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盛梦怡

昆山高新区庆丰小学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生成长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提高重视程度。而生命教育是校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教师深入探究和分析,采取多样化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全面渗透生命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

生命教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正文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并渗透生命教育,为学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此,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合理构建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课程,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教育渗透的价值

近些年小学生由于生命意识薄弱,自我安全保护能力不足而失去生命的事件持续增加,充分体现出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有利于教师创新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发挥生命教育的价值,使得教育回归本真。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强调学生终身发展,为学生提供正确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同时,生命教育的渗透,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效率,助力学生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在心理健康生命教育中,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师生的关系,并与其他同学构建良好的关系,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此外,小学心理健康生命教育活动的创新开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得学生在成长和发展中更加珍惜生命。学生在生命教育中形成较强的生命意识,从而能够有效克服不良思想的干扰,正确认识、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信仰,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目标。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渗透面临的困境

(一)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具有较高要求。因此,为了将生命教育更加有效地渗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需要学校组建高素养、高能力的师资队伍,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但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许多小学缺乏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部分教师在生命教育方面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基础理论功底不扎实,并且缺乏丰富的实践教育经验,难以高质量完成心理健康生命教育工作。此外,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进而使得生命教育存在流于形式、过于表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命教育的渗透。

(二)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是校园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需要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施个性化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心理健康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此过程中,教育理念和模式缺乏创新是心理健康生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成因,部分学校未正确认识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的重要价值,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关注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针对性调节其心理,帮助其学会珍惜生命,而忽视了生命教育的意义,使得生命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覆盖范围较为狭窄,难以实现教育目标[1]

(三)家校合作水平有待提升

家庭教育十分重要,需要教师在心理健康生命教育中,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发挥双方的力量,提高家校合作水平,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学校和家庭协作配合,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更加完整统一的教育环境,从而高效开展心理健康生命教育。但是,生命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通常是被忽视的,重视度不高。部分家长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忽略心理健康上的关系,从而在家庭教育未能充分体现出生命教育,不利于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渗透,使得生命教育难以获得良好的落实效果。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革新教育理念,壮大师资力量

为了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重要价值,将其有效渗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这就需要学校壮大师资力量,帮助教师革新理念,提高对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的认知水平。学校应当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措施,加大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的宣传力度,帮助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其重要性,提高重视程度,提升师生的参与度,并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学校可以借助校园宣传栏、黑板报、微信公众、微博等多种宣传方式,合理开展心理健康生命教育工作,促进教师主动将生命教育有效渗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师资力量薄弱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教育渗透的一大阻碍,为相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带来较大困境。因此,学校应通过不同渠道,壮大师资力量,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招聘等方式,通过完善的招聘流程和制度,选聘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保证其不仅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还对生命教育具有更加深层次的研究。通过招聘为师资队伍注入新的活力,进而为生命教育的渗透带来新思路和新途径。此外,学校可以创新多样化的培训活动,优化设计专业培训方案,重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吸引教师的注意力,使得教师主动参与培训活动,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增加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相关政策和文件指导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需求等多方面内容,从多个角度全面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2]

(二)联系现实生活,强化日常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尊重、热爱生命,使得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人格,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正确方向。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联系现实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法,不断强化日常生命教育,督促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规范行为,激发其生命活力,进而更加珍爱生命。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五课“当我遇到陌生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适宜的措施,合理渗透生命教育,提高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遇到陌生人纠缠会呼救、不能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透露给陌生人、面对陌生人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正确了解和陌生人交往中的安全问题。如,教师合理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放学时的场景,并导入问题“如果父母没有来接,遇到陌生人主动说话,你会怎么办?”基于真实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同时,教师适当补充生活中轻易相信陌生人受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进行交流,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选择独自回家道路上遇到陌生人与自己说话、接到陌生人的电话问自己的姓名、学校信息等多个场景进行小组表演。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能够更加深刻了解所学知识,并在切实体验中,增强防范、保护意识,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游戏化教学,构建阳光心理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生命教育,可以有效实施游戏化教学,优化设计游戏化教学活动,应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学生沟通,分析学情,进而增强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对生命教育产生正确认知。同时,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游戏教学意识,选择符合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方法,增强心理健康生命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并通过游戏拉近师生关系,发挥游戏教学法的最大价值,提升生命教育渗透效果[3]。此外,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后续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提供有效参考,使得教师正确把握教学方向,把控教学节奏,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爱惜小生命”教学为例,深入探究生命教育的渗透策略。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少,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对生命的认知更多停留在表面,较为浅显,甚至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对此,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更多重视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并以爱惜动物生命为主题,实施游戏化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并爱惜动物的生命。

首先,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和动物友好相处,增强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并初步了解所有生命都具有生存的权利,应当抱有敬畏和尊重之心。同时,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如何爱惜动物的生命。

其次,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生命教育渗透的需求,创新设计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生命教育质效。比如,“小动物猜一猜”活动,通过不同规则,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局部,猜出是哪一种动物;播放音频,让学生辨别动物的声音;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声音和特点等,让其他学生猜一猜。通过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抓住合适时机,导入爱惜小动物生命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生命教育课堂上的参与度。此外,教师设计“我是动物天使”的游戏棋盘活动,并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希沃白板,让学生打开游戏棋盘。同时,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投掷骰子,通过投掷的学生回答问题,并由教师担任裁判判断起点处的宝石棋子是否前进。最终,小组在游戏中,不断解答爱惜小生命的相关问题,并通过小组共同协作、努力,达到棋盘的最终点。在终点位置,小组成员写出至少3个爱惜小动物生命的具体做法。教师对完成最快、最好的小组奖励钢笔、笔记本等奖品。之后教师邀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分享在游戏活动中的切实体验,共同探讨如何关爱小动物,并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爱惜小生命,构建阳光心理,更多尊重、珍爱自己的生命。

(四)开展挫折教育,合理渗透生命教育

挫折教育在本质上是帮助学生适应面对失败的心理过程,使得学生正确了解失败是今后生活、学习和发展中常见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有效调整心理,主动分析并解决问题。挫折教育是生命教育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更加成熟的心理。对此,教师应当在生命教育渗透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正确引导和指导,让学生敢于承认失败,学会反思和总结经验,有效减少学生的挫败感,进而有效解决问题[4]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三课“珍爱自己”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应合理渗透生命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详细分析教学背景,明白学生身心发展速度较快,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面对身心的变化可能产生一些迷茫、害怕等心理,并且情绪不稳定,遇到挫折容易消极。在此阶段,教师渗透生命教育时,需要优先开展挫折教育,合理创设相应的逆境,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正确了解困难、挫折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使得学生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乐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宝贵和独特,体会生命的价值,并感受其美好。通过挫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抗压、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尊重、珍爱和敬畏生命,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全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大胆分享对生命的认识。同时,教师适当导入问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哪些挫折,应当怎样面对?如何珍爱自己,热爱生命?”“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结合实际事例,探讨生命的独特性”。教师在学生分享和交流后,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无论遇到挫折都要珍爱自己,明白生命的珍贵是不可重复的,永远不要放弃生的希望,并了解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对生命永远抱有敬畏之心。

(五)家校合作,提升教育效果

为了顺利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效渗透生命教育,就需要学校科学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生命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应当互相协调合作,全面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最大功能。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主动和家长进行沟通,向其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让家长正确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5]。学校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协同点,保持思想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目标互相协同和支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比如:在“当危险来临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互相合作,合理开展亲子分享活动,鼓励学生和父母主动分享对生命的感悟,并共同探讨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和价值。同时,教师合理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的相关亲子阅读活动,不仅能够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能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有效提升心理健康生命教育效果,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危险,更好地保护自己,珍爱生命。

结语:将生命教育合理渗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明白生命无可替代、不可重复的独特性,从而更加珍爱和尊重生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革新理念,实施生活化教学、游戏化教学、家校合作教学等方法,并合理开展挫折教育,多维度提升心理健康生命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双.小学阶段开展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以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六年级第二单元“勇敢面对挫折”为例[J].新课程,2024,(18):178-180.

[2]王金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对策——以“生命教育”为例[J].新课程,2024,(15):174-176.

[3]赵孙娟.关于小学生命教育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1):137-139.

[4]卢临树.生命抚育生命——和谐+生态理念引领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22,(34):34-36.

[5]王旭莲.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落实的策略[J].  2023(10):56-5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