党的领导作用
高校应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确保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学院的职责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完善制度建设
高校应制定和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制度,如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评估等。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批评和处罚。
(二)推进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水平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应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通过培训、交流、引进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高校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高校应注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高校还应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工作,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引领和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三)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1.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高校应注重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识。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和深化理论教学成果。
3.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教育
新媒体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高校应注重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加强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和管理,确保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四)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应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氛围。通过举办文化展览、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高校应注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增进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工作,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促进学生交流互动
高校应注重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组织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加强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运动会等活动,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四、结论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构建常态化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本文认为,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制度建设、推进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是实现教育常态化的关键。同时,高校还应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未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1).
[2]高承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2):24-30.
[3]马小婷,王瑜.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分层与优化策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3):154-161.
[4]白红梅,张金恩,韩萍.家庭教育的新视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23,(01):15-18.
[5]邹雷,霍苗,李婷婷,谢瑾峰.“互联网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应用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1,23(02):10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