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注:本文系2023年度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研究成果——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课题编号:L2023C10190230)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日益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重要载体。而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山东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山东省依靠多种多样的非遗资源,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然而,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如非遗保护意识薄弱、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文化传承人才短缺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非遗文化的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削弱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因此,研究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探索适合山东省情的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山东省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策背景方面,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加强非遗保护,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山东省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如《山东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和线路。
在地域特色方面,山东省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为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山东省的非遗资源种类繁多,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表演艺术、传统节庆活动等多个方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同时,山东省的自然风光也十分秀美,拥有泰山、崂山、黄河等自然景观,以及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独特的海洋风光,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综上所述,研究山东省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提升山东省的文化软实力和旅游竞争力,为山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本文将对山东省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山东省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
(一)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山东省作为文化大省,非遗资源丰富。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全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20多万条,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这些非遗资源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艺术魅力,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的需求也从单一的观光游览逐渐转向深度的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正好满足了游客对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的需求。游客可以在乡村旅游中欣赏非遗表演、体验非遗技艺、品尝非遗美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获得独特的旅游体验。
(二)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原因
文化需求增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越来越强。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旅游资源丰富:山东省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包括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传统节庆活动等,这些非遗资源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
政策支持: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例如,2022年8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2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推出一系列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培育一批非遗主题体验基地。
三、山东省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非遗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山东省非遗资源种类繁多,涵盖了传统手工艺、民间表演艺术、传统节庆活动等多个方面。这些非遗资源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情感。例如,山东剪纸、潍坊风筝、淄博陶瓷等传统手工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民间表演艺术,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形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元宵节灯会、庙会等传统节庆活动,则以其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旅游市场广阔
近年来,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山东省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多个方面。这些资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魅力。同时,山东省还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打造了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如农家乐、民俗村、生态园等,满足了不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三)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山东省取得了一系列初步成效。一方面,非遗文化为乡村旅游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例如,在山东的一些乡村旅游景区,游客可以欣赏到精彩的非遗表演、体验到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感受到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通过乡村旅游的推广和宣传,非遗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知,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从而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尽管山东省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非遗保护意识薄弱、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文化传承人才短缺等问题仍然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非遗文化的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削弱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和探索,寻求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四、山东省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保护意识薄弱
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非遗保护意识薄弱是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的追求,而忽视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他们往往将非遗文化作为吸引游客的噱头和手段,而忽视了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一些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缺乏对非遗文化的尊重和认识,他们往往只关注非遗文化的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种对非遗文化的片面认识和利用,不仅损害了非遗文化的形象和声誉,也影响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
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非遗文化的保护。他们往往将乡村旅游景区打造成商业化的娱乐场所,忽视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乡土气息。同时,一些商家在经营过程中也存在欺诈行为和不正当竞争现象,损害了游客的权益和乡村旅游的形象。这种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模式不仅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非遗文化的保护,也削弱了游客对乡村旅游和非遗文化的信任和兴趣。
(三)文化传承人才短缺
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传承人才的短缺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和人才短缺。这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较高的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而一些年轻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导致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才出现断层。这种文化传承人才的短缺不仅影响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
五、山东省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非遗保护意识,提升非遗文化价值
针对非遗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需要加强非遗保护意识,提升非遗文化价值。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可以通过举办非遗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展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历史底蕴,增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激励他们积极投身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事业中。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非遗文化数据库、开展非遗文化普查等措施,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的问题,需要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现象的发生。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明确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加强对乡村旅游景区的监管和管理力度。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可以依托山东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农家乐、民俗村、生态园等,满足不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还可以加强乡村旅游与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
针对文化传承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加强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活动,加强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和教育力度;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非遗文化传承基金等措施,为非遗文化传承人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年轻的文化传承人才,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以通过与高校、职业院校等机构的合作,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非遗文化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事业中。
(四)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在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力度。一方面,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例如,可以制定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降低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措施,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可以通过设立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专项基金等措施,为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同时还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
六、结论
综上所述,山东省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加强非遗保护意识、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加强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以及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然而,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一定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邓安萌. 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 35 (18): 201-204.
[2]郭雪芳. 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4, (17): 26-28.
[3]田磊,张宗斌,孙凤芝.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J]. 山东社会科学, 2021, (05): 123-128. DOI:10.14112/j.cnki.37-1053/c.2021.05.018.
[4]王瑞光. 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呈现 [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1 (02): 37-43+158.
[5]黄永林. 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基于乡村发展相关数据的分析 [J]. 文化遗产, 2019, (03): 1-12.
[6]王红英.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价值 [J]. 人民论坛, 2018, (07): 136-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