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为经,任务为纬,构建素养导向的语文课堂
摘要
关键词
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群,语文核心素养
正文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出版施行。根据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课堂教学从最初的“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再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2022版课标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在语文课程中,它们是一个整体,语言运用是基础,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在语言经验发展中得以实现的[1]。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概念、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词,对于这些热词,不同的专家、名师有不同的定义和分类,他们或从理论建构的角度阐释,或从实践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这些专著、论文、教学案例等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角,带来了新的思考。作为一线教师,怎么把这些新的方法、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此,笔者不揣鄙陋,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为例谈谈如何以情境为“经”,以任务为“纬”,构建素养导向的语文课堂。
一、“主题”定魂,从“单元”到“单篇”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使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的是“双线组元”的方式,每个单元采用“单元主题+语文要素”编排,“单元主题”的组成更加丰富,有人文主题,有文学体裁,有表达方法,还包括观察方法、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等。同时,每个单元的选文也是依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编排的。
对于单元“主题”的确定,一是根据统编教材编排特点,直接把单元主题或语文要素确定为单元学习的“大主题”,也可以将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整合为进单元的“大主题”,据此确定单篇教学主题[2]。例如五年级上册的民间故事单元,选文《猎人海力布》的学习要求是“试着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牛郎织女》(一)的学习要求是“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们演一演。”《牛郎织女》(二)的学习要求是“联系上一篇课文,给《牛郎织女》绘制连环画。”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以及“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我们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设置为“运用复述读民间故事”,将《猎人海力布》的学习主题确定为“民间故事复述‘三重奏’”,《牛郎织女》(一)的学习主题为“创演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二)的学习主题为“复述抓情节编写连环画”。
二是对统编教材中表述比较笼统或模糊的单元主题进行分解或细化,依据解构过后的单元主题确定单篇学习主题。例如四年级下册七单元的单元导语是罗曼·罗兰的名言“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教师用书将本单元的主题定为“人物品质”,围绕单元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黄继光》《“诺曼底号”遇难记》《挑山工》,仔细研读教材,《黄继光》和阅读链接《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以及《“诺曼底号”遇难记》《挑山工》,讲述的都是英雄的故事:战斗英雄、爱国英雄、船长英雄、平民英雄,而且“人物品质”的主题比较笼统和泛化,不利于学生的感性认知,因此教学时可以将学习主题确定为“感受英雄的伟大品质”。
单元“主题”以及单篇“主题”的确立,是教者进行上位或高位的思考,构建符合学习者学习规律的学习思维系统[3]。单元“主题”和单篇“主题”的确立以统编教材单元为依托,又不囿于统编教材单元的编排体系,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认知框架或结构,借助这个认知框架或结构,促进学习者高效、整体地学习。
二、“情境”联线,从“全局”到“部分”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是缺乏应用场景,教师课堂教的学生不能用,学生在生活中要用的语文知识、方法,教师又没有教,这样就造成了“供需”的不平衡,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十分低下了[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学习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学习情境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何谓“真实而富有学习意义”的学习情境呢?笔者以为只要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学习任务驱动,体现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的学习情境,都可称之为“真实而富有学习意义”。那么,如何创设学习情境,并用学习情境串联整个课堂教学呢?
现以三年级童话故事群文阅读课《童话故事中的变形密码》和四年级第七单元单篇阅读课《黄继光》为例来说明,两个教例所选内容均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但情境创设却各有侧重。
《童话故事中的变形密码》的学习情景创设指向创意表达,遵循“读中发现、读中学写”的设计思路,链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童话故事想象岛征文这一生活情境串联整堂课的教学。具体细化步骤为:①辨析入选作品,明确入选标准,发现入选作品都是围绕“变形”来创作的;②阅读群文作品《一支铅笔的梦想》《一片树叶变呀变》《勇敢的小蚂蚁》,发现变形密码“直接变形”和“连续变形”,再探究变形原因“为梦想而变”“为爱心而变”“为勇气而变”,学生明确了“变形”必须根据童话故事的主题来设定;③运用“变形密码”,选择生活中的事物,画变形示意图,创编变形故事;④颁发作品入选通知书,回应创设情境。整节课,学生为创作入选作品这一任务,去辨析发现,去阅读归纳,去迁移运用,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在饱满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完成了学习,掌握了知识、方法,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黄继光》的学习情景创设指向跨学科学习,遵循“以学为用、学以致用”的设计思路,以“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来传承这些英雄故事”的话题开启学习征程,引入“制作英雄海报”这一学习情境串联整堂课的教学。具体细化步骤为:①观察刘胡兰的英雄海报,明确英雄海报的构成要素:英雄姓名、英雄照片、英雄事迹、英雄形象、背景配图;②了解故事背景,梳理英雄事迹;③聚焦英雄言行,品悟英雄品质,感受英雄形象;④选择背景配图,体会环境描写对英雄的衬托作用;⑤拓展迁移运用,为爱国英雄钱学森制作英雄海报。整节课,学生以“传承英雄故事,制作英雄海报”为任务驱动,串联“梳理事迹说英雄”“聚焦动作赞英雄”“环境描写衬英雄”三个情境小任务,教学环环相扣,自然圆融。“制作英雄海报”融合了语文和美术学科知识,促进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任务”组群,从“知识”到“素养”
语文,作为综合性的基础学科,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以至于一段时间,语文课变成了德育课、美育课、科普课……同时,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课程,容纳了太多的汉语知识,语文课本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老师肢解分割,从拼音、字词、句段、篇章一一讲起,条分缕析,枯燥乏味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噩梦”,变成了学生最讨厌的学科。如何走出困境?无数专家、名师大声疾呼:“语文课要倡简!语文课要瘦身!”因此,2019年义务教育统编版教材应运而生,解决语文课要教什么的问题;为了摒弃教师课堂琐碎的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任务群”整体规划的学习方式在课标明确地提出,为语文课怎么教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方向。
“任务”组群,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内容更加集中,学习的思维逻辑更加缜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形成的不再是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5]。现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七单元的《黄继光》为例,谈谈如何实施“任务”组群。
四下七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黄继光》一文的三个课后问题指明了本课学习目标的四个关键词:感情朗读、简要复述、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根据学习要求,本课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梳理事迹说英雄”“聚焦动作赞英雄”“环境描写衬英雄”,三个学习任务对应课后四个学习目标。
任务一“梳理事迹说英雄”对应课后“简要复述”的学习要求,搭建学习支架为:根据配图说情节 关注叙事要素,借助小标题讲故事;任务二“聚焦动作赞英雄”对应课后“动作描写”的学习要求,搭建学习支架为:确定重点情节,提出学习要求,小组探究学习聚焦动作读句子想画面 精选塑造英雄的典型动作,联想画面 揣摩英雄心理,品悟英雄形象 视频伴读,关注标点,铭刻英雄的献身精神,感受英雄坚定的信念;任务三“环境描写衬英雄”对应课后“环境描写”的学习要求,搭建学习支架为:寻找英雄海报背景配图画面,勾画环境描写的句子 精选海报背景配图画面。说明理由,体会环境描写对于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任务”组群,具有整体性,可观察,可评价,真正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任务”组群,以创设的“真实而富有学习意义”的学习情境为驱动,体现学习过程的渐进性和学习思维的逻辑性,把语文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乐学、善学、会学的主阵地,让我们真实地听到学生拔节生长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邵克金,徐林祥.“语境”和“情境”——兼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情境化教学思想[J].中学语文教学,2021,(02):12-16.
[2]胡彦蕾,邱大存.“学习任务群”及其梯度与进阶等提法值得商榷——评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J].中学语文,2024,(01):7-9+31.
[3]赵福楼.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语境教学探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01):21-25.
[4]韩晗.语境情境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7):37-39.
[5]李怀安.从“情境”到“语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0):5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