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政课教学与德育工作融合路径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大思政;初中思政课;德育工作;融合路径
正文
引言:中学是学生建立健全三观的关键期,在“大思政”的大环境下,老师们要加强对道德的关注,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们要与中学学生的发展特征相融合,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校的道德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中学的思政课程和道德建设相互促进。这既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品德修养的需要。
1 大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政课教学与德育工作融合的意义
1.1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品德进行有效的培养与构建,以促进学生们对教科书中蕴含的丰厚的道德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出正确的道德观、道德观、道德观,全面发展他们的人格。如思政课中的社会规则相关的课程内容可以使学生们对内在的道德观念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一直遵循社会准则,使学生的品德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成为一个有礼貌,有修养的中学生。
1.2强化学生法治观念
思政课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法制观念,它对启蒙初中学生的法制观念、全面发展其法制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以“大思政”为指导,强化思政课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法治理念内涵。这样,同学们就可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正确的法治理念,在自己已经掌握的法治知识的基础上,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高效地处理,从而能够将自己的权利和权利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例如,在中学时期,学生们就会遇到诸如学校暴力之类的危险事件,通过对他们进行法治知识的灌输,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会用法律来自我防卫,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培养出良好的法律素质的同时,避免自己卷入到学校的各种违法的行为之中,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文明有序的校园氛围。
1.3助力学生健康生活
在“大思政”视野中,德育工作者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上。在这个目的的引导下,对道德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并把它融入到课堂中,可以真正地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和气氛。促进学生在已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生长与人生理念,促进其健康的人生,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养。
2 大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政课教学与德育工作融合路径分析
2.1巧设德育游戏环节,简化知识理解门槛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事情的认识尚未达到较高的理论化程度,因此,在思政课理论课程中,趣味性是第一位的。这就需要我们用道德教育的游戏策略来引起他们的关注,使他们在课堂上获得多层次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认识,学会观念,养成自己的行为准则。比如,在教学“友谊之树常青”时,老师可以安排同学们做“破冰行动”,也可以做几个能培养感情的小游戏,让刚踏入初中的同学熟悉一下,让他们在玩的同时,加深对友情的了解,了解友情与成长的联系,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友情的真谛。再如,初入中学的新生,他们不太懂得怎样和老师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老师面前表现出一种生疏和亲切。所以,在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走近老师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怎样才能在中学里和老师快乐地交往,从而培养出一种良好的价值观。通过思想品德游戏,使思政课的有关观念和认识深入到同学们的头脑中,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2尊重个体差异教学,促进道德自然内化
每一个同学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初中生正是最娇弱的一朵鲜花,老师在无意中的一个动作,都会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产生很大的冲击,而且,这一时期的学生并不适宜进行认真、板面化的教育,老师要针对其自身的特征来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提升教育水平。比如有些学生很内向,所以在教授“师生情谊”、“同学友谊”这一章时,他们的反应会让老师有些失望,也会让老师觉得不太满意。而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挑选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内化,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学会道德知识。再比如,在“青春时光”这一章的学习中,老师要注意这一阶段的一些青少年的逆反和早恋,并对其进行正面引导,以辨证的态度来认识自己的青春期的心态和行为。
2.3树立学习模范标杆,强化道德行为规范
依据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层次”的分期学说可知,初中学生的品德发展正处于“习惯化”的初级时期,也就是“习惯化”的初期。对中学生而言,这些规矩是实实在在的,不能被内化。因此,德育工作应从学生自身做起,做好表率,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因此,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搜集各种类型的优秀人物的故事,以便在课堂上使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也包括了“新时代好少年”和身边的先进人物。比如,在讲“ 实现人生价值”这一主题时,我们可以举出林俊德教授为祖国献身了数十年,直到临终前仍在病床上,将毕生所学知识都整理出来,献给祖国的壮举。还可以把身边同学给生病的孩子做义工,给不识字的人念书信等小事介绍给学生。为学生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好敬岗爱业,创造伟大人生的楷模,取得较好的道德教育渗透作用。
2.4循循善诱启发思考,塑造健康人生观念
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法律方面的教育,要善于运用循循善诱,层层递进的方法,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在讲授“珍爱我们的生命”这一单元时,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太多的了解,而且在他们的眼中,生活永远都是一片光明,所以老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人生能不能永生?接着,让他们想一想,什么才能让人生成为不朽,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有生命力的,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敬畏自己。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指导,老师可以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的意义,然后让他们对当前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他在想,该怎么过自己的人生。这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同学们逐步地对人生进行反思,从而使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发生质变,从而达到“德育”的理想浸润作用。
2.5紧密联结生活实际,深化道德情感体验
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概念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对抽象法律概念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生活实践。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恰当地把“认识”与“现实”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审美教育。比如,老师可以把“德育”的内容和当前的时事热点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从时事热点中感悟到自己的道德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面对重大问题的时候,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政治头脑。在“走进法治天地”一章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搜集有关《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征收门槛的政治热门话题,和同学一起探讨《个人所得税法》是如何修改的,个税起征点从3500元上调到5000元以后,有什么利益团体从中获益,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从而使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立法是国家制订或者承认的,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具有调节整个社会成员行为和保障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达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作用。
2.6教师自我学习提升,优化思政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师资研讨会上指出,搞好思政课建设,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思想政治课老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教育方法,把真、善、美的思想种子植入到学生的心田。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用“论辩”的方法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辨证思维,辩题:作者曾经在朋友圈里,给一位家人写了一条微信。短信上写着:“一名同学因病情严重,需要立即送往医院,因道路堵塞,可能会耽误患者的治疗,请各位驾驶员注意安全,开辟一条安全的道路。”让同学在讨论:“假如你在微信里看见这个消息,你会立刻去传播它吗?”通过讨论,同学之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点:不要再转了。由于互联网是一柄“双刃”,网上有好有坏,有假消息。如果未经核实就立即转发,会引起不良的社会效果。第二点:会继续。生命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东西,我们应该对它抱有一种崇敬的态度。我们应该珍惜别人的生命,当别人面临生死危机的时候,要及时伸出援手。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大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政课教学与德育工作融合路径分析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项研究。在大思政视野中,思政课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基本问题。这就要求学校的思政课和道德教育要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渗透,才能达到育人的终极目的。我们可以看到,要把德教育作为中心,对思政课的教学与实践进行有效的探索,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秦晓华."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13):70-74.
[2] 赵喜婧."大思政课"视阈下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知识经济, 2022(33):134-136.
[3] 门贵臣,李杰.新时代"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智库时代, 2023:160-163.
[4] 赵启平."大思政课"导向下初中思政课教学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36):I0019-I0019.
[5] 周金凤.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 38(7):110-113.
...