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护理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评价及护理满意度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延伸护理;自我效能感;肩关节功能;护理满意度
正文
引言
肩袖是人体肩关节处的复杂构造,由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冈上肌,棘上肌等多块肌肉组成,它对肩关节起着保护、稳定和支撑的重要作用,然而,肩部过度使用或突发创伤都可能导致肩袖损伤,这不仅会带来疼痛,还会影响肌肉功能,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有效治疗肩袖损伤至关重要,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肩关节镜下手术能够准确诊断损伤原因,并直接进行修复,旨在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关于术后康复而言,其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护理调顾。传统的照料方法虽称得上提供了相应助益,但在恢复速度、功能重建及生活品质提升三方面或许尚待进一步提升。众多研究表明,所谓的延伸护理或许能够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思路。延伸护理不单单在于治疗病症,而是把焦点聚焦于满足患者的全面需求,包括心理健康维持、生活品质提高,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增强。本项研究便是为了在针对80例在本医院接受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手术的患者,进行延伸护理的实务探索及效果评核,期望能藉此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及生活品质,进而提供更有启发性的护理手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这项研究中,选择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并采取连续抽样的80例病人,均已知晓并签定了知情同意书[1]。病人们根据接受的治疗方法被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在观察组中,病人年龄范围在28-65岁,平均年龄为51.34±7.45岁[2]。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病情病程自1个月至1年不等,平均病程为6.5±2.3个月。对照组病人年龄范围在30-67岁,平均年龄为52.41±7.27岁,包括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其病情病程从1.5个月至1.2年不等,平均病程为7.1±2.5个月。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P>0.05)。此研究已经获取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在介入策略上,对照组病人按照常规的术后护理模式进行治疗。而观察组病人在与对照组一样的基础治疗中,增加了延伸护理策略。术后3、6、12个月分别开展随访,评价康复情况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希望通过比对两组病人的康复程度和护理满意度,能够评估延伸护理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的临床效用。
1.2 方法
在研究中,将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包含40位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包括:定期进行肩关节活动的评估,包括外旋、前屈、内旋和外展的活动度;定期进行疼痛、生活质量、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量化评估;日常保持患者肩部的清洁,避免因擦破引发二次感染等。
观察组则采取了延伸护理干预。具体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每日进行必要的肩关节活动训练,并通过专业护理人员的引导,实施肩部肌力的锻炼和功能恢复锻炼,进行适应能力的训练,提升锻炼和应对的自我效能感,使其早日恢复肩部的正常功能。对于肩关节疼痛,采用了定期的肩部理疗,并通过药物镇痛,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在生活质量方面,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的自理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每一个恢复阶段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和心理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3]。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始终以为患者提供优质、人性化的服务为目标,时刻关注患者的需求,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营造温馨舒适的护理环境,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坚持定期对各项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以确保护理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手术的效果评价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指标。通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康复优良率,即观察两组中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对手术效果进行了评估。此指标中的"优"表示患者的术后康复状况非常理想,"良"则是指术后康复状况较好,"可"说明术后康复情况尚可,而"差"则说明术后康复状况较差。康复优良率的计算公式为“优良患者人数/所有患者人数”。
采用锻炼自我效能和应对自我效能的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情况,以评估延伸护理在提高患者锻炼自我效能和应对自我效能方面的成效。自我效能评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效能越高。
对比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评测值,这包括了肩关节的外旋、前屈、内旋和外展的活动度,分别在干预前后测定。评分范围为0180度,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越好。
对照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分值进行比较,这是对肩关节的总体状况进行评価的一种方法。
采用躯体疼痛、生命活力、情感职能和生理功能四个维度的评分,评估延伸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每一维度的评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该项生活质量越好。
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全面地评估延伸护理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并能使对护理满意度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在研究中选择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和统计学分析,这是一款非常流行且应用广泛的统计分析工具。研究中的数据采用了两种类型: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这也对应了SPSS中两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
在处理计量资料时,采用了描述统计分析方法,结果表达为“¯x±s”形式,其中,“¯x”代表了数据的均值,“s”则代表了数据的标准差。在处理计数资料时,使用了卡方检验方法,对康复优良率等类别型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相应的百分比来描述结果。
为了判断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意义,设置了显著性水平为0.05。这意味着如果检验结果的P值小于0.05,则判断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观察到的效应不太可能是由随机因素导致,而是真实存在的[4]。
数据是从延伸护理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收集得到,在进行统计分析前,要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当数据满足正态分布时,才能进行后续的参数统计分析,如t检验。
通过以上的统计学方法,能够准确有效地评估延伸护理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为后续的护理工作提供了即时、准确的反馈。科学合理的统计学方法也是保证研究结果可信度的重要保障。
2 结果
2.1 康复优良率对比情况
在康复优良率的对比方面,观察组的优良率(包括优、良两种评价)达到了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具体来说,观察组中有31名患者(占比77.50%)康复情况被评为优,而对照组中只有23名患者(占比57.50%)获得了同等评价。良的评价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7名患者(17.50%)和8名患者(20.00%)。通过χ²检验,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说明延伸护理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患者的康复中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表1 康复优良率对比情况[n(%)]
组别 | n | 优 | 良 | 可 | 差 | 优良率 |
观察组 | 40 | 31(77.50) | 7(17.50) | 2(5.00) | 0(0.00) | 38(95.00) |
对照组 | 40 | 23(57.50) | 8(20.00) | 6(15.00) | 3(7.50) | 31(77.50) |
χ² | - | - | - | - | - | 5.165 |
P | - | - | - | - | - | 0.025 |
2.2 康复自我效能评测分值评估对比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锻炼自我效能分值以及应对自我效能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锻炼自我效能分值和应对自我效能分值分别为38.12±5.24分和60.56±8.7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27±4.92分和51.22±10.9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延伸护理能显著提升患者的康复自我效能。
表2 康复自我效能评测分值评估对比 (,分)
组别 | n | 锻炼自我效能 | 应对自我效能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 | 40 | 29.31±4.18 | 38.12±5.24 | 32.56±9.71 | 60.56±8.75 |
对照组 | 40 | 29.36±4.21 | 34.27±4.92 | 32.72±9.75 | 51.22±10.95 |
t | - | 0.055 | 3.385 | 9.115 | 4.215 |
P | - | 0.955 | 0.005 | 0.005 | 0.005 |
2.3 肩关节活动度评测值对比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干预前的外旋、前屈、内旋与外展等方面的肩关节活动度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四项评测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延伸护理对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有显著作用。详见表3.
表3 肩关节活动度评测值对比情况()
组别 | n | 外旋 | 前屈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 | 40 | 29.20±5.35 | 75.83±7.41 | 53.21±7.82 | 132.49±11.83 |
对照组 | 40 | 29.25±4.93 | 69.22±4.96 | 53.24±7.95 | 97.24±12.24 |
t | - | 8.755 | 4.685 | 0.015 | 13.095 |
P | - | 0.005 | 0.005 | 0.985 | 0.005 |
组别 | n | 内旋 | 外展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 | 40 | 18.42±5.40 | 58.37±8.12 | 65.72±5.91 | 137.92±5.41 |
对照组 | 40 | 18.46±5.28 | 47.14±6.84 | 65.78±5.84 | 108.15±7.73 |
t | - | 0.035 | 6.695 | 0.045 | 19.955 |
P | - | 0.975 | 0.005 | 0.965 | 0.005 |
2.4 肩关节分值对比
手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肩关节分值相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1周,观察组肩关节分值(69.12±7.4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1.75±9.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肩关节分值(81.35±7.95分)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75.83±6.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示延伸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
表4 肩关节分值对比(,分)
组别 | n | 术前 | 术后1周 | 术后3个月 |
观察组 | 40 | 46.74±7.29 | 69.12±7.49 | 81.35±7.95 |
对照组 | 40 | 46.86±7.20 | 61.75±9.18 | 75.83±6.95 |
t | - | 0.545 | 3.935 | 3.305 |
P | - | 0.585 | 0.005 | 0.005 |
2.5 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的生活质量评分(躯体疼痛、生命活力、情感职能、生理功能)上差异不显著(P>0.05)。在生活质量各方面的干预后评分中,观察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高尤为明显(躯体疼痛85.23±6.12 vs 79.72±5.41, 生命活力81.72±8.94 vs 75.14±7.36,情感职能89.90±5.07 vs 81.12±4.95,生理功能80.15±7.39 vs 73.72±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延长护理可以有效提高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患者的生活质量。
表5 生活质量比较(,分)
组别 | n | 躯体疼痛 | 生命活力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 | 40 | 75.85±8.20 | 85.23±6.12 | 67.23±8.13 | 81.72±8.94 |
对照组 | 40 | 75.78±7.93 | 79.72±5.41 | 67.45±8.37 | 75.14±7.36 |
t | - | 0.035 | 4.265 | 0.115 | 3.595 |
P | - | 0.965 | 0.005 | 0.905 | 0.005 |
组别 | n | 情感职能 | 生理功能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 | 40 | 70.75±4.40 | 89.90±5.07 | 62.39±5.83 | 80.15±7.39 |
对照组 | 40 | 70.84±3.95 | 81.12±4.95 | 62.44±5.78 | 73.72±7.14 |
t | - | 0.095 | 7.835 | 0.035 | 3.955 |
P | - | 0.925 | 0.005 | 0.965 | 0.005 |
3 讨论
肩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操作,该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品质。在临床实际中,延伸护理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临床疾病,以优化康复过程和改善预后。结果表明,采用延伸护理的患者的康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χ²=5.165,P< 0.05,表明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延伸护理更全面地考虑了患者的康复需求,并提供了持续、系统的护理服务。延伸护理还会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增强他们的康复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康复积极性和效果。
肩关节活动和功能的优化,不仅靠手术修复肩袖损伤,还需延伸护理,而且对提高生活质量有助益。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的临床中,延伸护理的确很有价值,可以使康复效果更好,且更能让患者满意。若是没有这种康复,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恶影响。通过研究,延伸护理的重要性明显,效能评测结果表明,观察组在锻炼和应对方面的自我效能超过对照组(P<0.05),所以延伸护理可以提升患者康复能力,也给他们带来更好的自我照顾技巧,最重要的是减少过于依赖护理,这对康复周期和康复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研究注意到,在肩关节的活动度和肩关节分值方面,观察组干预后的表现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进一步证明延伸护理能帮助肩袖损伤修复后的患者更好地恢复关节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延伸护理对肩袖损伤修复后的患者重返正常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护理支持,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后,有效的康复管理对于恢复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延伸护理明显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从表3的肩关节活动度评测值对比情况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外旋、前屈、内旋、外展干预后的活动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低于0.05,说明延伸护理能有效提高肩关节的活动度。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会进一步促进康复效果,降低复发风险,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可能是因为延伸护理在传统的术后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疼痛管理、运动疗法等,使得护理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更利于康复。所以说,延伸护理模式对于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的患者具有的确切的临床效果及价值,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临床治疗多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进行修复。手术治疗后的护理是影响患者康复效果的重要环节。延伸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以全面、持续的护理和康复指导为主要内容,尤其适用于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的患者。
从表4中可以看出,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分值(81.35±7.95)明显高于对照组(75.83±6.9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说明,采用延伸护理模式的患者在肩关节功能恢复上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
延伸护理中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和支持,以及对自我效能的提升等多方面因素,也可能是观察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分值较高的原因。对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延伸护理模式,这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患者的康复不仅关注手术效果,而且还需要看到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质量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衡量,如躯体疼痛、生命活力、情感职能以及生理功能等。在研究中,通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定结果,发现了明显的改善。举例来说,观察组的躯体疼痛评分由干预前的75.85±8.20上升到干预后的85.23±6.12,且生命活力也由67.23±8.13提高到81.72±8.94。同样,情感职能和生理功能相比于干预前也有显著提升,双方数值分别由70.75±4.40、62.39±5.83增至89.90±5.07、80.15±7.39。对比对照组的结果,可以看到延伸护理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得出结论,通过延伸护理可以有效提高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患者的生活质量,它有着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程慧敏缪中平.延伸护理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评价[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08):0138-0141.
[2]胡梦蒋薇.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的延伸护理效果探讨[J].东方药膳,2021,(07):159-159.
[3]吴彩赟.延伸护理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09):89-91.
[4]贾群秦芳.肩关节镜下行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的延伸护理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2):233-233.
[5]邹康燕.延伸护理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评价及护理满意度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23,31(07):6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